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群小说创作的美学风格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建群笔下的小说创作是通过风俗、神话、传说、歌谣,以及历史事件、物件、手工艺作品等这些饶有意味的特殊的符号来加以表现,为小说赋予了新的内涵。也正因此,高建群的小说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一定的历史性。本文旨在通过对高建群小说的美学风格分析,探讨多种文化并存下所呈现出来的特殊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图景,探讨历史和小说创作的关系,呈现一种地域性的美。
  【关键词】:陕北文学;历史题材;地域性审美风范;美学特征
  高建群以一种最为质朴的写作姿态,向世人展示新疆平原、渭河平原、陕北高原最为真实的民间生活,这些生活的体验揭示着一个民族的过往和现在。他的小说中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交织,通过微小的人物串联起复杂的历史变迁过程,既是对民族存在、发展之谜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底层民众生老病死的关切,体现出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读者找回那些最为原始的充满激情的生命张力。
  1高建群及其作品简介
  高建群是“陕军东征”的重要组成分,是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他生于渭河平原,驻守新疆阿勒泰草原五年,而陕北既是他的成长之地,又是他的工作之地,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拥有了一种别样的生命经验。高建群的小说作品,不论是“大西北三部曲”系列:《最后一个匈奴》、《最后的民间》、《最后的远行》,还是边关题材《遥远的白房子》、《愁容骑士》,或是关中平原小说《大平原》,都带有一种苍凉质朴的美感和一种蛮野的生命力量。他叙事能力独立而强大,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希腊悲剧式的崇高感美学思想,他的小说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契合了文学接受者的审美期待,是一位有个性的优秀作家。
  2美学的基本概念
  对美的追求刺激了美学的发展,也构成了美学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稱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已经从“直觉”、“爱好”、甚至“偏好”的原始形态演变成具有共性的审美标准、符合科学的视觉规律、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现代学科。美学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美的基本形态是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3高建群小说作品的美学风格
  3.1高建群小说创作中的历史题材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精神背景下,小说审美呈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高建群小说创作中包含了种种复杂的成分,广泛的历史题材表现了其审美过程中自由自在的原始生命活力。高建群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本身就是历史传奇题材的小说,是一幅描写陕北历史文化的浩瀚长卷:土匪武装的三反四复,杨作新的深入虎穴,谢子长、刘志丹的创建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陕北,掀开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遥远的白房子》也是一部具有历史性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狡猾的侵略者将一张牛皮剪成条后圈地来侵略中国而失败的历史故事。其中主人公马镰刀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最终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自杀,那遥远的白房子成为历史的承继与延续;《最后的远行》通过一纸回头约的事情,展现了一个斯巴达克式英雄张家山悲壮的具有历史气质的传奇经历;《大顺店》则通过大顺店的经历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日本的野蛮行经,本身也是对历史战争的批判;《雕像》根据大革命时期兰贞子的传奇经历得出老革命家单猛的心灵秘密,同样展现了一段遥远而凄凉的历史故事;《老兵的母亲》则是通过一位母亲为了儿子和红军残部的安全而承担了奸细罪名的故事说明了战争的残酷;《统万城》亦是一部真正的英雄史诗,讲述乱世的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高建群在这部小说中书写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最深刻的体会,提炼出一部带有诗意的历史。
  3.2高建群小说创作中的地域性民风民俗
  高建群对民风民俗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其陕北题材的小说中,他在陕北近三十年的生活经历使他熟悉陕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具特色的地域风俗不仅是对现世生活者精神面貌的反映,同时一些风俗讲究在中国亦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故而也是文化承袭的结果。高建群的小说作品为我们挖掘了陕北地面大量的民间资源,也将自己的民间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歌谣、民间习俗及民间语言贯穿了每一部陕北题材小说,这是作者写作的一种手法,也是小说的立足点与背景,它们是陕北生命力的象征。高建群就是这样通过对表现陕北人生存状态的符号考察,完成自己的小说创作目的,阐释陕北的特质,在这样的氛围下寻找高原的灵性,一种活力、一种激情、一种崇高、悲剧、诗意笼罩下的辉煌。
  3.3高建群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高建群小说通过推敲人物的形象、语言、事件等把握其中男性、女性、各类典型人物的特色特点和风格,显现富有英雄情结的人物形象:脖子上一挎唢呐,肩膀上搭一条褡裢的陕北种地汉子形象杨贵儿;皮肤像小蒜骨朵一样白皙的俊女子黑白氏和她骑着高头大马、生的五大三粗、腰圆膀宽、面露凶相,但为人仗义、重情轻财、心思镇密,曾在风雪之夜救过杨虎城性命的壮汉丈夫黑大头;固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自命不凡甚至于目空天下的张家山;《大平原》中的坚韧、勤劳、善良的祖母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一个缩影;南匈奴末代建立大夏国,建造辉煌的匈奴都城统万城的王赫连勃勃等。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高建群作品的全面梳理,从高建群小说创作的地域性特点出发,从整体上把握高建群小说中的历史、地域、人物、民俗等信息,提取其中的美学风格及表现手法,追溯其美学思想的渊源与形成、发展,进而从中挖掘地域性美学风格在高建群小说作品中顽强的生命力和阐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期彰显美学和文学创作的天然联系及美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挖掘并弘扬陕西文学的独特魅力与内在精神,并为地域性文学、美学的发展做出研究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群,最后的民间, 文汇出版社; 2007年7月.
