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linx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遇到种种困境,学校德育内在效果不够理想,学校德育外部效应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德育质量。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要科学归因,职责划分,要深入研究,理论指导,要建设学科,完善体系,还要健全机制,优化队伍。
  [关键词]教育改革 学校德育 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17-03
  
  学校德育实效性低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教育界的顽疾。但是,学校是惟一要为德育低效买单的一方吗?退一步说,即使高效治理学校德育,是否就能解决德育低效的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社会、家庭乃至学生个人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的有效实施。如何将学校德育从不理想的自身因素和不乐观的社会效应这双重困境中解救出来,又如何为其找到真正合理科学的出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纵观国内外教育发展史,教育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德育就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办学方向起着导向作用,对思想情感起着动力作用,对操作行为起着保障作用。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各国都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和管理。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加强教育场所建设,在青少年一代思想深处恢复国家责任,再现俄罗斯“强国思想”。美国非常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使之树立为国家奋斗的信念。英国政府支持各大学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机构。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将50~70年代学校教育提倡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视德育为日本兴亡的关键。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始终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德育之根本。加强学校德育,培养优质人才,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讨论“面向21世纪教育”时指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教育目标则是培养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1]这也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多年来的奋斗目标。我国学校多年来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心任务。在我国,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学校德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我们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风云突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内对外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很多新问题。外来社会思潮涌入与内生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发展太快一时不能迅速解决,出现了一些腐朽思想和社会丑恶现象,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迅速前进中的阵痛。如何通过学校德育消除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理解,如何卓有成效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时代给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课题。社会发展越快,学校德育越要加强,并且一定要提高实效性。
  二、我国学校德育遇到种种困境
  (一)学校德育内在效果不够理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德育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在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首先表现为部分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上模糊不清。例如人生观上搞不清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一旦意志消沉便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在价值取向上追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等。在政治立场上认为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信仰动摇等等。其次,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很多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说出甚至背诵很多道德知识和行为守则,却往往在德育实践中抛在脑后,甚至说一套做一套,认为那些好听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只有英雄和伟人才能做到。再次,学生们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对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管理呈漠视或厌烦态度,不谈国事、不受教育、不服管教的趋势日益严重。最后,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不遵守道德准则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交上抢座、教室里占座、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这种种现象既有学校德育实效低的问题,也有社会外在因素及学生个人因素。其中学校教育的社会道德标准和要求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是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内部机制上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从教育理念上说,德育观念陈旧,理念偏颇,功利性较强,忽视学生个体需要;从教育目标上看,高虚空泛,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性;从教育内容上看,泛政治化,脱离实际生活,不能适应青少年的内心和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教育途径上看,单一、封闭,缺乏各种教学途径的有机整合;从教育方法上看,忽视学生主体性,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从评价体系上说,评价与管理体制不健全,标准泛化等问题仍然阻碍着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目前看来,学校德育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二)学校德育外部效应不容乐观[2]
  学校德育的外部效应是指社会对学校德育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与定位,以及学校外部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地位,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大多研究一谈到德育的困境,就把矛头指向学校,让学校全权负责,将学校德育推向一种尴尬境地:学校对自身德育效果不满意、社会责难学校德育无实效、家长埋怨学校误其子弟……学校教育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学校外部力量有权力评价与定位学校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也有义务参与学校德育,以实际行动施加积极影响,这是更重要的方面。但我国社会和家庭似乎对此无所作为且不感兴趣,这是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人们对学校德育能使学生很快外化为有益的道德行为的期待是美好的,但提高德育的实效,不仅仅是学校德育自身的问题,它牵涉的范围很广,即使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变得合理、科学了,也不能解决学校德育的最后效用。[3]学校只是德育的担当者之一,社会、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都是德育的担当者。只不过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正面的道德引导,社会的其他方面则是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发挥其道德教化作用。
