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电影的男主人公杰克拥着女主人公露丝高高地站立在泰坦尼克船头时,观众能感受到只有3D电影才能带来的那种眩晕感;当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没船舱,杰克和露丝潜水逃生的时候,观众仿佛也置身场景中,跟着深吸一口气。
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故事情节,甚至完全同样的电影场景,只不过将原来普通的2D电影通过高科技手段转换成了立体版本,《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赚了个钵满盆盈。截至5月6日,《泰坦尼克号》3D版在国内收获票房9.4亿元,并有望冲击10亿元的新高。
300特效师奋战60周
众所周知,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将早期的2D电影直接转为3D立体电影。将十年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转为3D版本,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项工作,其实背后融入了导演卡梅隆和几百万特效工程师的辛勤劳动。
虽然有很多可以将2D图片转为3D图片的软件支持,但要完成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也就是20多万张图片的转换工作,还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卡梅隆追求完美的个性,更增加了这件看似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工作难度。
前IEEE消费电子协会会长、电脑技术顾问利普沃夫介绍说,这个转换的过程都是靠人工操作完成的。经过选拔,卡梅隆将转换工作承包给了Stereo D公司,而转换工作完全是一帧一帧画面去完成的(电影每秒有24帧画面)。
“对于每一帧画面,特效师都要在图形工作站上对主要人物和景物进行转描,绘制出各个对象之间景深和位置关系的架构图。然后,特效师需要指定一个图像平面作为与屏幕平行的零坐标。每一个经过转描的人物和景物都对应一个数据,正数表示凸出的高度,负数表示嵌入的深度。当一个对象遮档了另一个对象或背景的时候,被遮挡对象的深度还需要进行更为特殊的计算。当开始进行3D渲染时,特效师还需要决定缩放比例,因为有时在不同图层的人物或对象会显得太大或太小。最后,特效师还要基于对观众注视焦点和观看角度的假设润色图像。转换一帧一帧的画面后,特效师还要将画面进行连续播放,并基于对美感的考虑对图像再进行调整。”利普沃夫表示,未来,计算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手工编辑的工作量。
据悉,为了完成《泰坦尼克号》3D版的制作,StereoD公司共出动了300位电脑特效师,奋战了60周的时间,同时卡梅隆还亲自查看了每一帧画面,每周都要花费20~30个小时来复查转换的效果。卡梅隆最终为这部3D巨片花费了高达1800万美元的成本。
关键在计算能力
谈到将2D电影转制成3D立体电影,利普沃夫认为,其最大的难点在于,特效师需要对所有视频的每一帧画面进行转化,涉及海量数据的分析和运算,如果想要获得更完美的视觉体验,就要对很多细节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正,这些工作都极大地依赖于工作站处理器、显卡、内存等关键部件对运算速度和图形处理能力的支持,采用新的并行处理结构也将有助于提高转化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将2D图片转为3D的软件,不同的软件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计算机有很多途径去解构2D图像并对如何将其转化为3D做出最优推算。由于运用每一种算法的过程都非常复杂,又涉及多种选择,最终的转化效果会因计算机运行算法需要的处理能力而出现很大的差别。“即使是最基础的2D转3D软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所有这类软件都是以分析2D图像作为运算的线索,从而推算出不同的对象的景深是多少。在识别出一系列的线索之后,有些软件只会使用少部分线索,而另外一些软件会全部应用这些线索,然后对这些选择的线索做出判断。最终的转化效果会因场景和软件而不同。
目前,大家对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的评价褒贬不一,也有人认为它的立体视觉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对此,利普沃夫认为,卡梅隆采取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转换方法,不同于其他很多3D电影,他不是想去创造很夸张的效果,而是用一种柔和的效果去增强电影的故事性。
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故事情节,甚至完全同样的电影场景,只不过将原来普通的2D电影通过高科技手段转换成了立体版本,《泰坦尼克号》3D版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赚了个钵满盆盈。截至5月6日,《泰坦尼克号》3D版在国内收获票房9.4亿元,并有望冲击10亿元的新高。
300特效师奋战60周
众所周知,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将早期的2D电影直接转为3D立体电影。将十年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转为3D版本,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项工作,其实背后融入了导演卡梅隆和几百万特效工程师的辛勤劳动。
虽然有很多可以将2D图片转为3D图片的软件支持,但要完成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也就是20多万张图片的转换工作,还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卡梅隆追求完美的个性,更增加了这件看似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的工作难度。
前IEEE消费电子协会会长、电脑技术顾问利普沃夫介绍说,这个转换的过程都是靠人工操作完成的。经过选拔,卡梅隆将转换工作承包给了Stereo D公司,而转换工作完全是一帧一帧画面去完成的(电影每秒有24帧画面)。
“对于每一帧画面,特效师都要在图形工作站上对主要人物和景物进行转描,绘制出各个对象之间景深和位置关系的架构图。然后,特效师需要指定一个图像平面作为与屏幕平行的零坐标。每一个经过转描的人物和景物都对应一个数据,正数表示凸出的高度,负数表示嵌入的深度。当一个对象遮档了另一个对象或背景的时候,被遮挡对象的深度还需要进行更为特殊的计算。当开始进行3D渲染时,特效师还需要决定缩放比例,因为有时在不同图层的人物或对象会显得太大或太小。最后,特效师还要基于对观众注视焦点和观看角度的假设润色图像。转换一帧一帧的画面后,特效师还要将画面进行连续播放,并基于对美感的考虑对图像再进行调整。”利普沃夫表示,未来,计算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手工编辑的工作量。
据悉,为了完成《泰坦尼克号》3D版的制作,StereoD公司共出动了300位电脑特效师,奋战了60周的时间,同时卡梅隆还亲自查看了每一帧画面,每周都要花费20~30个小时来复查转换的效果。卡梅隆最终为这部3D巨片花费了高达1800万美元的成本。
关键在计算能力
谈到将2D电影转制成3D立体电影,利普沃夫认为,其最大的难点在于,特效师需要对所有视频的每一帧画面进行转化,涉及海量数据的分析和运算,如果想要获得更完美的视觉体验,就要对很多细节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正,这些工作都极大地依赖于工作站处理器、显卡、内存等关键部件对运算速度和图形处理能力的支持,采用新的并行处理结构也将有助于提高转化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种将2D图片转为3D的软件,不同的软件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计算机有很多途径去解构2D图像并对如何将其转化为3D做出最优推算。由于运用每一种算法的过程都非常复杂,又涉及多种选择,最终的转化效果会因计算机运行算法需要的处理能力而出现很大的差别。“即使是最基础的2D转3D软件也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所有这类软件都是以分析2D图像作为运算的线索,从而推算出不同的对象的景深是多少。在识别出一系列的线索之后,有些软件只会使用少部分线索,而另外一些软件会全部应用这些线索,然后对这些选择的线索做出判断。最终的转化效果会因场景和软件而不同。
目前,大家对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的评价褒贬不一,也有人认为它的立体视觉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对此,利普沃夫认为,卡梅隆采取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转换方法,不同于其他很多3D电影,他不是想去创造很夸张的效果,而是用一种柔和的效果去增强电影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