  [2]高建群,最后的远行, 华龄出版社; 2007年9月.
  [3]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7月.
  [4]高建群,统万城,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3年1月.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6月.
  [6]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其他文献
【摘要】: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审丑学,创作了一批表现丑和审丑的作品,出现了“审丑”现象。以形式之丑来表现内容之丑是先锋派实验小说的特征之一,表现其在文学艺术审美、哲学等方面的思索。  【关键词】:先锋;审丑;现象  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先锋实验性、纯文学性和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关系的暧昧,成为甚嚣尘上的潮流。先锋派由于文学实验产生了“戏仿”、
期刊
【摘要】:《局外人》作为加缪的早期创作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加缪的荒诞哲学,哲人化的小说家意识到荒谬是人类经验的一种无法超越的既定事实,并在此之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就是生活在荒谬世界中为反抗荒谬而生存着的荒谬之人。  【关键词】:加缪 局外人 默而索 荒谬  作为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局外人》无疑是加缪荒谬哲学的文学构建,本文参考了加缪同时期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若干观点
期刊
【摘要】: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其论著《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些观点和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评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期刊
【摘要】:《格林童话》是闻名世界的童话故事集,也是语篇分析研究的经典素材。本文将结合普洛普(Vladimir Propp)提出的童话故事叙事语篇分析模式以及心理语言学派提出的相关叙事语篇分析的理论对《格林童话》中的童话故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风格,给中国童话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格林童话》;叙事结构;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也称话语分析,是对超出单句长度的语言段
期刊
【摘要】: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几个典型的被遗弃者的形象:佩科拉、麦肯·戴德第二和奶娃。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被遗弃者的形象,窥探托妮·莫里森探索黑人精神出路的歷程。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寻根之旅  一、美不单单是眼中所见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把重心放在了社会最柔弱的成员——女性儿童佩科拉身上,她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双无与伦比的“最蓝
期刊
【摘要】:莫奈的《睡莲》是美术史上闪闪发光的明珠,在印象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主要分析莫奈不同发展阶段所创作《睡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莫奈;睡莲;光与色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终其一生追求和表现着瞬间的视觉印象,描绘着大自然中变化无穷的光与色,哪怕是在后期双眼患有白内障,也还在忠实地表现着那盛开着的莲花。在笔者看来,他最让人心动的艺术作品不是被称为印象派开
期刊
【摘要】:《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精彩的爱情、哲思、谋杀推理小说。作为叙事大师,其叙事技巧使整部小说在国际上刮起了研究热潮。笔者欲从叙述者的可靠性与否、叙述时间(时序、时长)叙述技巧体验帕慕克给我们带来的叙事惊喜。  【关键词】:可靠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时长  一、可靠与不可靠的叙述者  “可靠的叙述者”指的是当叙述者在讲述或行动时,与作品的思想规范(这里所说的是,与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相吻合。[
期刊
【摘要】:拜伦诺曼武士的家族传统加之他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造就了其公子哥和革命者的双重性格,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统一体。本文试图从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探究拜伦人格中孤独忧郁的公子哥气质和积极入世的革命战斗者的双面性。  【关键词】:拜伦;人物形象;人格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19世纪初期英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派的“宗主”(鲁迅语)。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有所提高,人们陶醉于眼前的虚假物质繁荣,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似乎慢慢被人们遗忘。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中,倡导人本主义批评理论以批判性以人的单向度的为核心重点,以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为最终目标。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作为与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同时代的著作,反映当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意识。将同时代的批判理论与文学
期刊
【摘要】:网络文学从产生时起便充满了争论,其发展到了今天,更是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成为一个热点,网络文学既为文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尽管如此,这不应该成为否定网络文学的理由,研究者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让科技与人文二者相互结合,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虚拟;超文本  一、什么是网络文学  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还引发了关于文学有没有本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