  当前,社会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所带来的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了一系列道德观念偏颇、道德判断模糊、道德原则丧失等严重社会性道德问题。特别是正处于道德品质发展和形成时期的广大青少年,好奇心、可塑性极强却缺乏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价值冲击,往往会迷失方向,造成信仰上的危机。比如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追求个人自由,强调以我为中心,谋求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等等。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肯定对学生思想产生极大冲击。过度强调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作用,认为学校实效性低才是当前道德问题出现的源头或者罪魁祸首,好似一叶障目,不仅是对人们视野的局限化,不利于对德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学校德育的万能化,使得学校德育不堪重负,丧失信心;更是对德育本真的一种消解,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德育中的程序化、技术化,无形中把德育当作了功利的手段,削弱了德育的真正地位。[4]
  社会不能推卸责任,家庭也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埋怨学校。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所以,只有方方面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治理的网络,才能确保学校德育的高效性,最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从广义上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社会影响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工厂”,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是推销人才的市场,是人才应用的客户。一方面,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社会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德智体美劳等基本标准,社会发展水平决定育人的方法手段;另一方面,社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社会环境就是学校育人的资源,进步的社会硬环境(国家安全状况、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服务设施等),优良的社会发展软环境(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风尚、人与人的关系、媒体舆论导向等),都是提高学校育人的前提条件。社会不仅是人才的“用户”,也是人才培养的指导者、监督者、检查者和重要的培养者。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但是在这一点上,社会和家庭的认识均远远没有到位。
  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是客观现实,因素多也是客观现实,但是,学校毕竟是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呼唤外部效应加强的同时,必须做好自身的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学校德育有效实施的科学路径。
  (一)科学归因,职责划分
  客观地说,教育质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在改革提高的,纵观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有几种模式,一是教育改革推动模式,加强教育自身建设,提高教育技术含量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其实这是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提高的产物,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社会需要不会产生教育技术改革的动力。二是社会需求拉动模式。学校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培养方案,改变培养方法,充实培养内容。三是教育改革与社会需要互动作用模式。发挥两个积极性,形成系统网络育人模式。学校不是独立或孤立地育人,而是在与生源“进口”环节(家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家庭之后各个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生源“进口”)、人才“出口”客户、育人竞争单位、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等所形成的系统网络中进行的。这是一个动态、互利和现实的复杂育人系统。
  学校德育低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德育自身问题,又有德育的社会、家庭、个人等问题。探索学校德育有效实施的科学路径,我们必须先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学生思想品德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科学归类,找出到底哪些才是学校德育低效所造成的原因,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改革的针对性。对那些不属于学校德育的问题,应还给其他研究领域,学校德育不要自作多情地包打天下。
  (二)深入研究,理论指导
  学校德育要科学有效地展开,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现在学校在某些方面遇到问题,往往是把德育作为一项工作来抓,没有上升到学科层面深入研究和探讨德育的客观规律。
  美国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说过: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乃是探索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则考虑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就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讨结合起来。[5]因此不论是德育基础理论如德育哲学、德育心理学等,还是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如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本德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德育应该“怎样”发展的理论都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着理论指导。这一点西方各国学校德育发展中已经有了成功借鉴经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心得,取得了很多值得肯定的成果,但仍然缺乏进行长期、艰苦的理论研究的传统,或者可以说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在做这项工作,上升为理论高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我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在德育理论的科学化和学科化研究基础上确立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依照人的品德发展规律确定道德教育模式、途径和方法,循序渐进,事半功倍。
  (三)建设学科,完善体系
  影响当前德育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德育体系自身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有效性的实现。只有结合现阶段出现的德育问题,依据科学化的德育理论从德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入手,修复、完善甚至建构合理有效的德育新体系,才能从自身因素上解决学校德育的实效问题。
  建立健全有效的德育体系,应该在德育目标的确立上做到有总有分,总要统筹贯一,分要具体分明;智情兼顾,知行统一。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要遵行教育规律,依据育人目标,丰富德育内容,使之贴近社会实际,做到递次渐进、层次明晰。在德育途径方法上要依照内容,创新育人途径,探索多种方法,几个课堂主辅协调,研究优化整合方案,适应学生特点,引起学生参与和共鸣。在德育管理方面,要健全领导体制,提高队伍素质,净化德育环境,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机制。在德育评价上,要不断完善德育激励和评价制度,明确评价原则,细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等等。把学校德育建设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学科。
  (四)健全机制,优化队伍
  良好的机制和优秀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保障。
