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探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不但可以以知识的形态展示给学生,还可以以技能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良好的价值观。所以,小学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带领学生真正认识劳动的内在价值和含义,进而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意识。基于此,文章从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望能有效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1-0017-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主要课程,如何将思政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正确地融合劳动教育成了当前所有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德育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观念,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行为和态度;从智育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将现代化生产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习现代化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创造性;从体育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美育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极其重要,这不仅是将“劳动光荣”转变为“劳动幸福”的一种观念,还是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理念。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合劳动教育,既能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化的转换
  “劳动是一种创造。”人类的创造力、创新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劳动而逐渐形成的[1]。人类在劳动中得到了创新和创造,在劳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从而使人类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劳动。而将小学道德與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是为了在传授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较好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大生产中,进而实现社会化的转换。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并未落实劳动教育以及相应的教学规划和大纲
  在小学阶段,若是单单依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融合劳动教育,学生是无法较好地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以及习惯的。虽然教育部门对此有相关的规定,明确要求确保劳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对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和大纲,但由于以往并未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归纳到升学考试中,所以部分教师并未对其给予过多的重视,在实际小学教学中也不会认真去实施,因此,劳动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
  (二)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
  想要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就需要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若只靠学校教育,那么其效果也不会理想。虽然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到比较基础的劳动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培养[2]。目前一些家长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并未过多地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会主动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再加上目前学生的学业压力大,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劳动实践,这也给学生的劳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些教师把劳动当作是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将劳动与惩罚挂钩。这种做法使劳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是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才会做的,进而加大了学生劳动的惰性,错失了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
  (三)劳动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
  一些教师并未重视劳动教育,所以也不会在劳动教育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根据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情况来看,一般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播放劳动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以观摩、娱乐等形式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定误解,认为劳动就是表演活动或是一个任务,只会让学生觉得劳动只需要观摩,不需要自己动手实践,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不会了解劳动价值观的实际意义。另外,便是教师自身的劳动意识和素质不过硬,试问一位专业知识和素质不过硬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劳动素养和劳动意识的学生呢?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
  (一)制订长远性的规划,建立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在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将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目的性体现出来。全国教育大会中也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所以,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未来踏入生活、工作的基础,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准则。而想要较好地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教师制订长远性的规划,以及具体可实施的教学要求,才能将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在美国,差不多70%的六岁的小孩会帮家里做家务,一天花费在家务上的时间有半个小时左右。85%的十一岁左右的孩子每天会花费一个多小时在家里做家务[3]。五岁到十二岁的小孩,至少会做三项左右的家务。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再慢慢学习三项以上的家务。又如德国有一条文明确提出小孩在六岁前可以随意玩耍,不需要做家务,但是在六岁至十岁这个阶段需要偶尔帮助家长做家务,十岁至十四岁的小孩要学会如何修建草坪、扫地、洗碗、擦鞋,十四岁至十六岁需要帮忙洗汽车以及整理家里的花园,十六岁至十八岁的孩子,若是家长不在家,则需要每周大扫除。倘如孩子不愿意做这些家务,家长是可以向法院申诉,请求法院监督孩子完成家务。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发达国家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可以说劳动教育贯穿到基础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对此,我们也需要学习这些好的经验,将小学思政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但学校也需要开设与之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4]。同时,学校需要将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制度体系,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的实施。首先,学校方面。学校除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还需要与家庭、社会多加联系和沟通,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给小学生营造热爱劳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5]。如,学校可以组织和“热爱劳动”相关的演讲活动,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志愿者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其次,家庭方面。家长应当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宣传“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社会方面。树立当代劳动榜样,加大宣传力度,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使其能够发挥出正面作用。总而言之,现代劳动教育需要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的育人机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责任意识,家长也需要意识到劳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促进作用。另外,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走向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建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三)坚持学生发展的核心要求,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可以从其功能结构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习惯等。首先,劳动态度指的是劳动者愿意接受或者拒绝、喜欢或者讨厌、热爱或者逃避劳动的心理;其次,劳动技能是劳动者对劳动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智力;最后,劳动习惯指的是个体通过经常劳动而形成下来的一种固定化的方式[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把“实践创新”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里面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劳动意识”,而劳动素养也可以说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对此,学校需要遵循全国教育大会中所提出的要求,制订可实施的教学计划,并将其当作劳动教育核心的主要内容,达到以劳动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结 语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目的便是教授学生基础的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劳动教育其实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赤诚、对他人关爱、严于律己的人。
  [参考文献]
  [1]王 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劳动教育育人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7):12-15.
  [2]周增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Z4):11-14.
  [3]秦 红.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思考[J].现代教学,2019(10):44-47.
  [4]张润田.劳动教育的无本课程化与实践路径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9(8):27-29.
  [5]杨增岽,王阿慧.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5):3-6.
  [6]俞慧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为例[J].现代教学,2020(6):34-36.
  作者简介:梁深源(1977— ),男,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其他文献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对影视行业来说,随之确定的是体育电视节目应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中抓住机遇,依靠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消费的热情。大众对媒体中的体育内容需求的改变也一直推动着体育综艺节目的革新。腾讯视频《超新星全运会》系列作为“全民健身”时代下诞生的新型体育综艺节目,不再采用以少量明星为运动竞技选手为看点,回归至以运动精神本质-运动竞技为主体的模式。同时在引导受众圈层融合及营销宣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对未来体育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
摘 要: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词汇量大,课堂任务紧,学生自觉性差。保证单词掌握效果,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部分的教师会采用听写或是提问的教师个人检查的方式进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小组竞赛方式多了起来。文章就“教师个人检查”和“采用小组竞赛”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小组竞赛的方式更符合合作与竞争意识强的初中生,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
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探究了新冠疫情期间综艺节目的改革创新,以及对社会秩序维系、文化意义建构起到的作用。综艺节目的改革体现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对社会现实进行的模仿和解读,意义建构则体现在响应居家隔离号召、引导大众适应生活、致敬战疫英雄方面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共同信仰的坚持以及文化世界的构建。
有效预习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若能够确保小学生有效预习,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且也能够促使小学生有针对性、有延展性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小学生的自学水平。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预习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习策略。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之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趣味性、积极性,是目前广大教师需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要想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须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文章主要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閱读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政治;有效性  中图分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童话的形式和内容比较死板,缺乏较高的趣味性,而且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为主,小学生对童话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不断完善童话
在新发展格局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处于人生黄金阶段的大学生,需要以革命精神作为引领,培养正确的思想认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本文以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为例,围绕浙西南革命精神展开调查,重点探讨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如何有效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掌握正确价值取向,树立家国情怀。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举措,搬迁后的脱贫人口能否获得稳定的生计适应,对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山西省永和县2014—2019年114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追踪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易地搬迁前后农户的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且搬迁后明显高于搬迁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安置区域[县城或乡(镇)]对搬迁户的收入也有显著的影响。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易地扶贫搬迁户收入结构中不同收入类型的重要性,发现2014—2019年财产性收入呈上升趋势,工
古诗文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文章从高中语文一线教学实践入手,分析古诗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总结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古诗文教学。
数学学科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极其重要的因素。数学运算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建直观的图形来展现数学运算的演练和推导过程,以此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本文以湘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的实际内容为例,探讨如何以形助数、以数解形,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