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村的领头雁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7228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山县城东行16公里的毛俊村,村民来自12省72县市,共有99姓,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之美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吹响后,毛俊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整齐划一,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娱乐活动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浑然天成,为世人呈现出一幅清新自然、和谐发展的山水画卷。
  毛俊村何以会由几年前的复杂村、难点村蝶变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毛俊村民自豪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有廖仁旺这个好支书。”
  
  重拾危局的当家人
  
  廖仁旺1955年12月出生,高中毕业后,回村先后任生产队长、村办会计、企业办管理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雷在这个平静偏远的小山村一阵炸响,不安现状的廖仁旺敏锐地意识到“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在地里刨食只能保口粮”,如何能快速地发家致富,成了他日夜思索的难题。几经筹划后,他多处借钱投资,办起了毛俊村第一家碾米加工厂,后又相继办起饲料加工厂、生猪运输队、小水电站……凭借超前的市场意识、果敢的决断能力、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廖仁旺逐渐在商海大潮中立足,并将事业越做越大,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
  廖仁旺致富了,成功了,而其不凡的市场意识、不俗的管理才能和热心公益的情怀也日渐被村民所发现。1990年,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1997年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由于个人事迹突出,荣膺省劳动模范。看到全村党支部的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步入新的发展轨道,也为了让更多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担当重任,廖仁旺激流勇退,没有再在村里担任任何职务,全心打点个人事业。
  2005年3月,村支两委换届,新当选为村主任的陈书玉说:“如果廖仁旺不当支书,自己砍头都不当村主任。”结果在支委换届中,全村53名党员除他将自己一票投给别人外,廖仁旺以52票众望所归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时,毛俊村正面临难以收拾的危局:村委会的办公场地被村民强占瓜分,两间临街铺面被人占用,改制后的供销社土地权属纠纷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八大难题成为毛俊村坐困愁城的樊篱。面对无人敢管事和无人当村干部的局面,他深知,当好这个村支书的压力与挑战:一面是老百姓的信任和组织的挑选,一面意味着当支书只有付出,却没有回报,且个人事业无法兼顾,每年经济收入少则损失30万元。廖仁旺深思熟虑后,毅然接过了这重任,因为他明白:老百姓需要他,毛俊村离不开他。
  
