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个体,无限的追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堡》中的主人公K.不断地想要接近给他以故乡感的城堡,竭力为自己寻求一个安稳的位置,可最终一切都是徒劳。卡夫卡用这种方式在《城堡》中构造了一种人类对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寻求。性对个体所产生的诱惑,个体体能的有限性及其认知的局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类对永恒的精神世界的追寻。
  关键词:卡夫卡 《城堡》 个体追寻
  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城堡》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亦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自《城堡》面世以来,相关诠释汗牛充栋,诠释角度五花八门,有人从宗教层面进行解读,有人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有人从民族、政治层面进行解读,有人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更有各类繁多的文学文本分析。本文将《城堡》主题的界定为追寻,从K.的追寻行为切入,分析个体追求的有限性,谈谈其在追寻自身存在合理性过程中受到的层层阻碍。
  在小说第一章,K.第一次看见城堡时,发现它越看越像一个小城镇,“K.一时想起自己的故乡小镇”,然而城堡中的塔却“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反光……”{1}这一节带有明显象征色彩的描述提示我们,K.接近城堡的过程,既是返乡的过程,也是终极寻求的过程,是“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终极之问的形象化展示。
  “假定我们每一个人有限的尘世生命都是这时间永恒秩序的一部分,且相信他在这永恒秩序中有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那会是怎样一种情况?需要一种联系使人达到那个恰好的位置。基督徒会说‘得到救赎’,卡夫卡用的词是‘合理性证明’”{2}。在卡夫卡的观念里,合理性证明靠的是人们在这世间的努力。专注于工作、生活的人,在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便得到合理性证明,建立起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小说中的K.努力地接近城堡,竭力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却以失败告终,通过K.的追寻过程,卡夫卡将人类个体的种种有限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性欲对终极寻求的阻碍
  《圣经》中使徒约翰曾告诫男性要远离三种情欲,肉体的情欲便是其中之一。永不停止放纵享乐的渴求,会造成肉体的堕落,且永远得不到满足。这种陷入性欲诱惑中所产生的遗忘会切断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而他所坚持的追求也将因此中断。正如卡夫卡笔记中所言:“女人是这个世界诱惑我们的手段,等到我们被诱惑了,我们就忘记了证明物。”{3}显然,在卡夫卡心中感官世界是虚幻的,甚至是邪恶的。人要不断地与这种虚幻的感官世界作斗争,来击败这些感觉,尤其是人的性欲来带的快感。
  在《城堡》中,性欲对于K.追寻意志的阻碍,是最容易被我们直观感受到的。小说中K.有两次绝佳的机会可以接近城堡,第一次是在酒吧间,克拉姆就在那里,跟他只隔了一道门,只要推开门就可以见到克拉姆。可这时他却忘记了自己要靠近城堡的想法,与弗丽达在地上的一片脏污中激情缠绵,与弗丽达缠绵带来的感官刺激让K.无法自拔,就像一座无形的迷宫让他只能继续往前,越陷越深:“在这段时间里K.一直有种奇异的感觉,觉得自己迷了路四处游荡……在它那形形色色的荒诞无稽的诱惑面前,除了不停地走呀走,不断地继续迷途踟蹰之外别无选择。”(城,38-39)这是小说中K.唯一一次忘了自己是谁,显然,弗丽达让K.离开了自己的目标。《城堡》中K.接近城堡的欲望,可以看成是人类与不朽的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一旦建立,个体便找到了那个永恒秩序中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获得了自身合理性证明。但是对性的沉迷却阻碍了这种寻找,K.在一种性的极度体验中忘记了自身的目标,显然这种体验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与他对城堡的寻求或者说自身合理性证明产生了矛盾。
