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爱汪曾祺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出版的新书中,有一个名字频频出现。5月初,共20册的《汪曾祺别集》正式出版;6月中旬,问世一年的《汪曾祺全集》第三次加印,累计印数达1.2万套;“汪曾祺经典”丛书在7月的江苏书展“汪曾祺主题图书展”上推出……
  今年是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诞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学术研讨和纪念活动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多种形式的汪曾祺作品集、书画集、评论集仍相继问世,在出版领域,“汪曾祺热”一直都在。
  第二部《汪曾祺全集》问世
  “不是所有作家都值得为他出全集。”今年3月的一场线上纪念活动,《汪曾祺全集》项目主持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郭娟讲述了《汪曾祺全集》的编辑过程,她花了两个小时都讲不完其中的故事,因为这一套书一编就是8年。
  《汪曾祺全集》是汪曾祺一生所著所写文字的总集,收入迄今为止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12卷,400多万字。
  199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是汪曾祺第一部作品全集,时隔20余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做《汪曾祺全集》,既是一次出版活动,也是一次学术活动。郭娟曾于2005年参加过《鲁迅全集》修订版工作。从一开始,项目组就定下了高要求——“编辑《汪曾祺全集》向《鲁迅全集》看齐,尽量做到同样高度。”
  8年如何度过?请孙郁、季红真等汪曾祺研究专家开编辑工作会议,向社会征集佚文佚信,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比对。8年里,400多万字来之不易,好消息陆续传来:40年代的《白松糖浆》等小说被找到了;2018年,失踪已久的1962年油印版的《小翠》剧本出现了……
  8年有何收获?郭娟细细数来,小说增加了28篇,其中25篇创作于民国时期,散文类新收文章100多篇,剧作新增7部,书信卷收293封,诗歌从北师大版的88首扩充到人文社版的250多首。
  汪曾祺百年诞辰之际,另一套受关注的作品集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别集》,主编为汪曾祺之子、作家汪朗。什么是“别集”?据编者李建新介绍,20世纪90年代,汪曾祺先生为沈从文作品集取名《沈从文别集》,沈从文生前,想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只要朴素大方,便于收藏携带,便于翻阅。《汪曾祺别集》正是承续《沈从文别集》的宗旨。“在纪念汪先生的同时,向沈先生致敬”。
  “只要发与汪老有关的内容,总有人问是不是《汪曾祺全集》有消息了?”8年中,读者的期待令郭娟十分难忘。
  “汪老啊,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汪曾祺全集》出版当月,一位读者在豆瓣上评论道。
  从“悄悄地写”到不断翻印
  “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会成为出版的热门题材。”汪朗说,父亲曾经说,“我悄悄地写,你们悄悄地读”,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会成为一位“畅销书作家”。
  记者从中国版本图书馆了解到,2019年,涉及汪曾祺主题的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为80余条,2020年为50余条。汪曾祺作品集中最受欢迎的一本是《人间草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人间草木》共出了18个版本。郭娟说,汪曾祺作品的出版热度已经延续许多年,今年百年诞辰应该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出版热”背后是“阅读热”。汪曾祺之女汪朝对记者说,近五六年明显能感受到父亲的读者越来越多,社交网络兴起后,发现了许多“汪迷”群体。加上近些年汪曾祺作品频频入选学生教材,年轻读者也多了起来。
  “如今受到这么多的关注,他自己也未必喜欢。”汪朝说,2018年左右,咨询作品授权的出版机构非常多,“好像一股风似的”。汪朝发现,目前图书市场上版本很多,已经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
  最令汪朗和汪朝困扰的,是像“人生不过一碗红尘”这样的鸡汤式书名,一些书在出版后家属才发现,书名并非汪曾祺的原话。汪朝注意到,甚至有正规杂志引用的汪曾祺语录都是假的,她认为,现在的出版热“有些过”,于是,近几年拒绝了许多出版授权。
  “當代作家有两个人去世以后书不断被翻印、不断被出版,出版多少本都不知道,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王小波。”学者孙郁说,汪先生的书现在依然畅销,他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位作家。
  怀念汪曾祺的理由
  6月12日,北京书市朝阳公园现场。青年作家侯磊面对直播镜头,展示着一本泛黄的《文学杂志》(第二卷),他特意选择在汪曾祺百年诞辰之际,向观众介绍“京派文学”与汪曾祺,聊聊汪曾祺笔下的北京。
  像侯磊一样,这段时间,许多人讲述了自己怀念汪曾祺的理由。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爱母语的人。”孙郁说,1980年汪先生的《受戒》发表,后来《大淖记事》等作品出来以后,让读书界,特别是像我们当时这些年轻人,读起来非常惊异,“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思想还可以这样来表达!散文还有这样的样式!我们当时看到很受震动”。
  “为什么汪曾祺是一个‘贯通性’的作家?从他那里,我们可以看见大半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在纪念活动中说,汪曾祺笔下的中国人和中国故事跟任何一位作家笔下的中国人、中国故事都不一样。“我这是一句非常粗浅的、像废话一样的结论,但这是我怀念汪曾祺的理由。”
  汪朗说,汪曾祺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人间送小温”是他的作品特别是60岁以后作品的一个底色。
