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乾隆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是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第一次出现在小燕子代替紫薇寻父,见到乾隆时所说;随着剧情发展,紫薇和乾隆相认,这句台词再次出现,紫薇说完这句,紧接着又说,“还有一句,是连小燕子都不知道的:蒲草韧如丝,磐石是不是无转移。”
  一直,人们提起乾隆,最先想到的是他一生六次下江南,是他宫闱生活的糜乱,是戏说剧中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西子湖边的黄杏儿。宫闱生活、处处留情,似乎成了他整个人生的主题,而他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文学才能,以及对元元的深切关爱,等等等等,却被忽略到九霄云外。其实,作为清朝第六位、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乾隆对人类贡献是巨大的。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修,平定了准格尔和大小和卓叛乱,巩固了国家多民族发展,编撰了《四库全书》,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他治下的清朝,文化、经济和手工业达到极盛,算得上是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的一代有为之君。
  说乾隆,不能不说他的皇爷爷康熙,不能不说他的皇阿玛雍正。
  康熙是一代圣主。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十五岁庙谟独运挫败权臣鳌拜,将朝廷大权牢牢握在了手中;二十三岁坐镇北京,次第削平三藩,使政权更加巩固;亲自带兵三征噶尔丹,收复了失地,战果辉煌。为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他一直大规模用兵,收复了台湾,荡平了新疆之乱,大中华的版图,从此变得更加巍峨壮观。他是个非常懂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帝王,治黄河修漕运、轻徭薄赋修明政治,而对汉族士人的笼络、重用,更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大局。他抚有华夏九州六十一载,自始至终以怀柔治天下,算得上明君英主,唯晚年两废太子胤礽,致使儿子们觊觎帝位夺嫡成祸,成为终生一大憾事。当他意识到废太子给国运带来的是巨大动荡时,果断决定不再立太子。康熙是满人,但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是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
  康熙一生不易!有人说他经历的所有艰难都是自找的,因为他的父辈本来给他打下了一个完整的华夏江山,可他非要把手里的江山再重新打理一遍。不要小看康熙这番重新打理江山,这是只有睿者智者勇者才会迸发的魄力,而他也因此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太阳西沉,月亮升起,紫禁城的巍峨宫群显得有些疲惫与怆然,在循环往复的日落月升中,康熙也悄然走进人生晚年。进入晚年后,康熙这位少年就成为天子的老人也许太累了,他变得倦勤倦政。皇帝一倦政,吏治上就出问题,就会文恬武嬉,种种积弊也便随之而生。
  古往今来,人们总把多子多孙视为福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康熙是有福之人——他一生育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24个。但是,身为皇帝的康熙,晚年似乎并没有享受到多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反倒是诸皇子为争夺太和殿那把象征最高权力的龙椅进行的残酷相杀,使他心衰力竭、痛苦不堪。偏偏这时,西北起了狼烟,康熙心劳日拙,老病又至,无常一步步朝他逼近。孱弱的父亲面前,儿子们都想带兵出征,名曰替父皇分忧,捍卫大清领土。他太清楚儿子们的心思了,哪能轻易将兵权交给谁!他不怕陈桥兵变,怕的是儿子们糟蹋祖上的基业,怕的是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
  在畅春园之宫中之宫园中之园的“穷庐”,康熙召见了学穷天下的礼部右侍郎方苞,开始打遗诏腹稿,他要趁着自己心明神爽的时候,把一生的所思所为,开诚布公地昭示子孙,为子孙治世垂训。多难兴邦!康熙不要守成的庸主来继承大统,他要把这锦绣江山交给一个比自己更强的儿子才放心。他以怀柔治理天下,进入晚年后由于对下头过于宽仁过于放纵,吏治上产生了种种积弊。这些,他都已察觉到,可这时的他却没有精力清理了,只能把这个积弊重重的乱摊子留给继位的儿子。他不敢想象,如果接替皇位的人比自己还宽仁,还放纵下头,数十年后,大清王朝将会是什么样子!他这个太平天子是经过几多磨难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不能把自己一滴血一行泪拼来的花花江山,让庸子继承。他问方苞对自己那些儿子的看法、哪个继承大统更合適,说自己不想学以往帝王——清醒的时候不想后事,到临危之际昏迷不省人事了才寻个大臣,任意撰写遗命。