  这一情节可以从某一个层面上反映出卡夫卡自身对性的认识。卡夫卡曾说:“性是本能引发的一种疾病,性交是对在一起的幸福的惩罚。”{4}卡夫卡对性持如此悲观的看法,难怪他要将性视为人类追寻自我存在合理性途中的一大障礙。但是对于卡夫卡,任何问题都应该辩证地来看,弗丽达确实让K.离开了自己的目标,但是考虑到K.(某种程度上说K.即人类)永远无法达到永恒之境,因此,这短暂的极度体验就成了人在永恒寻求途中所能获得的些许慰藉,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构成了人对自身合理性证明或者说对城堡寻求的潜在质疑。
  二、体能的有限性对终极寻求的阻碍
  在《城堡》中,卡夫卡不仅思考了性欲对无限追寻的阻碍作用,还思考了个体体能对追寻的阻碍作用。体能是人们维持生命体征、从事日常劳作的能力,人类都是肉眼凡胎,体能是有限的,而当体能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精神意志开始涣散,需要休息才能恢复。充足的体能是支撑K.靠近城堡、实现永恒追寻的必要条件,但从小说中的情节来看,体能显然成了K.接近城堡的巨大阻碍,在《城堡》中的六天多时间里,卡夫卡似乎在刻意试探个体体能的界限,体能的有限,使他又一次与城堡擦肩而过。
  在《城堡》中,K.的作息和饮食就极不规律。第一天,K.在夜晚到达村子(城,3)。第二天,K.在吃了早饭后离开大桥酒店,中途在闯入拉塞曼家时睡了一会儿(城,12-13),晚上在贵宾酒店与弗丽达缠绵至天亮。第二天K.只吃了一顿饭,且唯一的休息就是那一次不留神的打盹。第三天K.在大桥酒店房间的床上躺了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第四天是K.与弗丽达相处最为幸福融洽的一天,也是他这几天里作息最为正常的一天。这一天他把弗丽达给的香肠和面包当作午饭(城堡,87),并与她在学校教室里共进晚餐后共眠(城,112-113)。第五天也是被召见访问的前一天他完全没有任何的休息,在巴纳巴斯家与奥尔嘉交谈至凌晨,吃了点弗丽达拿来的残羹冷炙,在第六天凌晨四点误入比尔格房间而睡去。K.第二次接近城堡的绝佳机会就在这里:他误打误撞来到了官员们办公居住的酒店走廊,并进到了比格尔办公的房间,但是他却在比格尔的床边因过度疲劳睡着了(城,233-238)。
  肉体的疲劳导致了精神上紧张。在村子里开始生活的第二天(第一天到达时已是夜晚),K.就强调自己因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疲惫:“他现在第一次感到真正的疲倦了……过度紧张的后果到底还是显现出来了……每认识一个人都增添一份倦意。……在他今天这种竞技状态下……”(城,10-11)除了刚到达酒店的那个夜晚和在大桥酒店房间里躺平的第三天,剩下的每一天里卡夫卡在对K.的心理描写中都夹杂着因精神紧绷而透露的倦意与疲惫。K.在不规律的生活中持续高强度的工作:企图自己接近城堡,蹲守克拉姆,与村长、酒店老板娘、巴纳巴斯一家、弗丽达、两个助手周旋谈判。同时他还要不断紧绷着神经防备着城堡,在至关重要的第五天,K.丝毫没有休息的间隙,这些不断累积的身体、精神上的疲劳最终达到了K.的极限,在最重要关头击垮了他。
其他文献
夕阳穿透薄云,照在大地上。山路上,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手牵着手,并排走着。   周末的一个下午,我闲着無事,便带着妹妹爬山历险。在山间小路上东跑西窜,我们发现了一个不知名的陡坡,便壮着胆子爬了上去。谁知陡坡上面是一个又一个的坡。就这样,我们一直向上攀爬。但时间久了,便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站在高高的坡上往下看,才发现这个陡坡真险,战战兢兢迈不开往回走的步子。   但总归是要回去的。  
摘 要:潘阆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文人,虽然潘阆目前流传于世的词作只有十首半,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容轻忽。潘阆的词整体上呈现出过渡特点,用词描写山水风光,抒发隐逸情怀。其诗词多浪漫色彩,笔调清新淡雅。《酒泉子》十首一改晚唐绮丽婉转的柔媚之风,将士大夫情怀融于山水风光中,为词创造了新的审美境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潘阆 《酒泉子》 逍遥  潘阆,字逍遥,河北大名人,一说钱塘人。北宋初期著名
