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命论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说志于真理探寻与传播的大学是一种组织机构,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一种思的文化性存在、创造性的存在、一种自由性、创造性与超越性的存在。人与动物的生命区别在于未特定化(也称为未完成)的存在。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性、创造性与超越性,使人成为文化性的存在。人成为人,成为怎样的人,关键就在于这种文化性的创造——“类生命”的生成。
其他文献
2007年以来,教学服务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中提出,在实践中发展。近三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高等教育自身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院校研究工作者抓住变革契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其提供了合适的定位和助推力;面对“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的挑战,教学服务型大学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为其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提
近代中国大学教学论学科率先在清末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兴起,后借鉴日美的教育体制形成了以师范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双轨制”,并最终形成以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和独立教育学院为辅助的“多元化”格局。可以说,近代中国大学教学论学科史就是一部教育学术发展史,不仅为审视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凭借大学教学论学科平台得以建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例子,而且其经验教训对当今我国大学教学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治理所特有的优越性品质是其兴起的逻辑前提。治理已日益成为有别于管理的一种新理论范式。利益一致与分化成为管理和治理适用的合法性边界。计划体制下大学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得管理具备了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大学治理兴起的现实基础是市场体制下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给传统大学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大学治理方略的核心任务是构建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
高等教育步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因之而史加紧密。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的体认、道德理性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对现时与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着次生教育,这将使得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
随着清末教会书院向教会大学的转型,“西方托事部一在华校董会”的双层董事会制度普遍出现,并先后出现三次制度转向。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第一次制度转向,大学治理权由西方托事部转向在华校董会;南京政府初期出现第二次制度转向,治理权由西方人士为主转向中方人士为主;全面抗战前后出现第三次制度转向,治理权由西方教会转向中国政府。在三次制度转向中,政策与实践、初衷与结果不尽一致,甚至名实不一,反映出政府与教会对教育权力的博弈,也是中国政府将教会教育纳入中国教育体系的过程。
大学气节是大学气概、风骨的体现,是大学品性、风范、节操的精髓。大学主体的自觉、大学理想的坚守、大学之道的体认和大学责任的担当是大学气节的基本内涵。只有进一步回归大学本质、提振大学精神、践行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大学制度,才能使大学气节得以不断标举和光大。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我国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的实践之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定位、结构管理、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四个方面。其中发展定位的问题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系统,我国目前主要存在着专业学位在身份认同上遭遇“山寨学位”的尴尬。在结构管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体系结构保障,目前存在着权力与结构失衡的现状和问题。
期刊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院校研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2016年7月9-10日,“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在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和湖南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日本、海外华人院校研究会及国内高校的近6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