  方苞自从被康熙视为挚友随在他身边,便对这位英主的儿子们多有观察,自认为皇四子和皇十四子二人之中,必有一人能朝阳鸣凤。但能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吗?自己以布衣之身受到康熙亘古未有的礼遇、信任和恩宠,深知不能回避康熙这个既敏感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的问题。他决定把真实想法说与康熙。康熙听罢却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哪个更好?方苞答道,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皇上若有定见便罢了;若心有犹豫,可看皇孙,有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方苞的话刚落音,康熙的眼睛猛然一亮,面前立刻出现了一个眉目清秀、面如玉雕、腰间佩着小腰刀的总角少年。他记起来了,那还是热河秋狝时,太子淫乱宫闱,为防事变他连夜紧急调兵,通宵未眠,心绪更是焦思。为了换换心境,他到皇四子胤禛居住的狮子园观猎。胤禛向父皇介绍过自己的三儿子弘时,再要介绍弘历时,小弘历却胸脯一挺,用悦耳的童音朗声说道,不敢劳父王代奏,孙儿名叫弘历。康熙望着眼前这个稚气未脱、文静中带着勃勃英气的孩子,内心的焦思也随风去了一半。他抚摸着小弘历的头,一时间感慨万千!可不是嘛,若是在平头百姓家,爷爷不认得孙子,那确实不像话,可他们是皇家,他这个皇爷爷国事太忙,也就难以顾全“天伦”二字。小弘历似乎看出皇爷爷的心事,说皇恩雨露泽被宇宙,此即“天伦”;龙语天道,不在区区舐犊之情。这样的话从一个娃娃口中出来,康熙顿时龙颜大悦,一夜的焦思,被小弘历这几句带着童音的“大人话”,驱散得干干净净,不禁开怀大笑起来。他拉着弘历的小手,一路走一路盘问学问、察其志趣,考校这个小皇孙。在与小弘历的一问一答中,康熙心中掠过一丝从未有过的诧异与惊喜。
  此刻,听方苞这样一说,康熙的心一下子敞亮起来,心中暗说“朕得之矣!”。   康熙将拟定的皇位继承人密书金册,存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雍正即位后下诏,将此法“著为永例”。
  康熙六十一年的冬天,严寒多雪,入冬以后天就阴多晴少,西北风狂啸卷着鹅毛大雪,没完没了地下,仿佛天漏了似的。在这样的天气,康熙提着一口气,召见自己的诸皇子,在皇子们一片吵闹声中,他凄凉、孤独、无奈地告别了自己付出一生心血治理的锦绣江山,合上眼睛,永远没再睁开。隆科多奉遗命宣读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取来的传位遗诏。皇四子胤禛在隆科多朗声宣读后,继承了大统,帝号雍正。这一年,他四十五岁。
  胤禛为人诚孝,是康熙诸皇子中办差历事最多的一位阿哥。他事无巨细,生性认真,自立心极强,不轻易攀附别人。由于性格坚如铁石,办事过于认真,因此落了個阴鸷刻薄的名儿。登基之前在藩邸的四十五年,目睹了皇阿玛守创大业的艰难,善解人意的他,十分心疼自己的皇阿玛,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办差,却是“懒问沉浮事,间娱花柳朝”。坊间一直流传雍正坐的龙椅是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细细品味这传说,真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清朝遗诏用满汉双文书写,设若传说是真,那雍正改得了汉文——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可满文又如何改呢?况且清朝皇家传位诏书绝不仅仅这么几个字,它首先写继位人在诸皇子中的排序、名字,然后对该人的人品、品性高度概括,最后才写传位于他。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教导人们:不要过于相信已有的知识。的确如此,俗话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古代先贤总是那么深邃深刻,寥寥几言就能说穿世间万物的机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对历史有起码的尊重,任何人都不可以将历史随意打扮与戏说。
  在藩邸时的胤禛,极力维护的是太子胤礽,即使太子二度被废,也没动当太子的心思。他生在皇家,一落地就是锦衣玉食荣耀富贵的日子,何况他又是个内向的、喜欢过逍遥日子的人,憎恶拉帮结派,一心想做个逍遥王爷。但是,他的皇阿玛却把万里江山托付给他!当然,开始他并不知道康熙与方苞在“穷庐”有过那样一番秘密会谈,登基后才读到大行天子的“御笔札记”,从中知道了自己能登上龙座的原因。康熙在“御笔札记”中是这样写的——
  今日问方苞:“诸子皆佳,出类拔萃者似为四阿哥与十四阿哥。然天下惟有一主,谁可当者?”方苞答奏:“惟有一法为皇上决疑!”问:“何法?”答曰:“观圣孙!佳子佳孙,可保大清三代昌盛!”朕拊掌称善:“大哉斯言!”
