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养正 毓德树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
  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学因素,让学生浸润在国学氛围中,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体味国学的魅力。
  传统中国风的校舍建筑风格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优美和艺术感,孔子的立像告诫师生教与学的根本所在,校门口的对联“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道出了国学堂的“育人”价值追求;文化长廊上的古训告诫师生为人处事的真谛,宣传栏上的诸子百家名言时刻提醒学生传承先人的志向和品性;教学楼外墙的经典名段润泽着孩子的心灵世界;“诚信书吧”“文化长廊”“义工栏”“毓德堂”等活动平台,精彩地演绎了国学教育的灵动。让学生眼所观、行所致、手所及皆为国学所感染,自觉地融入国学并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潜意识地修正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国学堂还建设了国学教育专题网站,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开放国学资料,展示国学教育的经验,通过虚拟网络架设学校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具有国学特质的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会说话的教科书,使学校成为了传承国学经典、养正毓德的文化场,引领学生在国学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国学精粹、积淀传统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开发国学教育系列课程
  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学习和思考国学智慧,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甬城国学堂不断探索国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策略,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了“修身养性”国艺课程、“养正毓德”德育国学课程、“启智博雅”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并在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校的学者、教授和宁波市教科研专家的大力扶持下,集全校智慧,合力编著了《养正毓德》《小学国语读本》两套国学校本教材。三种课程、二套教材多轨并行,有效滋养了孩子心灵,夯实他们的人生根基,厚实文化底蕴。
  《养正毓德》读本包含“爱国”“诚信”“孝敬”“廉俭”“为学”等12个教学体系,均围绕国学经典名句展开。《小学国语读本》则精选了中华传统文学中《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篇章,选取了适合各年龄小学生诵读的经学篇章、历史文章、散文、童谣、诗词等,文体兼备,既有理性思维内容,也有情感教育及审美养成,同时设计了简洁的赏析点拨和实践园,融文化的民族性、教育的时代性、孩子的发展性、学习的趣味性于一体。教材既可供教师讲授用,也可作为学生的诵读读本,还可作课外读物。
  在课程实施中,除鼓励学生自学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为有效实施教学,学校规定教师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周一下午开展教学研讨,鼓励教师采用展示、活动、讨论、表演、沉思等方式学习和感受课程内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课程的精神内涵和国学本身的文字和意境之魅力。国学课堂成为了师生文化遨游之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人对话、与传统文化交流,师生一起在诗词名句、智慧短文中领会文人气节,感受文化之美。
  三、践行国学教育主题活动
  国学教育的核心是引领学生领会国学的精神价值和实践智慧,对国学,学生不仅要学而知,更要学而行,而只有实践指向方能赋予国学旺盛的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了“国学养正,做一名有道德的人”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坚持“古为今用”,将国学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相结合,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相融合,在诵读中移植国学精神,让学生在“铭言、知理”中不断“塑形、矫行”,真正践行国学。
  “日行一善——做文明有礼的镇安人”系列活动
  古语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校贯彻落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用国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丰实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铭记并能在日常行为规范和主题活动中笃行,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正品行,做一个正直善良、举止文明优雅的人。
  如“六个好”活动。“六个好”即走好路,吃好饭,穿好衣,睡好觉,写好字,扫好地,看似简单,但关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习惯,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小事”。再如“我是家庭小义工”“我是社区小义工”“我是绿化小义工”“我是交通小义工”等活动,涵盖了学生家庭和社区,引导学生自觉做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活动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变化,老师甚至是家长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趁热打铁”,引导大家用双眼去发现身边微小的美和感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美妙的瞬间,由此,《永恒的雷锋——我身边的感动微故事集》应运而生;同时,学校利用周一晨会、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宣传阵地,表扬和宣传这些“微感动”。活动让师生、家长都真切地感受到了道德的正能量,体会到了国学的精神力量。
  “百善孝为先”孝德教育活动
  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 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是一切道德之本源。学校科学地审视传统孝德,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孝德时代新意,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新孝德教育,弘扬国学中所蕴涵的优秀伦理精神。
  建设孝德课程。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基础上,学校拓展了1—6年级的《孝德课》内容,如一年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二年级: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三年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四年级: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五年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六年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开展“孝亲尊长”系列活动。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学校始终以“感亲恩 颂亲情”为主题,要求同学们汇演一年来“孝亲尊长”的真实事件,并邀请家长参与评奖,活动融艺术、文化、道德教育于一体,弘扬“孝亲尊长”的传统美德。
