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湿地公园保护恢复管理探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河流湿地公园保护恢复管理进行了探讨,以江西上饶槠溪湿地公园为例,在对该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江西河流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江西;河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1-114-03
  Management of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iver Wetland Park—Taking Jiangxi Shangrao Oak Creek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CHEN Caixian, NIE Haibing
  (Jiangxi Province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Institute, Nanchang, Jiangxi 330046)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iver wetland park was discussed. Taking Shangrao Oak Creek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wetland resource,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 resource of Jiangxi river wetland park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Jiangxi; River wetland; Wetland Park; Wetland resource
  作者簡介
  陈彩仙(1965-),女,江西盛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森林和湿地资源监测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06
  江西省有大小河流2 400多条,总长约18 400 km[1],大部分河流汇向鄱阳湖,再注入长江。主要河流有5条,即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以江西上饶槠溪湿地公园为例,调查了该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主要包括湿地水资源、湿地生物资源、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系统分析了江西上饶槠溪湿地公园来自社会、经济和文化3个方面的压力与胁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河流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槠溪发源于灵山,一路曲水回环汇入信江,入湿地公园范围内槠溪全长约为10.13 km,水面最宽处为119 m,最窄处为12 m。是上饶县生活生产主要的水资源,槠溪湿地位于鄱阳湖上游,将槠溪湿地的保护融入鄱阳湖流域系统保护的整体中,对保障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保护好槠溪湿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家林业局2005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国家林业局2013年公布的《湿地保护管理条例》,上饶县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申报上饶槠溪国家湿地公园。
  1自然概况
  上饶槠溪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地处117°53′~117°56′E,28°24′~28°29′N。公园位于上饶县境内,东邻上饶市信州区、玉山县,南连福建省浦城县、武夷山市,西接铅山县、横峰县,北界德兴市。
  公园范围包括上饶县境内槠溪全段、信江河流上饶县境内部分河段。槠溪与信江以一个“丁”字形流径流入湿地公园,其中槠溪上游从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开始,下游到槠溪入信江河口止,信江河从东升路至信江河大坝。其范围包括全部的河道及两侧部分河叉和绿地,规划总面积412.10 hm2。
  上饶县境内中山、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从南北两端向中部呈蹊径状递降,大致平行于信江对称分布,显著构成南北高、中部低的马鞍状地形。最高海拔为1 891.40 m,最低海拔为100.00 m。县内河谷平原呈长条状分布于信江两岸,宽处为4 000~5 000 m,海拔50~70 m,占全县总面积1.90%。
  上饶县境内土壤共有土类7个、亚类10个、土属30个,土种67个。与湿地公园相关的土类有水稻土和潮土,土种有紫砂泥田、麻沙泥田、棕沙泥田、鳝泥田、红砂泥田、潮砂泥田、砂质潮土等7种。
  公园所在地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8 ℃,平均最高气温是1998年,为18.6 ℃;最低气温是1989年,为17.5 ℃;年均降雨量2 066.1 mm,年最大降雨量出现于1998年,为2 589 mm;年最小降雨量出现于1996年,仅为1 288.6 mm。
  2湿地公园资源现状调查
  2.1湿地水资源现状
  2.1.1
  水面积与水量。信江(信州区-上饶县段)60 km,流域面积3 000 km2,上饶县境内水资源量为26.582 5亿m3。槠溪是信江河的一条支流,全长约为10.13 km,水面最宽处为119 m,最窄处为12 m,全年大部分时间水量充足。该公园以自然径流和自然降水为主,水资源比较丰富,充足的水量能够保证湿地生态用水和上饶县城市生活用水,为上饶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2.1.2
  水质。信江是上饶县重要的水源保护区,目前水质在Ⅱ级左右,局部区域和少水时期,水质会下降到Ⅲ级。槠溪水质较好,一般在Ⅲ级左右。
  2.1.3
  湿地面积。该公园的湿地面积达到295.95 hm2,湿地率为71.82%,保护区面积为280.24 hm2,大于“湿地区湿地面积占总面积70%及以上”的标准,湿地面积较大。   2.2湿地生物资源现状
  据槠溪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对槠溪植物和动物考察报告,结果显示:槠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在江西植物区系分区中,该区属于赣东植物区。湿地公园有湿地维管植物75科、176属、272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9种;被子植物66科、167属、263种(双子叶植物5科、109属、168种,单子叶植物15科、58属、95种),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分别为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野大豆(Glycine sojaSieb.et.Zucc)。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在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有脊椎动物74种,其中鱼类24种,鸟类20种,两栖类7种,哺乳类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长耳鸮(Asio otus)和野猪(Sus scrofa),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有13种,如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黑斑蛙(Ardea cinerea)、白鹭(Egr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大杜鹃(Cucul canorus)等,其中,中华大蟾蜍、鳖等2种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此外,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的陆生野生动物共有37种。