  作家汪曾祺身上,有着许多标签:最后一个京派小说家、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中国式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放下种种标签,今天阅读汪曾祺之热,是作家与读者文学互动的结果,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基本信息】  书名:《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作者:李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对新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重要推动作用的45个“大事件”,用“大事件”串联新中国历史,以“小细节”解析“大历史”,用事实说话,让细节发光,力求在细节呈现上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把那些鲜为人知或者知之不详的历史现场、幕后情节、事件脉络准确还原出来。本书选题精准,图文并
期刊
01.拉格斐与他的书世界  本来,时尚圈和读书圈好像并不搭界,但是时尚圈的人一旦爱读书、爱藏书了,恐怕就真的让读书人艳羡了。比如,德国著名服装设计师,人称“老佛爷”的卡尔·拉格斐在巴黎的书房,大概是所有爱书人梦寐以求的空间吧:  两层高的房间,从天花板到地板的墙壁都做成书柜。在这间数百平米的屋子里,收藏了超过60000册书,而这,据说只是主人私人藏书的五分之一。作家梁文道说,老佛爷的私人藏书,超过
期刊
鲁迅与蔡元培的关系很微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话题。  蔡元培和鲁迅是绍兴同乡,前者比后者大13岁。从某种意义上讲,身为朝廷翰林院学士的蔡元培是后学鲁迅的师长和伯乐,身为教育总长或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则是鲁迅的上级。1912年,蔡元培被孙中山力荐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便开始延揽人才。蔡元培对推荐鲁迅的许寿裳(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说:“我久慕其名,正
期刊
前段时间,北京的疫情一直揪着大家的心,很多人又回到了每天早上起来,查看最新消息的状态。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朋友和同事,陷入了新的迷茫和焦虑。有人决定离开打拼了几年的大城市,回老家过安逸的生活;有人重新梳理了人生规划,推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甚至也有人丧失了向上奋斗的动力……  因为一场疫情,很多人突然走到了人生和心灵的困境。所以我想给大家推荐这本经典好书:加缪的《鼠疫》。这本帮助加缪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
期刊
01  华语乐坛有很多写歌词的高手,但是李宗盛是一个特别奇怪的另类——他没怎么受过教育。他最高的学历是新竹私立明新工业专科学校,肄业,也就是没毕业。而且他的专业跟音乐没有丝毫的关系,电机。然而,李宗盛却能成为这么厉害的一个作词者,他能用那么平实的语言直击我们的心灵,他能用那么简单的文字让我们无言以对。  我很好奇,李宗盛的语文是谁教的?这得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大师,才能利用有限的几年课堂时间,把他培养
期刊
喜欢书,是小时候的事了,自己都不记得从何时开始的。只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过年新买的年画,上面或是可爱的娃娃,或是鹤发童颜的寿星,或是彩衣翩翩的美女。那些鲜活的面孔和艳丽的色彩给灰色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丝彩色。不知从何时起,带着油墨味的书籍开始渐渐走进了我的生活。起初是仅有的课本,同学的小人书,母亲订阅的《农业知识》,后来渐渐有了一些报纸杂志甚至还有了真正的小说。  在舅舅家仓房的一箱子旧书里,我看
期刊
眼下,炫是一种时尚。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将自己的爱好、特长乃至生活等等不遗余力地放到网上、微信、微博中去,博取人们的眼球、点赞、打赏。  对于社会上涌现出的新奇表现,我一贯是既不赶时髦,也不反对,保持平静的生活,偶尔还点击浏览一下。不过,对于这个惹人的“炫”字,还是颇有点看法的。  炫是什么?字典释义:炫是异常明亮或者明亮和变幻的意思,形容一种展示的状态,一种带有点夸张或者不同于寻常的展示状态。 
期刊
从我家里到四马路,有十里路光景,步行至少要五六十分钟,坐电车要半小时;我每天非“进城”一次不可,所以出门总带些读物,一路翻看,倒也不觉得厌气。  今天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竟然忘记带书,回家的途上,便说不出的烦闷。起初还勉强瞎想,到后来所有的念头都变得枯燥与陈旧,于是便从玻璃窗里看着两旁的景色,希望有什么发现可以供给自己做题材。  一切和往常一样:水手仍是浑身酒意,工女们仍是手里提着小饭篮在风中走,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家兴旺。长江黄河水,一浪奔一浪,传承千年势不可当……”2020年7月的一个早上,沿着雨后苔痕斑驳的山道,我一步一滑地向山顶的乡村图书馆前进。接近目的地,耳畔传来阵阵清脆明亮的歌声,这是越民生义工团的义工楼国春与郦燕在教孩子们唱《少年强则中国强》。  眼前是浙江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村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这里原是上和村的学校,由于学校撤扩并废弃了十多年,于是,我们借助公益的力量
期刊
自“现代诗论战”迄今,已经一年半了。由于现代诗人们不断地创作、译介与解释,现代诗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学府、文协、刊物、广播电台及其他社会组织已经开始重视这头文坛的黑羊了。我们还不能说,现代诗业已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至少接受它的读者在不断增加,而反对它的人们也不敢张口便骂,否认它是一种学问,一种高深的艺术了。  可是,就在现代诗开始在文坛站住了脚时,部分的现代诗人却不幸患上了幼稚的“现代病”,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