《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问题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苏联传来的,其具体形态一直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此提出了异议,特别是怀疑甚至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的地位.这样,是否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否要以另一种形态,例如实践唯物主义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近年来成为哲学界的最主要的争论热点.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无论是当年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的暴政给人们留下了无比惨痛的记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段记忆犹为惨烈。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沦陷区几成人间地狱,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但留在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却远远没有愈合。治愈创伤的药方决不是忘记过去,不管是当年的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应该回避那段历史。只有勇敢
主持人语:文学史观研究是一项既强调理论性又离不开文学史写作实践的综合性工程,它要求探讨者从现象着手时必须进行逻辑的提升,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出富有规律性的见解。本期本专栏的两篇笔谈便是从实际出发而又以发现规律建构文学史观为目的的综合性讨论。何锡章提出了文学史分期与价值立场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古代”、“现代”、“当代”这种文学史的分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它不但人为地割裂了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弱化了文学评价的美学尺度和内在艺术自律,使文学外在他律研究成为主流。通过反思多年以来文学史研究的道路,他呼吁文学史研究应该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不由得想起去年此时:为了欢庆新千年的到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都在畅谈与企盼未来。2000年对于中国确实非同寻常,政府机构改革、两部大开发、WTO的谈判,中国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图书是历史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具体和抽象交合的载体,所表达的是我们关于昨天与今天的记忆与遐想。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社会场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已故教授孟氧的遗著。作者孟氧是一位极有独特创造性的学者。早年开拓性地撰写了《<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至今对《资本论》的研究还有意义。
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江苏省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会牵头编写的“文化素质教育(艺术类)系列教材”.对于进一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无疑将起到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晚清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此永远地改变了。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晚清时期国际法的引进和被接受对于中国的国际视角的改变有着特殊意义。解读这段历史,可以理解中国何以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一员,以及这个进程何以改变中国人对待“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这部著作是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现在所见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的。由于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精确再现其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4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