  2.3湿地景观资源现状
  2.3.1
  森林景观资源。槠溪湿地公园内地形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树木繁多,森林茂密,灌丛、草地、水域兼而有之,是野生动物理想栖息地。
  2.3.2
  湿地景观资源。湿地公园湿地风光自然,与周边的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人殿和五府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上饶县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槠溪从乡村到城市蜿蜒曲折,河流形态自然,包含了乡村湿地和城市湿地两大特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高、典型性强,具有江南山水特征和仿古建筑特色。
  2.3.3
  湿地生态系统状况。按照《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且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和湿地景观3个单项分别为“优秀”、“优秀”和“良好”,说明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湿地环境质量良好,湿地景观价值较高。
  2.4湿地文化资源现状
  2.4.1
  历史文化。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吴越文化丰厚,自东汉建安初置县一千百余年以来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中汉有高士胡昭,唐有文学家王贞白,宋有状元徐元杰,明有大学士郑以伟、吏部左侍郎杨时乔、理学家娄谅,近代有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历代名流李德胜、韩元吉、辛弃疾、朱熹、陆羽、夏言都曾客(隐)居这块风水宝地。
  2.4.2
  民俗文化。在上饶县的农村元宵节前后都有舞板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2~5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 m,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场面非常壮观。
  2.4.3
  饮食文化。黎蒿是鄱阳湖地区的特产,是一种生长在湿地上的野生草本植物。黎蒿经人工栽培后成为营养、无公害的特种绿色蔬菜食品。此外,湿地公园周边盛产银鱼,鄱阳湖银鱼非常珍贵,历代均被列为贡品。它体形狭长,无鳞无刺,晶莹透明,肉嫩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维生素,具有补脾、润肺、补肾、去虚等功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人们喜爱的上等食品。
  3河流湿地公园面临压力与胁迫分析
  上饶槠溪湿地公园主要面临压力与胁迫可以分为社会压力与胁迫、经济压力与胁迫以及文化压力与胁迫。
  3.1社会压力与胁迫
  3.1.1
  对湿地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群众对湿地保护价值和重要性保护认识不够,尽管各地政府通过电视和宣传标语等有力宣传工具对湿地公园保护价值和重要性进行了宣传,但广大群众对湿地保护价值和重要性保护认识还是不够,更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的意识。这对河流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是一大压力。
  3.1.2
  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对河流湿地资源的掠夺,将使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的河流湿地公园的人口和生态承载力不断达到极限。
  3.1.3
  乡村居住环境差。当前突出的问题在于湿地公园周边农村居住房屋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人畜居住建筑混杂,废弃建筑物(主要为鸭棚、猪舍、牛舍等)局部存在。污水未经处理达标直接排入河流,形成区域内农村地区由畜禽粪便和生活等农业面污染造成水环境污染。
  3.2经济压力与胁迫
  3.2.1
  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各类资源开发不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过度猎捕造成湿地公园范围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不断扩大建设带来一定的污染和负面影响。
  3.2.2
  农业面源污染。在农村,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水灌溉,集约养殖,畜牧业活动以及村莊居民洗涤等产生了大量的面源污染物,对水体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3.2.3
  森林采伐。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还存在一定的森林采伐现象,一方面破坏了植被和景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危害。
  3.3文化及其他压力与胁迫
  3.3.1
  外来物种的入侵。尽管目前河流湿地公园范围内没有发现有害的外来物种,但有些物种的入侵危害性在短期内难以发现,危害一旦出现,其危害性将变为灾难性。如空心莲子草是遍布整个大陆的一种有害杂草。   3.3.2
  外来文化的压力。一方面,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对湿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的需求和品位的不断提高,导致管理者不断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并通过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来吸引游客,从而对湿地动物栖息地和环境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3
  短期经济行为。在利益的驱动下,短期经济行为时常发生。
  3.3.4
  人口素质较低。河流边有较多的村庄,住着许多农业人口,这些人均是文化程度和素质较低的人,给湿地公园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3.3.5
  火災及疾病等自然灾害。主要为森林火灾、洪涝灾害和动物疾病(如禽流感)。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一旦发生,不但对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甚至还能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的变迁。
