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无需躲避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一九九三年第一期)刊载了王蒙《躲避崇高》一文,文中冷静客观地详说了王朔及其作品,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现实性,这比目前较为流行的——简单地用“痞子”或“痞子文化”来界定,要科学得多,深刻得多。
  王朔玩这玩那,说到底,玩的就是大家默默遵奉的道德秩序。他确实很清醒,这样才会不知不觉地审视起道德来,左看右看,才发现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等等等,并不是那么非此即彼的;现实和人生好像是一条走向不明的河流,没人知道它从什么地方开始,归宿又在哪儿,它是无秩序的,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条不紊。在王朔的意识中,情感和品质是不好界定的,因此他才会明确地指出:“我一向反感信念过于执着的人”。
  确认一个作家的价值,不是依据法律,也不是依据道德,而是他的作品是否真正揭示作家自己对世界本质的深刻认识,可以这样说,作家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对世界的理解,他并不一定要把读者“也拉到推到煽动到说服到同样高的境界”,与其说带着读者“升华”,不如说是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至于他们能否悟出些道理来,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不是作家想帮就能帮得了的。把作家仅仅理解为这样的人——“有一种救国救民的责任感,或启蒙;或疗救、或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声讨敌人,或歌颂光明、或暴露黑暗,或呼唤英雄,或鞭挞丑类……”(以上均王蒙语),就其本质而言,还是从道德方面来认识作家的作用的。这并不是说作家不应该展示道德,或作品中不应有道德成分,而是觉得作家不能仅仅以道德作杠杆衡量事物,仅仅诠释道德,承担道德义务。特别是在道德与政治结合得很紧的时候,作家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对作家本质和使命的自觉,其作品的功利色彩便会很浓,不是光明就是黑暗,不是正确就是错误,不是魔鬼就是天使,这会造成肤浅地图解现实的不良后果。王朔的作品为什么会“出格”,也就在于他不再做道德的传声筒,抛弃了功利色彩的说教。遗憾的是,他只是转到了道德的侧面或者反面,而没看到比道德更高更深刻的东西。
  作家的崇高感是属于审美范畴的,是作家审美地观照世界的一种情怀,它是融于作家骨子里的,不是谁想丢就能丢,想甩就能甩,想躲避就能躲避得了的。
  古典文学大师的作品,其心目中的审美世界是直接体现在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中的,特别是现实的道德中,道德是由现实世界到达审美世界的阶梯。现代派大师的作品,表面上看,是否定的,否定现实中的一切——法律、道德、政治等等,把这些看成是荒谬的,他们展示的现实也是无理性的,喧闹的,如同一团乱麻。如果我们要问荒谬的参照标准是什么呢?说穿了,还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审美世界。他们清醒地看到了现实与审美世界的不相融,于是干脆让它们彻底分离。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已经十多年了。要是说作家一点创作自由也没有,显然是明摆着的谎言。对创作条件的在乎不应该超过创作本身。有时同作家朋友们接触,他们感叹来感叹去,只是为了说明这个时代是如何地不适合于写作。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怪环境,这恐怕是任何时代都可能有的借口。也有的作家不是不想写,而是写着写着又回到老套套上了,他们太陶醉于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了,以致于不能自拔。严肃文学受到冲击,作家不是没有责任的,一味地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推到读者身上,说读者的素质如何低,这未免太轻松了。
  崇高是无需躲避的,关键是看作家本身是不是具有这种崇高感,它决定了作家的品位。愿某些作家不要把自己搞得太花哨了,真挚地、全身心地投入对世界本质的关注中。
  说《读书》
其他文献
访问古建筑:梁思成与林徽因    有一留学海外的朋友,前不久写信来,说起苦想家乡种种,最是北京的胡同儿牵肠。胡同儿?不就是那被青色斑驳的墙垣瓦脊、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和片片槐荫所夹着的巷子么。不过,我理解朋友的心情,我们好赖也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了。而且我知道,对这地方,风土的感情,所依之深,深而不可言传,恐怕是在与家乡拉开了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之后,更能得着铭刻的。老舍在离了北京后曾写道:    可