  实施“绿叶对根的情谊”典礼教育。如每年入学季,学校都会举行新生开笔礼,活动分感恩父母、拜师启蒙、朱砂启智、开笔写人四大篇。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都会向学生提出六个问题——一问:六年前,你有多高?你穿的衣服有多大?你有什么想法?二问:六年前,你认识多少字?如今,你学会了什么? 三问:六年前,你有几位朋友?如今,你拥有了多少同窗好友?四问:我们学校的历史。五问:学校的校训是什么?谁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你做得好吗?六问:听了学姐学哥的介绍,你有何感想?如何为母校争光?“六问”将感恩教育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田。
  两年来,甬城国学堂取得了丰硕的德育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各级部门的表彰上,更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在文明、礼仪、公德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已经在镇安校园悄然绽放。
  (作者单位:宁波市镇安小学
  浙江宁波 31504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21世纪,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这一独特、发展的群体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解读。基于瑞典教育政策法规,从宏观角度理解瑞典教育对学生独特性和发展性的理解和关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学生观,以期为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所助益。  关 键 词学生;学生观;瑞典法规;独特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12-00-05
摘 要 国家认同素养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中具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必然性,探讨国家认同素养的本质内涵,以及它与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并围绕常态性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和活动型综合课程三种样态下的实践进行尝试。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
摘 要 借鉴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仅仅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静态“结构-制度”范式认识及消解师生冲突是不够的,还应从整体的关系性思维出发,与个体行为、情境相结合的“过程-行为”范式思考师生冲突发生的缘由。重构师生交往场域网络,形塑师生正面惯习,实现两者的高度结合是消解师生冲突的主要路径。  关 键 词 新移民情境;场域;惯习;师生冲突;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
所谓班主任“职业眷恋”,即教师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时,基于需要的欲望与尊严得以满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所获得的持续的幸福体验与主观道德情感体验所产生的对班主任职业的依赖、留恋与不舍离去的愉快状态与心理体验。班主任“职业眷恋”最根本的特点是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专业技术进行学习与研究,并当成终身事业来做。一群有“职业眷恋”的班主任,必定是一个异常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团队一定会造就一所优秀的学校。 
桑丽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课优秀教师,全国优课评审专家;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小组学员,浙派名师,浙江省省品德理事会会员、领雁工程优秀指导师;浙江省首批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丽水市首批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多次被评为省市级重大研究成果工作室。  工作室理念:肩负爱和责任,乐在品德教学  工作室特色:邂逅桑田美景,品味
摘 要 副版绘本(简称“微绘本”)作为教材主体的补充,其形虽“微”,德育价值却不“微”。把握微绘本的叙事要点和目标指向,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意图,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不断磨练自身的教学思维,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与内心体验的桥梁,服务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材;教材理解;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 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一些先行试点地区在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中已取得不少经验,但问题与挑战也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有关政策文件的基本
多年来坚守在小学教育第一线的樊健老师新著《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以下简称“教育共同体”)是一本教育创新著作。该书不仅在教育实践内容方面有创新,在教育思想理论方面也多有创新之处。  一、实施整体融合性心育  作者所在东洲小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参与了中小学心理教育读本的编写,后由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在不少人还在质疑心理是否可以教育的情况下,东洲小学就已开设了心理教育校本课程。  近几年,学
当下,“内卷”一词,突然火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教育热点话题不断,教育惩戒权问题、教师与学生减负问题、手机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多子背景下的学校托管问题……你方唱罢我登场,长期在热搜上霸榜。  面對社会的巨大压力,系列文件不断推出,创新实践屡见媒体。但繁华过后、阑珊灯火下,问题赫然还在那里。  此情此景下,“内卷”不约而同地成了业内人士的无奈叹息。  不可否认,新时期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凸显了德育课程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为初中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课程,属于大德育的范畴。这一课程应以认知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外显为道德行为。活动是这一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搭建起了沟通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情境化测评应是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