  4河流湿地保护恢复管理对策
  4.1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河流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周边群众对湿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应探索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经济,使资源保护与周边经济协调发展。如在湿地范围内坡耕地种植柑橘、柚子、梨等经济林,应采用科学种植方法,保护和栽植地被覆盖物,防止水土流失;在河岸带建设缓冲带,栽植固沙林,水源涵林等;禁止村民在河岸带放牧、砍柴等破坏河岸植被的行为。
  4.2加大对现有水系保护管理的力度
  4.2.1
  统一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保护湿地公园水系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景观、植被、水生资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禁止围湿造田、围堰养殖及其他侵占水系的行为;禁止破坏堤坝、桥闸、泵站和水文、测量、环境监测等设施;禁止倾倒土、石、垃圾、废渣等固体废弃物。湿地公园水系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水系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服从统一管理。
  4.2.2
  规划管理。当地规划部门会同水利、环保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湿地公园水系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开发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该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应遵守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规定,服从规划管理[2]。
  4.2.3
  调节流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开发利用和调节调度湿地水资源,做到统筹兼顾,保持湿地的合理水位,调节枯水、丰水期流量。在确定最小泄流量时,应维持河流连续性和水体自净能力。
  4.3强化水污染源管理措施
  水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具有隐蔽性和难恢复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强化管理措施,确保排入湿地公园内的污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4.3.1
  加强污水排放口管理。一是对工业或生活废(污)水污源中的排放口,定期测定其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浓度,及时制定废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二是新增排污口建设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4.3.2
  减少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一是通过建设生态村、污水处理站和发展有机农业等,有效减少进入湿地公园水体中的N、P、K等营养物质;二是采用科学农耕方式,因地制宜,实行垄沟间作、草田轮作、间作套种、等高耕作,用生态肥代替化肥改良土地结构,合理利用化肥和植物激素;三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物的农药,比如生物农药在施用前请有关部门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由测试结果得知该土壤的最佳施肥量;四是在田间种植营养物的指示植物,来观测土壤中营养的种类和含量[3]。
  4.3.3
  控制旅游污染。一是通过制定措施和加强对游客的管理,严禁游客随意丢果皮垃圾等污染物。在旅游线路上,设置密度合理的果皮箱和厕所。管理人员重点清理旅游线路上的各种垃圾,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适当加大清理力度。二是根据环境容量,控制旅游人数。
  4.4科学保护河流自然形态
  4.4.1
  最大可能地维持和保护河流自然形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河流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因此在河流整治和水利设计中应最大可能维护和保持河流的原始形态,特别是河流的蜿蜒性和河道的多样性。
  4.4.2
  加强河流形态的修复。目前,国内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重点在于河流水体,注重水质的改善,河流生态修复首先取决于河流形态的修复,只有河流生态多样性得到修复和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才能建立和得到保证,才能真正地实现河流的生态修复。
  4.4.3
  营造河流自然生态环境,用“亲近自然河流”的概念、“自然护岸”和植物护岸技术,营造多姿多彩的水边环境,在保证防洪需求的前提下,逐渐用生态河流代替传统的硬质材料堤防,恢复河流水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重塑河流自然生态型环境[4]。
  4.4.4
  从景观绿化和过滤污染方面修复河滨带植被,以保护某种乡土物种为目标修复栖息地,使水流条件得到优化。
  4.5加强水岸保护保育措施
  江西大部分河流水岸的生态状况良好,局部水岸进行了硬化的,导致一些植被长势较差、生态功能下降,需要对受损的水岸生态系统进行近自然恢复,营造出水生到陆生的一系列植被生态。
  4.5.1
  严格保护。对现有良好的水岸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保护其结构的完整性,确保其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4.5.2
  因地制宜地进行恢复。对已经破坏或缺失的水岸进行恢复和修复,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完善,并开展水岸的“三化”(美化、绿化、生态化)建设。
  4.5.3
  科学建设。选择适合于鸟类栖息的植物进行建设,在进行水岸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生物栖息地;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水岸生态系统保护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对外来物种的引进要慎重,需经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和实验。
  参考文献
  [1]
  刘信中,居新.江西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 但新求,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3] 谭炳卿,孔令金,尚化庄.河流保护与管理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2(3):53-57.
