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娇梨》原刊本考辨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safds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娇梨》是学界公认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考证其原刊本至为重要.然其原刊本迄今为止一直未有定论.笔者以孙楷第、大塚秀高及现当代学者的目录学著作中对《玉娇梨》的著录为主要线索并不限于此,以实地查证为主,集国内外图书馆藏《玉娇梨》版本计得49个.经过严谨比勘考校,排比次第,勾稽出《玉娇梨》由购稿到梓行之始末,考证出其原刊本.并在考证过程中澄清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玉娇梨》版本考证之误及其衍生之混乱,实现了《玉娇梨》在文献研究资料上的重要突破.
其他文献
“二尤”故事是《红楼梦》最精彩的段落之一,第六十七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第六十七回的版本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在列藏本、梦稿本和程乙本第六十七回中,有多处相同的形近字误用,表明繁本、简本六十七回源自同一底本.第六十七回中残留着南京方音,进一步证明了该回中有曹雪芹的笔墨.从《红楼梦》纪历来看,曹雪芹并未将该回文字写完,繁本和简本六十七回均融入了后人的改笔.繁本着眼于增冗,简本致力于削删,于是就形成了“繁简歧出”的版本现象.
清初以描写李闯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章回体小说计有四部,亦即《新编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樵史通俗演义》《铁冠图全传》.它们经历了采录、反思、重构三个阶段的嬗变.其中《新编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为采录阶段,《樵史通俗演义》为反思阶段,《铁冠图全传》为重构阶段.它们的主要嬗变规律包括创作内容上渐趋丰富,创作方法上渐趋小说化,创作心态上遗民意识渐趋淡化.
屈原与曹雪芹虽然相隔两千余年,但他们皆处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衰落阶段.同时,相似的人生际遇也使得他们形成相似的创作心理机制,孤独、悲愤而又满怀真情.屈赋对《红楼梦》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曹雪芹明确提出“远师楚人”的创作原则,《红楼梦》中多有“灵均余影”.文章主要以二人相似的创作心理机制为基础,从屈赋对《红楼梦》“幻境”“梦境”建构的影响与《红楼梦》死亡主题对屈赋死亡设定的攀援等两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屈赋对《红楼梦》的影响.
近百年来,海内外某些学者以《水浒传》写梁山泊好汉有“厌女症”、“仇视女性”等,皆为误会或曲解之怪说.梁山泊好汉“不亲女色”非“厌女”,“除却奸淫”非“仇女”,以为女色为“溜骨髓”、为“祸水”,或出于两性知识的盲区,或出于读者解读上的偏见.近今某些学者误会曲解或强加于《水浒传》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辞,都应全面检讨,予以有分析有批判地澄清或推翻,重建对《水浒传》的“文化自信”.
王冕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着力刻画的一个标杆式的理想人物,就作品内容而论,其性格内涵不外乎孝顺寡母、刻苦好学、不受官爵、性忤时忌数端.然与传统的隐士人格相比,他仍有过度张扬、机心未绝、事母不周、贪慕小利诸多不同.王冕之名流品性为何色彩驳杂?究其底里,有着复杂的哲学背景与社会因素.首先是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倾斜.王冕形象的构建,殆与吴敬梓虽说拒绝入仕、不愿跻身官场但又并未忘却世情,每每关心世风之隆替、士林之兴衰之内在情感诉求有着很大的关联.其次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对人物行为方式的浸润.吴敬梓所生活的
《红楼梦》中包含了对于人性、情感、知行等理学体系内基本问题的感知与思辨.叙述者借用理学家的“气禀”观念解析人性的丰富和差异,但悬置了善恶的道德准则.《红楼梦》赞扬情感的价值,但同样揭示任何情感都应得到必要的调节,既需严守伦理道德的规范,也需把握好合理的分寸和界限.对于知识的获取,《红楼梦》反对借知识沽名钓誉,推崇精熟读书,同时呼吁认知与实践的切合与贯通.《红楼梦》以思辨的态度感知当下的生活,也自然将思辨的对象延伸至理学本身,由此形成了学术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上海图书馆藏《新刊京传足本剪灯新话》,存《渭塘奇遇记》残本和《富贵发迹司志》以下完整10篇.周楞伽认为该本“擅改原文,鄙俚不通,实不可据校”,主要是没有形成《剪灯新话》的早期抄刻本与晚年重校本及张光启刻本的观念.国家图书馆藏《剪灯新话》清江堂本有3篇残缺,上图残本恰可补阙合璧,从而可窥张光启刻本较原初的样貌.上图残本、清江堂本与句解本最接近,但也体现出对早期抄刻本的认同.从篇 目顺序、卷首题署、图文关系以及《剪灯余话》的参照来看,上图残本应是《剪灯新话》现存最早的版本.上图残本以及早期抄刻本的发现有助于深
《红楼梦》爱写菊,第三十八回中的菊花诗是最集中的体现.在菊花诗的书写上,作者大有深意存焉:一是通过菊花诗的拟题,作者创造了“作诗人—诗中人—菊花”三层平行空间,三层空间的相互映射,对小说描人叙事起到很大帮助;一是通过菊花诗作的分配,曲折表明自己对笔下这些人物的定位与评价;一是借助菊花意象丰富的内涵,在菊花诗里,写出不同小说人物笔下对菊花不同的隐喻,也道出了作者自己对“真”的哲学内涵的思考;菊花意象存在感伤、哀怨的特点,菊花诗中大量清冷意象的使用在《红楼梦》感伤叙事的基调上增添了一抹悲凉之色.
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一篇古体叙事诗,《姽婳词》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结构特征.它既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的仿作,又是对这些经典之作的转换,进而形成镶嵌于《红楼梦》中的微型叙事副文本,彰显出《红楼梦》“情”之思想超越道德本体的审美属性.《姽婳词》互文性文本结构的建构,反映了曹雪芹宗尚初唐和中唐古体诗的诗学观念,这一方面适应了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另一方面展现出异于时俗的创新求巧诗学观.
以“德明”为笔名的俄国矿业工程师柯万科翻译了《红楼梦》第一回的前半部分,这是迄今为止俄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红楼梦》摘译文.虽然译文并未将小说完整地呈现给俄国读者,但在俄国红学研究发展史上仍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而中国学术界至今还未直接关注到这一段译文.本文从译者生平、翻译缘起、翻译策略、翻译底本等几方面来分析介绍这一译文片断,从而为后续的俄国红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