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真人·亲人——从《好孩子》等报告文学谈起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ander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我们的文学家,正在满腔热情地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塑像。在这方面,能够迅速、及时反映生活的报告文学,又一次首先获得了成功。陆柱国同志的《好孩子》(载《边疆文艺》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就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如果要问:这些作品在塑造人物上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贵的经验?我想用三个字来概括:新、真、亲。何为新?就是人物的精神面貌新。打开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一股青春的气息迎面扑来;你会看到一批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儿女站在面前。他们多是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
其他文献
<正> 《文心雕龙》是以骈体行文的,但《定势》中的一组句子显然有乖骈文之义,兹录于下:“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其中“爱典而恶华”与“雅郑而共篇”,仅仅句式不同,而字数是相等的,可视为对偶的变例。唯末二句龃龉不安,特别是“两难得而俱售也,”不仅读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难琢
<正>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相当深刻地论述了教育经济问题。一、劳动分工论与教育经济思想劳动分工论是斯密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因而也是他的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斯密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劳动分工与教育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劳动分工能提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如何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是高教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刊编辑部与“国家教委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联合召开座谈会,组织学员们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联系实际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学员的发言整理刊登。
<正> 有一种观点认为,远距离教育的成本比传统式教育的成本低,也就是说,接受远距离教育的学生(或毕业生)的个人成本低于传统式教育。在远距离教育和传统式教育之间进行成本比较并非易事。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课程设置;即或课程相同,但授课手段不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成功输出);还有教育质量不同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影响
<正> 读了《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二期柳正午同志《关雎章臆断》一文之后,很有启发。特别是作者提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不作“求”解,“应依其本义,即荇菜在水中飘流不定,暗指纯洁的少女尚未婚配,归宿未定,引起君子求婚之意。”这种解释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是很有见地的。可惜作
<正> 《诗·召南·殷其靁》是一首难解的诗。两千年来,《诗经》註者对它作了许多曲解,迄今未发其覆。今天,有必要将它重加诠释,以便恢复其真实面目。《殷其靁》诗凡三章,兹录于下:
<正> 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70年代这二十五年里,教育领域及其外部环境都受到了改变现实生活的科学、技术、经济、人口、政治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给教育界带来了一系列从未有过的困难和压力。面对这一形势,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摸索和探究。然而,在新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
<正> 青年人爱读什么样的作品?寻思自己的切身感受,就内容而论,爱读塑造了成长中的血肉丰盈、可亲可学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如果这位英雄人物的心头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芒,或伴有合乎情理的爱情的描绘,那就更具有艺术魅力了。在十月革命中涌现的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曾经多么激烈地拨动过我们霄年时代的心弦!至今虽年过半百,每一思及,其余韵还在铿然鸣响。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一问世,立即在神州大地引起异乎寻常的热烈的欢迎,决不能用“一窝蜂”的盲动性去解释,而应该从深刻的内因上去探讨。其原因之一,我想,
<正> 听了几位比我年青的同志的发言,被他们思辨的才华与智慧的风貌,深深地吸引了。我自惭弗如。要好好地向青年同志学习。我感到,对某些有争议的作品,如《聚会》、《在同一地平线上》,自己的看法与有些青年同志是有差异的。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正如有同志认为,这类作品也是青年题材整个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从时间延续性来看,这类作品的出现,已经成为可以留传下去的、阅读和研究的对象,成
<正>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我们作个无神论者,不要信神信鬼、疑神疑鬼。但是,我们的一些作品却在搞造神,而且步步升级,到了“四人帮”的治下,文学几乎变成了神学。信神信教本来就是一种愚昧。在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