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策略探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建设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班级文化的内涵和组成部分出发,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组成部分;作用;策略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和组成部分
   1.内涵
   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的一种,是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模式、情感态度、审美情操、行为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表现形式。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性、潜在性的特点,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组成部分
   班级文化的组成,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一种是硬文化和软文化。其中硬文化是实的,看得见、摸得着;软文化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另一种划分方法中,将其分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三个方面[1]。其中,班级环境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对应的是硬文化和硬件;班级制度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依据,要求是民主、和谐、健全;班级精神文化体现在各类班级活动中。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规范学生行为
   班级文化建设中,利用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规范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2.引导学生思想
   建设班级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认同,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团结协作中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利用班级文化,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包括观念、兴趣、理想、目标等,让学生根据时代潮流变化,调整自己的思想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3.提高学生成绩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师生关系是严肃紧张的。新课改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提出,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平等,注重互动交流,继而创建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2]。实践证明,通过建设班级文化,创新师生关系、改变课堂氛围,有助于改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成绩。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1.创建良好环境
   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在这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室内布置。在两侧墙壁张贴人物、字画,教室四角布置成科技角、口语角,后黑板经常更换主题内容,前黑板上方设置一句座右铭等。二是座位排列。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不再适用,面对面排列方便学生之间交流,马蹄形排列方便师生交流,这些排列方式更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三是教室卫生。树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除了设置值日生外,重点是如何保持,如主动捡起纸屑、桌椅摆放整齐等。
   2.制定管理制度
   班級管理制度,包括规章、纪律、行为准则等,应该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制定,实现依法治班的效果。以《班级公约》为例,包括班歌、班训、惩罚、奖励等内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经过全班认可后再执行。同时,利用晨会、板报、宣传栏等工具,对制度内容进行宣传,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
   3.注重班风建设
   班风建设属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领域,一是从教师方面入手,采用民主领导方式,在不损害班级利益的前提下,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且接受全班学生的监督。二是从学生方面入手,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短处,促进个人不断进步,通过个人进步推动班级进步。
   4.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到敬老院帮扶老人、设计问卷调查、举办读书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想觉悟,完善班级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级文化能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成绩,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创建良好环境、制定管理制度、注重班风建设、开展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建设班级文化的策略,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童福兴.新课改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9(19):39.
   [2]赵新静.小学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J].新课程(小学),2019(10):216.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BY[2021]G114)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要对学生开展道德品质的教育,需要通过生活中的锻炼,让学生对生活有真切的感知和体验,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交往中,不断得到锻炼。就劳动教育如何促进县镇学生的德育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县镇学生;德育发展   学校德育的内容广泛,最核心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一定是别人学习的对象;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但会受到他
摘 要:信息化时代,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路径研究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释。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良好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也从中高年段转变为全年段授课。在英语学习中,英语阅读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也决定了教师需要关注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来探究实现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英语作为义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英语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在英语
摘 要:课前预习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课程教学全面深入落实的基础。教师更重视重难点知识教学,存在课前预习教学缺失的问题。明确这一教学问题后,教师应该对预习教学加强重视并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优化,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数学;预习习惯   城乡接合部小学需要将乡村与城市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然而,这些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数学学习基础,因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班会课是团结班级力量,同时体现班级管理质量以及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有效渠道和途径。在班级建设中,班会课的模式构建以及选择策略能够体现出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通过研究小学班会课的有效模式及其选择策略,旨在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凝聚班级力量,增进班级关系,营造良好班风。   关键词:班会课;模式选择;策略;研究   在构建班会课有效模式时,要精心选择,从而保证班会课的有效实施。班
摘 要:在知识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我国语文学科发展日益注重于培养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增加小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理念之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时代的发展决定人才的培养方向,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