  [4] 陈雪,徐海波,马继侠,等.生态型河流河道建设概述[J].市政工程设计,2006(7):77-80.
其他文献
摘要  以南京紫东创意园屋顶菜园实地拍摄的调研照片为基础,探索了其屋顶菜园的优点、种植品种、种植土壤与排水及浇灌技术,并进一步讨论了屋顶菜园相关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紫东创意园E区;屋顶菜园;种植品种;种植土壤;排水技术;浇灌技术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1-122-02  Study on Planting Technique of Urban Ro
期刊
摘要针对食品新产品开发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做了初步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探索一条符合工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形成的逻辑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食品新产品开发;实践;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S-01;TS2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372-02  AbstractA series of r
期刊
摘要  基于过程化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政府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措施,反思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出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管理提升策略: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上报制度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关键词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322-03  AbstractBas
期刊
摘要介绍了科技新时代下气象部门如何利用“微信” 这一新型移动传媒工具开辟一条气象信息发布新渠道,将微信平台的LBS系统、朋友圈、漂流瓶等强大功能与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气象科普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个方位地拓展气象服务。同时分析了目前官方气象微信服务现状,并就未来气象微信的发展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微信;气象;信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
期刊
摘要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设计的改革,重构了“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工程分析、现状调查、影响预测、环保措施、环评文件”七大模块化课程内容,提出了融合教学、实训、工作“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方法和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多层次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课程改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地增强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学生
期刊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近30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大量模型,以便深入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该研究从土地利用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的景观指数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
期刊
摘要根据2014年山西省平陆县和垣曲县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目前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是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的情境下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以农户承包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为主;区域规模化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形成;绿色资本功能开始渗透到特色农业发展之中;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发展成为发展核心内容。指出实现“特色规模化、特色组织化、特色技术化、特色市场化”是丘陵山区特色农
期刊
摘要  以永济市鹳雀楼景区园林绿化设计为例,从深度挖掘中华名楼文化资源入手,紧扣鹳雀楼的文化背景,分析了轴线序列景观的起景、发展、高潮、尾声的植物设计思路,同时说明通过俯瞰资借周边的景观,力求从深层旅游开发与黄河滩地生态环境建设两方面探讨人文植物景观的构建,以充分认识人文型植物景观建设在旅游开发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名楼;鹳雀楼景区;人文型植物景观;园林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广西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水产本科卓越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预定的水产本科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充分利用水产养殖学科的科研项目优势、平台优势和技术力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依托学科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水产养殖本科生学习、研究和社会适应能力,取得了显著的预期效果。该文总结2011~2013年广
期刊
摘要根据2004~2012年浙江省农村固定观测点的调查数据,运用等分法、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对当下浙江地区农民以经济收入两极化为主的垂直分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影响分化的因素。力求通过对浙江省农民分化现状研究,正确把握农民分化的趋势,从而为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推动新时期农村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浙江省农民;收入分化;基尼系数;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