  科学发展的领航人
  
  思路决定出路。廖仁旺深刻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改变毛俊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必须要从观念的转变上率先破局。上任伊始,他就与村支两委的成员召开碰头会,研究毛俊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会议决定在全村进行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村民们围绕“毛俊要不要发展,毛俊如何发展”的问题在全村进行了持续一月的大讨论。通过分片分组的大讨论,村民思想解放了,发展观念更新了,发展思路进一步清晰了。
  思路一通,天地变宽。在廖仁旺的推动下,毛俊村着眼长远,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毛俊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山水优势、人脉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了科学发展的规划。在“农业养村、工业强村、商贸活村、和谐稳村、文化美村”发展路径的指引下,一项项富民强村举措在廖仁旺的集思广益下应运而生。党支部紧紧抓住毛俊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方式,变闲置资产为有效资产,变存量为增量,以此促成居住相对集中,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农村格局。2006年,村委决定将农贸市场内的老铺面改造成14间商业铺面对外出租。仅此一项就为村里增收14.5万元。接着廖仁旺又大胆决策,将置换后供销社的土地以50万元买回,改造成客运站,卖出商铺120多万元;斥资52万元,修建环村公路两公里,建成后给村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村民纷纷翻新住房,改建成门面出租……在廖仁旺经营村级土地理念的指引下,一揽子经营集体事业计划的稳步实施,使全村如同一池水被搅活了,村民谋发展、求发展的意识持续迸发,释放无穷的活力。
  商贸盘活后,廖仁旺将发展的视角瞄向了工业。廖仁旺从传统产业抓起,着力创办村级工业园,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中小企业,在全村营造了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2008年底,全村竹木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家,安排村民就业500多人,年产值近8000万元,村集体每年租金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发展起来的毛俊村,集体经济连年攀升,由2004年的5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20万元。廖仁旺决定充分利用好这笔公共资金,解决村民的“文化温饱”问题,丰富村民的文化业余生活。在廖仁旺极力主张下,先后投资53万元,分别建起了占地4350平方米,集休闲长廊、舞池、喷泉、草地、花坛、绿树于一体的广场和占地1188平方米的室内灯光球场、舞台、音响设备一应俱全的文体中心;拆除空心房93间2000多平方米,投入26万元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12万元整修排污沟渠1300米。靓化、美化、富裕起来的毛俊村,先后荣获了蓝山县“先进农村党支部”、 “永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永州市基层党的建设示范点”、 “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凝心聚力的掌舵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成就一方事业,需要调动起方方面面的力量。廖仁旺十分重视凝聚大家的聪明才智,非常注重调动起各方力量为毛俊村的新农村建设服务。
  2005年以来,新任村级班子成员也都是历年来的老支书、主任、副主任们组成的,每人都历事多年,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与威望。如何将他们的心思与力量凝聚到一起?廖仁旺首先将目光盯在了村级组织建设上,决心将村支两委打造成攻坚克难、坚不可摧的坚强堡垒。他一方面自己率先垂范,坚持以公道正派处事、民主管理理财、廉洁自律示范的实际行动,在班子成员当中树立起高大形象,以赢得各位的支持与拥护;另一方面,他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超常的管理才能将一盘散沙的村级班子凝聚在一起,人心聚拢到一起,以此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2007年,村民王洪春买水泥河沙硬化村道,在报账发票上书写“请领导批示”,村主任陈书玉批示“同意开支”。整个报账过程,缺少证明人,少了监督环节,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廖仁旺得知后,坚决要求补签证明人。陈书玉一开始心存怨气,廖仁旺劝慰道:“我们要靠制度来管人管事,村支两委的工作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陈书玉随后主动找有关人员补齐了手续。镇供销社改制时买下的一亩三分地,15组的村民以该土地建社时从他们组里划拨出去的为由,要求物归原主,多次到省、市上访,甚至还把官司打到法院。面对这一影响团结与稳定的事件,廖仁旺带着村支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老百姓终于被他的真诚和爱民之心所感动,纷纷表示不再无理缠访、闹访,听由村委公道处理。廖仁旺以点滴小爱化大爱之心,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要想将人心归拢来,还得有凝聚人心的载体”。廖仁旺深谙个中道理。他积极倡导与着手组建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团支部、村妇联、腰鼓队、舞狮队、篮球队等各种社团,筹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并按照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将经费划拨到协会,确保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载体的有效搭建,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年组织多次腰鼓赛、舞狮赛、篮球赛等文娱活动,村民们在活动中释放了活力,汲取了动力,心情更为顺畅,脸上的笑容也渐渐灿烂起来。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展“五好家庭”、“青年创业标兵”、“巾帼能手”、“尊老爱幼模范”、“卫生示范户”等评比活动,村民们的道德日益得以醇化,情操得以熏陶,做文明村民、树文明形象蔚然成风。
  