钱理群教授作《周作人论》,说周“虽几经挣扎,仍不能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罗网。”(第4页)读至此,不禁胡思乱想,乃有一问曰:钱欲周氐(亦欲自云?)“能够冲破封建罗网”到哪里去?茫茫然之际,想到一幅照片:非洲某地一处荒野里,杂草丛生,有树干搭成一“门”状物。图片说明云:“一家人走出一道门,这门却不通向任何地方。这是否象征着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处境呢?”  于是又想到梁漱溟传记的作者美国艾恺所著《世界范围内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托克维尔的法国人怀着对美国这个民族的好奇心,到美洲大陆游历一番,写下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美国的民主》。他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心态习惯”这个词,认为一国国民的心态习惯——即性格——足以左右这个社会的政治。去年,五名美国学者寻着托克维尔的足迹,从分析今日美国人的性格入手,剖析美国民主政治的脉络,写成了一本三百多页大书,书名取为《心态习惯》。作者们首先定下了四个题目:私生活(爱情、婚
CBA几个赛季季后赛打到白热化的程度,总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新闻,如“电视台主持人与保安冲突”、“记者与裁判对骂”、“媒体和俱乐部对峙”等等。  刚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一下子还理解不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在这一类新闻反复出现,媒体和赛事管理者、和俱乐部官员、和现场安保等冲突不断出现后,我才意识到,有可能媒体同行们在对赛事报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种角色转换:当对抗情绪蔓延,竞技对抗不断升级时,有些
有一个问题,愿向博学者请教。《围城》中董斜川的几句诗:“泼眼空明供睡鸭,蟠胸秘怪媚潜”,“数子提携寻旧迹,哀芦苦竹照凄悲”,“秋气身轻一雁过,鬓丝摇影万鸦窥”,方鸿渐搞不明白。作为读者,我也不懂,这里面有什么讲头吗?
翻开肯尼思·克拉克所著的《裸体艺术》,它的第一幅插图震撼了我。那是委拉斯凯兹的《罗克比维纳斯》,一个背向着我们侧卧的少女,我们看不见她的脸,但她的青春的肌肤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的对面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双手轻轻扶着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了少女的脸。这张脸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脸上的一片阴影和一双茫然的眼睛,这和那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的身体形成了鲜明而难解的对照。这里十七世纪
汪晖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卷帙浩繁,内容十分复杂。首卷围绕“理”与“物”的关系这一中心命题,探讨了宋明儒学的“天理”主题;次卷转向“帝国/国家”问题,先证明它们是西方(包括日本)在分析中国时使用的主导性的现代二元对立概念,再论证它们对理解清朝和民国的国家特性来说,具有基本的缺陷;第三卷对晚清和民初的重要思想家进行分析,并揭示出,在将旧的“天理”世界观重塑为“公理”世界观的时候,他们既纳
从1994年入选国家集训队,到2014年即将告别赛场,王治郅在国家队的时间跨度差不多为20年,一共参加了4届奥运会、两届世锦赛、3届亚运会和7届亚锦赛,这么一长串数字印证着王治郅与中国篮球的不解缘。  我们的剧情快落幕,我们的爱恨未入土……这是王治郅在球员生涯的最后一次全明星赛后,留下的一句话。出场15分钟,得到15分和7个篮板,王治郅的数据并不抢眼,也没有拿到MVP,但能够和队友和球迷一起见证这
五月十一日,经过铁道部用了十天,紧急抢运的东北大米抵粤,整个市场粮价应声而降,迅速地平抑下去。这得益于粮食储备制度,得益于粮食流通体系的反应迅捷、流动顺畅。  中国的粮食储备思想以及相应的粮食储备制度大约形成于西汉初年。我们中学里读到的贾谊的《论积贮疏》,就是一篇重农主张的代表作,他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信奉黄老一派的淮南王刘安在
走进徐冰《烟草计划》的上海展厅,我的第一印象不是视觉,而是一股弥散在沪申画廊楼道里的气味,是烟草才特有的清香。这股气味,既熟悉,又陌生;陌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很难碰到以材料散发的气味做先导的当代艺术。很可能徐冰是第一位把视觉、嗅觉、触觉,记忆、好奇心、历史癖等多重体验,成功地糅进某一特定历史空间的当代艺术家。以往走进一些博物馆和画廊,我对里面的气味、气息,或者叫它气氛吧,多多少少会有些留意。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