  雍正读着皇阿玛一笔一画都十分认真、却略显歪斜的字迹,清楚这是老人家在重病中勉力记下的。望着熟悉的遗墨,雍正心里又酸又热,想着皇阿玛一生的不易,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他自知自己不论德才学识,远不及皇阿玛,但有一点他很自信——自己办事认真,不负心。既然天授大任于自己,就必须拼命去做。他相信只要兄弟同心,其利必能断金。然而,他错了,他的有些兄弟并非他想象的那样,与他同心同德,他们处处给他下套子使绊子。雍正在藩邸时是出了名的刻薄挑剔,眼里不揉沙子,但他宽典仁厚,善恶泾渭,不寡恩,因此手下有一大批忠臣能吏为他效力,所以在极短的时间里,清理了国库亏空。如果说康熙是以仁育人的理乱天子,那么雍正便是以义正人的治平皇帝。
  康熙晚年倦政,致使国库空虚,吏治废弛,贪腐成风。雍正继位后,不负皇阿玛的重托,宵旰焦劳,勤于庶政。他不唯出身,大胆启用贤臣能臣;他整顿吏治,惩处一批贪官污吏;他改革赋税,实行摊丁入亩;他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他改土归流,实行土司制度。一系列的铁腕举措,使大清官员文恬武嬉的局面得到深刻改变。他还克服方方面面的阻力,雷厉风行地大规模清查国库亏空,使财政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善,官吏贪腐之风也得到扭转。因此,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之说。有历史学家说,康熙宽仁,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整饬,清朝早就衰亡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他继位之初,泱泱大清国库存银仅有几百万两,而他去世时,国库存银已达六千多万两。这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数据!他执政的这十三年,是励精图治的十三年,是艰苦改革的十三年,是国库由空虚到充盈的十三年,更是为乾隆朝达至盛世最高峰奠定雄厚基础的十三年。
  雍正走向极乐世界,爱新觉罗·弘历承嗣帝位,帝号乾隆。这时的弘历二十五岁,正值英年得志胸怀千古之时。
  关于雍正之死,坊间说法很多:长期服食丹药中毒身亡说,江湖高手为报文字狱之仇刺杀说,纳流落民间的女儿为妃、得知真相羞愧难当自杀说,杀人太多夜夜噩梦不断惊吓而亡说,等等等等。也许因为如此,乾隆一登大位就对众大臣详述大行皇帝一直的病况及死因。他说,自己的皇阿玛曾拉着他的手说,“近日不安,身上总感焦热。热不退,恐怕就难起来,内外事多,假如朕病倒了,你和兄弟大臣们要多操持些……”乾隆这些话,说的全是雍正的身体,娓娓道来,入情入理,感人肺腑,让人听来雍正是久病不愈,终于天年。
  刚刚继位的乾隆身坐在乾清宫正中的须弥宝座上,心中一片混沌一片迷乱。虬龙盘魑的龙座又宽又高,足可以坐三个人。乾隆端坐中间,两边的檀木扶手如同虚设,坐到上面才真正体味到什么叫“四边不靠”,什么叫“孤家寡人”,但“统御华夏抚有万方,天地宇宙间第一人”的尊贵,也撞击着他年轻的心扉。自从雍正读了康熙的“御笔札记”,便更加看重自己这个皇四子弘历,才十几岁就让他办理苦差难差,有意摔打他磨炼他。弘历也不负父望,他观风察吏,处理过诸多重、难、险问题,谈笑之间解决了秀才们为抗酷政而进行的罢科考事件。因此,乾隆虽然年轻,却早历练得胸怀天下、城府在心。
  乾隆立志要开创清王朝的极盛之世。他不相信有些朝廷要员奏折上所谓“民殷富而乐业”的假话,不想当任人糊弄的儿皇帝,常常离开紫禁城,去各地微服私访,体察民间疾苦,了解官风民情。他在康熙身边生活多年,许多事情皇爷爷耳提面命,因此,他知道善于发现简拔有才华年轻人的重要,清楚怎样使简拔起来的年轻人成为整饬吏治的中坚力量。   他执政伊始,便大刀阔斧地整治了一批贪官污吏:腰斩侵吞巨款又丧心病狂地毒杀奉旨前去清查官员的德州知府和大肆受贿的山西布政使、贿卖文武生员的山西学政。这不仅仅是杀鸡给猴看!乾隆深深懂得:下面的官好,朝廷就一切都好;下面的官不好,朝廷就什么都好不了。
  乾隆十岁被康熙接到宫中亲自调教,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写字画画作文颇具功底。在康熙百余名孙子中,弘历不但学问最好,而且气质也好,举手投足间尽显华贵雍容,清华神韵中带着摄人威气。如果说刚登大位的乾隆,立志要开创清朝极盛之世还有些青涩有些少年得志,那么壮年时的乾隆,已完成了雍正的遗愿,走向成熟。他踌躇满志,英姿勃发,像一台上满发条的金钟,不停旋转不停改革不停进取。