  心系群众的贴心人
  
   “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配当干部”,廖仁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富裕起来的他,将群众的冷暖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2007年底,村委谋划修建环村公路,牵涉拆迁村民王明选的房子。王明选一直想不通,成了拆迁“钉子户”。村主任多次上门做工作于事无补。廖仁旺得知他的思想症结后,主动找到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建议他将房子拆迁后,重新将旧房进行改扩建,可开发成门面进行出租,每年可带来3000元收入。事后他由衷地说:“廖支书是贴心贴肺为老百姓做事的,他讲怎么搞,就怎么搞。”
  2008年1月,持续肆虐的冰冻冰雪天气使毛俊村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成了一座孤岛。灾情就是命令。廖仁旺立即召开村支两委紧急会议,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一方面,由他带队深入各店主家做思想工作,在非常时期保证基本生活供给,不漫天加价;找到蓝山至毛俊线路的车主商讨如何恢复交通的问题,最终决定中巴车车辆戴履带通行,但票价上涨幅度不能过大;同时找县各相关部门反映灾情,争取柴油指标,并优先提供给碾米加工用。随着几项措施的落实,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证,情绪平稳。另一方面,他身先士卒,组织带领200多名村民义务出工,每天早出晚归,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抢修破坏的主供电线路,并且协助县水电总公司抢修云峰电站1万伏输电线路。通过努力,毛俊村恢复了供电。
  为了解决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廖仁旺召集村支两委多次开会研究,决定修建自来水工程。2008年4月,自来水工程顺利竣工,解决全村3000余人的饮水问题。他还决定投入65万元新建农田排灌水沟3600米,加固沿河防护堤600米,使一些中低产田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良田;投入32万元建好村办公楼;投入20余万元改造电网,实现供电与县城同网同价;成立垃圾清理队……“一件件、一桩桩的利民惠民工程的实施,都是廖仁旺的心血啊。”毛俊村的老百姓如是说。
  当荣誉与掌声雪花般向他涌来时,廖仁旺并没有陶醉其中,而是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了高远,一个“养生文化村”、“安居就业乐土”的新毛俊正向世人走来。
  (压题照片为:蓝山县毛俊村广场)
其他文献
衡宝战役时,四野指战员从来自东北的火车皮上卸下了一块块淡黄色、散发着香气的东西……白崇禧的部队以为是什么秘密武器。正是这种东西,确保了作战的胜利。  宜沙战役和湘赣战役是四野南下的第一次作战,未达预期目的,除了指挥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客观原因。四野除了上层指挥员外,中下层指战员基本都是东北和华北籍,对自然环境很不适应,南方水田居多,到处是田间小路,加之气候多雨,北方带去的布鞋经不住水泡,穿不了几天
期刊
1995年3月24日,正在湖南考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有“潇湘第一阁”之称的桃源水府阁。  导游向江泽民介绍说:水府阁,又名屈原祠。当年三闾大夫“朝发枉渚,暮宿辰阳”,就曾在沅水的乌篷船上写下《涉江》名篇。明万历年间曾将不知始建于何时的水府庙改建成三层木阁,近年重修,现为四层四方形砖木结构古典建筑。江泽民听着介绍,对阁旁汉白玉石雕屏颇感兴趣。导游介绍道:晋代渔人“缘溪行”时,英雄黄闻智伏
期刊
1951年1月15日,解放军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军事学院成立之初,教员非常缺乏。尽管从华东军政大学选留了一部分教员,后又从机关和地方大专院校招聘一定数量的知识分子任教员,但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刘伯承以他独有的胆略和气魄,唯才是举,大胆从起义投诚和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中,筛选了一部分留做教员。  一天,刘伯承指名要把关押在抚顺功德林改造的战犯廖耀湘请来讲课。  廖耀湘,湖南新邵人。既
期刊
1961年7月16日至8月10日,刘少奇带领由林业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红旗杂志社、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有关人员,以及秘书王光美等身边工作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在林业部副部长张昭等的陪同下,先后视察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带岭、丰林、东京城、根河和西尼气等林业局,并在伊春、哈尔滨和呼伦贝尔盟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就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区的生产建设、改善林业工人待遇
期刊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对革命书刊实行封锁、查扣、捣毁等反动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文化界人士则采取了一种权宜而又机智的斗争对策,将革命书刊伪装起来,改换封面书名,以便广泛流传。  《新民主主义论》系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稿。《新民主主义论》的伪装本,据笔者了解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数种。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对革命书刊的查禁、封锁,致使国统区人
期刊
1978年1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对缅甸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举世瞩目,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第一位中国高级领导人出国访问,标志着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将得到全面的改善和发展。  1月26日下午3时,邓小平一行乘坐的专机在仰光国际机场降落。缅甸国家总统、国务委员会主席吴奈温、国务委员会秘书山友将军、国家总理吴貌貌卡以及外交部长吴拉蓬等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吴奈温陪同邓小平检阅仪仗队。从机
期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足迹踏遍了湘鄂川黔边区的千山万水,创建了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苏区中心区域为永顺、龙山、桑植、慈利、大庸、鹤峰诸县,为鼓舞部队士气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团结教育人民群众,最终消灭敌人,红二、六军团在以土家族、苗族、白族、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其中红军标语就是一个主要内容。这些标语,都具有强烈的针对
期刊
1935年8月下旬,中央红军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下,进入了川西北的茫茫大草地。  一天傍晚,红军总政治部巡视主任冯文彬牵着马,来到红三军团十三团巡视工作,遇见团政委张爱萍和团长彭雪枫。他们彼此都是熟识的战友。张爱萍见冯文彬的马背上驮着一包东西,伸手就去掏,结果掏出来的竟是牛羊肉干。在当时缺粮的情况下,这等于发现了无价之宝。张爱萍顿时嚷道:“我们现在可要‘打土豪’了!”冯文彬乐呵呵地说:“‘分田地
期刊
☆人生三谓;少年时,听春雷阵阵蕴热血满满歌奇志,谓尽兴。中年时,登高山巍巍品细水潺潺逞英豪,谓尽致。老年时,忆往事昭昭念恩情融融吟雅风,谓尽情。  ☆人生“八宝”:1、结交两个好友:运动场,图书馆;2、配备两个医生:运动,乐观;5、练好两项本领做人,做事;4、多吃两样东西:吃苦,吃亏;5、构建两个支柱:人文知识,科学素养;6、追求两个一致:兴趣和事业一致,爱情和爱心一致;7、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秘诀
期刊
谢觉哉1884年5月生于湖南宁乡县,是我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他于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七七事变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