  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良好的育人机制。在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将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作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学校要强调德育过程中的政治性教育,确实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旨;学校必须加强与德育相关的课程建设,提高道德认知力。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动之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学校所有教学过程中;另外还应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德育教学的主渠道;科学组织第二课堂,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研究开展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手段,使第一、第二课堂的成果进一步拓展。此外,还要重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
  德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下活动、课外活动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着说教不可比拟的作用。但是学生的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还需要在学校、在课堂、在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校的全员教育中来实现。以人育人,这是一条教育的客观规律。事在人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最根本上取决于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对发展教育事业起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必须优化德育教师队伍,培养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职业伦理品格、合理知识结构、完备专业技能以及过硬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的高效人才,使教师这一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德育中的作用,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从而培养出同样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6]
  学校德育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德育危机存在的真正问题,认真归因,权责分明。学校德育要自觉“拆除围墙办学”,与社会、家庭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充分发展自身的主阵地优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占全.新世纪大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郑宝霞.学校德育低效的三种因果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5]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德育寻径,2010(2).
  [4]李四军.浅谈学校德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吴铎,罗振国主编.道德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快速发展使中国面临着国际交际的大环境。在国际视野下,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的“交际”。本文通过对目前英语教师的基本授课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查,旨在考察英语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并试图揭示英语文化教学对中国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
摘要:初中是培养思维创造力最佳的阶段,物理更是一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学习的创新思考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面对的问题以及方式方法进行讨论,探究教学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与策略  一、 引言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并且不再需要传统型工作者,而是能够全面发展,懂得
[摘要]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与学生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对视听说中元认知策略训练进行研究,以“说”的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证明元认知策略训练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学习者元认知意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尤其对低水平的学习者影响显著。  [关键词]元认知 口语能力 策略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摘要]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观点与看法,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36位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开展访谈调查,了解幼儿教师生命教育观及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命教育观 幼儿教师 幼儿园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1-02    近年来,幼
摘 要:书院作为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如何在不断地助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能够高效管理与运营将成为书院育人平台工作路径开展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将结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太行书院育人平台的工作开展路径,从学生团队的培育、品牌项目的建设以及书院常规工作的举措方面进行简述。  关键词:书院;育人平台;工作路径     一、 书院制模式的兴起与建立  书院制模式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组
摘要:阅读能力既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又是评判学生英语水平和语言素养的重要标准。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升初中生阅读大文章的能力便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核心素养是时代教育发展的结果和关键性目标。有鉴于此,本文根据教学要求,主要从以下几点切入,就初中生大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内容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在实施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求真探索的能力,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开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课堂模式。基于此,文章以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在新课标背景下,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价值与具体策略,希望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大多农村已经具备了网络化学习的基础条件。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探讨在综合素养教育目标下,教师如何指导农村学生利用网络来实现自主学习,满足其高效、高质、个性化需求下的素养建设、知识拓展。  关键词:农村高中;网络;历史;自主学习  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传输“定型”的历史知识。比如,“某某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主要人物是谁?”“某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要
[摘要]本文针对上海体育学院30名健身健美运动员参与健身健美项目的训练动机进行访问和调查,通过自编的训练动机调查问卷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动机的探究,并从训练的基本动机、刺激寻求动机等进行分析,为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依据。  [关键词]健身健美 训练动机 情绪 教练 任务定向  [中图分类号]G80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
[摘要]本文以山东农大园艺学院1620名园艺专业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赖克特量表等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得到大学生对教育环节的关注点排序,明确大学生对教育环节的心理需求,目的在于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20-02  大学教学有其独特性,大学生学习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