为整饬日益颓废的军队,他力排众议,恢复先祖创建的木兰秋狝,把生命从深宫中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领域肆意挥洒;为防民变,他赈灾放粮,缉拿反贼,稳定民心;为安社稷,他用兵金川,尽管一败再败,却愈挫愈奋;为整顿政务,他经常微服私访,勘察民情;为使后代子孙文脉传承,他不惜财力物力,编撰旷古大书《四库全书》;为肃清邪教组织,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秦淮河边会晤邪教首领。有人说,乾隆举全国之力修建圓明园,是因为他贪图享乐。把目光放进历史的长河去看这件事,其实不是这样。浩浩荡荡的圆明园,有着万园之园之誉,西方来华的使节都因它的富丽它的壮观为之惊诧为之唏嘘,它完全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精神上的强健,以及一个把清朝推向极盛的胜利者的从容与安详。连大文豪雨果都说:“在世界一隅,存在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他又说:“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造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尽管后来它被一个强盗大肆掠劫,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项人类奇迹只留给后人几处断壁几片残垣,但它曾经的瑰丽,永远写在了世界历史里。所以,不能用狭隘的目光看待乾隆修建圆明园!圆明园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这位皇帝,隔时空隔光阴,致崇敬的注目礼。
  虽然出兵大小金川一败再败、编撰《四库全书》向民间士臣征借典籍遭到抵制、缉拿反叛朝廷的邪教组织屡屡失利、子嗣本就艰难又连连承受失子之痛,可这些打击并没有使乾隆萎靡不振。面对国事家事连连受挫,他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愈挫愈奋。乾隆是自信的,他的自信来自康熙雍正给他奠定的丰厚基业,更来自他本人的雄才韬略。乾隆朝是个显尽风华的朝代,大清帝国洋洋自得的情绪,在乾隆朝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人们沉醉在大清帝国盛世的梦幻之中,文化良知也在这个梦幻中或沉醉或喑哑。然而,这时的世界正发生着大变化,外国已经炮利船坚,乾隆却无视外部世界,依然固步在自封自高自大的农耕手工业,满脑子傲慢的天朝意识。不得不说,这与以后的受辱挨打有着必然联系。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乾隆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帝王。他同普通人一样,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优点更有缺点,在某些问题上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他更同普通人一样,无法抗拒身体的衰疲,会面临人生暮年,会面临生老病死。而大清王朝也同乾隆一样,走过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之世,逐渐显出它的老态。表面上,这个庞大的机器依然亮丽依然歌舞升平,然而华丽的背后已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官吏腐败淫逸,元元饥寒交迫,匪盗蜂起作乱,边境日益不宁。时局如此不稳,即使乾隆竭尽全力地宵旰勤政,下大力整顿政务军务、惩治巨贪、救济百姓、平定西域、历练皇子、清理后宫。但是,如同一个人爬山,一旦到了顶峰,再往哪个方向走也都是下坡。乾隆皇帝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到了极致,再怎样努力,想超越经过康雍乾三朝奋斗而创造的盛世,也是不可能了。
  荒草凄迷暮鸦倦飞,红墙斑驳处处霉苔,紫禁城的宫门紧紧关着,关住了那些富丽的宫殿,更关住了许多苍茫的青山、晶亮的绿水。大清帝国,随着乾隆皇帝的终老,开始走向衰败走向没落。
其他文献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走过了101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9年2月18日,程开甲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颁奖辞是:“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
期刊
我说的是十月  国旗招展在蓝天  一支激扬的旋律  在风中唱响  国歌响起  我心激荡  忘不了  那血与火的记忆  那曾经的苦难辉煌  我看到  史诗般的中国梦  牵来无数个  意气风发的日子  引来无数双  眸子里的晶亮  在这个金秋 我愿以一粒麦  或一粒稻的名义  祝福祖国  我把一腔忠诚  融入大地,融入  新时代奋进的诗行  致意秋天  循着心跳的足迹  推开秋天的门  在一个个由浅入