摘 要:《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就因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而广受好评,小说中微妙而又似乎不可调和的英印关系隐含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可以说贯穿小说始终,在每一次“英印交锋”时都体现了两国完全不等同的话语权。英国是宗主国,拥有完全的话语权,而印度是殖民地,几乎没有话语权。本文在分析《印度之行》中各阶层人们的相处之道中,得出:社会地位高的国家对于社会地位低的国家赤裸裸的
在沈阳鸟岛猛禽救助中心,有一个“95后”小伙,他放弃了世界五百强公司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跟猛禽为伴,做了一名猛禽康复师。小伙名叫白仁文,今年25岁。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对野生动物的喜欢,他选择了这个收入较低,很少有年轻人干的工作,这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几年前,白仁文在沈阳理工大学上学。那时,沈阳猛禽救助中心在沈阳理工大学内开设了一个救助站。从上大学开始,白仁文就开始关注野生动物;大二时,他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研究体系是不完备的,以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我们看到这个学科研究的完整性之缺失,一是需对文学性与历史性融合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空间——港澳台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整合,特别是对台湾文学的历史、地域的特殊时空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历史性 文学性 台湾文学  一个学科研究的完整是困难的,要完美更是极其艰难的。学科研究的完美性只能逐步深
摘 要:莫言小说《酒国》通过对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一隅地方官员食婴暴力事件的描写,暗示了文明与野蛮具有同构性,并通过多层叙述手法来弱化食婴情节的真实性以增强作品的寓言旨向;作家通过暴露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人性缺失现象,寄寓了对城市现代化与人性野蛮化二元一体悖论式并行发展的病态社会现状的恐惧及对此生存状况下国人精神生活病态发展的深切焦虑。《酒国》无疑是转型期乃至当下的社会现实寓言。  关键词:莫言 《酒国
摘 要:《海国图志》是晚清时期魏源所著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作,主要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本文主要通过对《海国图志》的写作背景、版本及内容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对此书进行赏析。该书成书于鸦片战争失败后,主要是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撰写而成。该书前后共有五十卷本、六十卷本、一百卷本三个版本,书中内容广泛、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当时介
读书的意味,似乎很不好说,时而宁静娴雅,仿佛端详近旁迷蒙的晨雾中显出绰约身姿的海棠;时而清闲淡泊,像手畔茶水反射的那一抹浅淡的弧光;有时它又浩大得笼住眼前的窗,幻化成一个新的结界,我却无从进入,就像此时。  那萦乱的一团影,平流出文字的一抹萤火般的光,照在书上,它又穿过窗户投向夜空,一个个汉字仿佛精灵从书中飘出,随着这光传送,铺出一道浅浅的如丝绸般的路径,在苍茫的空洞中向远方伸展,刺破了镜面…… 
诸葛亮,网上登录名为孔明,生于东汉末年,祖籍山东,后因不堪军阀混战所带来的战乱,举家迁至湖北,在一个叫“隆中”的网吧里认识了他的女友,直至两人携手走入爱情的坟墓。诸葛亮的主页日访问量不断创下记录,同当时另外一个名叫庞统的网友齐名,被人称为“卧龙”、 “凤雏”,这段历史,诸葛亮在他后来给蜀汉电信的第二任总裁兼CEO刘禅的《出师表》中曾有过描述: “臣本菜鸟,冲浪于南洋,苟活性命于网吧,不求闻达于网友
摘 要:对于辞、赋、骚三种文体,根据《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的对比可知刘勰与萧统对于同一文体的不同认识。刘勰虽没有将辞或骚列为独立的文体,却意识到《楚辞》文体不同于诗、赋二体,但其文体观不明确,将《楚辞》归于诗体和赋体。萧统在这方面更具有先进性,将赋、骚、辞严格分类,各自成体。  关键词:辞 文体 《文心雕龙》 《昭明文选》 骚 赋  从西汉时期开始,辞、赋二体便被混为一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