期刊
一  航天,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这世界上最高的事业舞台。  因为高科技,航天人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似乎总要比寻常人多一份高深莫测。  因为难,外界的人无法深入理解,只能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它飞翔的高度。  因此,关于航天的直播新闻总是比文学作品更激动人心。  以至于市面上要做一部关于航天的影视作品,总是被航天人吐槽“很假”,而被观众吐槽“太枯燥”。  不过话说回来,航天人也是人,如果一定要说他
期刊
你说你还会回来。你要到大漠深处去看落日,看星星,看地平线……你说它们构成了你在罗布泊当兵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深刻,你这一辈子怕再也忘不掉了。说这话时你在南方一座遥远的城市,窗外是闪烁的霓虹灯、嘈杂的人与车的喧嚣。  你看上去并不老,但显得非常孤独。  桌上,我带去的两瓶“伊力特”倒出了最后的两杯。你说,好久没喝过新疆酒了,真他妈带劲!  多年前你离开罗布泊。多年前,你在我现在当兵服役的地方
期刊
一  我的故乡无锡,是古代吴国的发祥地,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号称“太湖明珠”,她与苏州、吴江、湖州、长兴、宜兴、常州等城市环绕太湖一周,恰如一串亮丽珍珠。这些富庶美丽的环太湖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生意盎然的蓬勃生机。她们地处古代吴国的中心区域,都是吴国早期开发江南时散落在此的一颗颗珍珠。当然,鼎盛时期的吴国,地域范围远不止于此。  郑卫星是我小学同班同学郑良初的儿子,上过师范,当过小学
期刊
清晨记  几声鸟鸣,从梦境里飞出  停在山楂树上  像长出的一片片新叶子  紧促的哨声,好似更大的鸟鸣  尖厉而高,跑出来的脚步  落叶纷纷  当惊慌归于平静,祥和顺从于时光  那片叶子之上,一滴滚圆的露珠  正失色于惊心动魄的清晨  鸟鸣跌入轰鸣  我看见一粒鸟鸣跌入轰鸣  是这个上午发生的重大事故  像一辆车坠下悬崖,阳光目瞪口呆作证  像漂萍冲向漩涡,急流中  眩晕与碰撞,一个短暂失忆的过程
期刊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爸爸问我:“中国的十大元帅,你能说出几位?”想了想,我回答:“朱德、林彪、彭德怀……”再往下就说不出来了。爸爸感叹:“你们这些孩子,缺课太多了。”  2006年春天,组织上调爸爸到北京,协助聂力将军写作整理回忆她父亲聂荣臻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聂元帅的名字。爸爸一去几个月,回到济南时已是盛夏,此时爸爸已经协助聂力将军完成了《山高水长》的初稿。卸下了重担的爸爸一身轻松,茶余饭
期刊
一  每次到昆仑山,我必须要去一个地方:格尔木北郊旷野上的烈士陵园。  這里埋葬着青藏兵站部近七百名官兵的遗骸。他们在四千里青藏运输线上,走完了人生之旅后,归宿于此。  这片覆盖着一层白花花盐碱地的茫茫戈壁滩,南接昆仑山,北邻祁连山。我敢肯定地说,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面积最大的陵园了。没有围墙,远处的昆仑雪峰就是它的围墙;也很少有墓碑,那一簇簇红柳就是墓碑;没有人管理墓地,只是风沙日夜不停地吼叫
期刊
关于八十年前的那场空战,在武汉  我没找到参照。关于伊-15或16战机  在八十年后,在两千米高的武汉上空  也没找到内心的高度,纵然我彻夜失眠  一早就趴在飘窗前,纵然诗歌能飞翔  在我惦记的天空频频上演平螺旋、莱维斯曼  我也只学会了讨好姑娘的伎俩,用诗歌  抒情。想到我前任的前任在空15军服役  我是不是应该找到他,总结彼此的失败教训  也借此交换绝技和阵地。但在丁丑年4月29日  在我分手
期刊
认识玛拉沁夫先生之前,《敖包相会》已经听了无数遍了,甚至可以说听着长大、变老的。我最早拍摄玛老的照片是在1981年北京那达慕上,他自己举着伞坐在简陋的课桌旁看着首届北京那达慕,那时候乌兰夫、杨静仁等国家领导人也是自己举着伞观看。首次采访玛老至今也已经20多年了。通过文艺作品追寻到它们的缔造者是一件令人极为兴奋的“美遇”。我有幸成为记者,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拜见自己崇敬、喜欢的人物。仅仅是采访通过歌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