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物理的成败,有赖于对学习物理成败原因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可以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中学生学习物理行为归因认识的倾向及其规律性,为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搞好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物理课堂教学的弊端调整物理教学中的不平衡因素,建构适合于物理课堂教学实际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并进行了物理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教学程序模式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归因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归因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性维度。根据该理论可以把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成败的原因按三个维度分成六个类型:
①根据内外因维度将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习惯归为内部因素,将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课外辅导归为外部因素;
②根据稳定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归为稳定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绪、机会、休息、课外辅导归为不稳定性因素;
③根据可控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课外辅导归为不可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态度归为可控性因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青岛师范学校2005级,四个班共164名学生。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在2005级入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②分组实验:根据平日表现和物理成绩分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再根据这次考试成绩又将三种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把上面分得的6个组,每个组取10名学生,采取X2检验、F检验、t检验三因素试验方差随机模型分析技术进行统计。
三、统计分析
1.对层次水平(优秀、中等、困难)、考分类型(成功、失败)、归因类型三者进行三因素试验方差分析,采用随机模型,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三因素试验方差分析(随机模型)
■
■
注:A1表示控制源维度,A2表示稳定性维度,A3表示可控性维度,B表示考分类型,C表示成绩等级,AiB表示Ai和B交互作用,BiC表示B和C的交互作用,AiC表示Ai和C交互作用,AiBC表示Ai、B、C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表1说明:学生对学习物理成败的归因,基本都倾向于稳定性维度(能力、学习兴趣、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及可控性维度(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态度),二者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控制源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对三层次(优秀、中等、困难)两组(成功、失败)学生的物理学习成败归因分析,见表2。
表2 归因平均值
■
从表2可以看出:优秀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情绪状态、能力、学习态度;中等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努力程度、情绪状态、学习态度、教师水平;学习困难的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师水平。三层次的学生都认为兴趣、学习态度对其影响较大。
对学习失败的认识:优秀学生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休息对其影响较大;中等水平的学生认为兴趣、学习态度、休息、努力程度对其影响较大;困难水平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试题难度、休息对其影响较大。三层次的学生都认为休息对其影响较大。
3.结合表1看到:困难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明显不同于优秀组、中等组:优秀组、中等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无显著差异,而困难组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具有显著差异。总括以上分析认为:优秀组、中等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及困难组对成功的归因都倾向于“稳定性因素”、“可控性因素”、“内部原因”,其中“稳定性因素”及“可控性因素”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而困难组对失败的归因倾向于“不可控因素”、“稳定性因素”、“外部原因”,其中“不可控制因素”、“稳定性因素”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4.对考试成绩的情感体验以及今后学习物理的信心分析,见表3。
表3 情感体验及自信心的统计分析
■
表4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优秀组、中等组和困难组对考试中的表现均不满意,没达到显著水平,对今后学习物理抱有极大的信心。
四、结论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物理成功或失败的归因都倾向于稳定性因素及可控性因素,学习困难的同学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稳定性的、外部原因。这些结论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全体同学都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师水平对自己学习物理成败影响很大。
五、启示
1.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对学习物理行为的归因的认识是比较合理的,在以后教学中教师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學生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中学生对学习物理行为的归因还有明显的不足,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还没有能够从内部原因,即自己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去认识。对于学习物理困难的同学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从内部因素认识自己学习物理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教育教学艺术。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教学程序模式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归因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归因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性维度。根据该理论可以把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成败的原因按三个维度分成六个类型:
①根据内外因维度将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学习习惯归为内部因素,将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课外辅导归为外部因素;
②根据稳定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归为稳定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绪、机会、休息、课外辅导归为不稳定性因素;
③根据可控性维度将能力、学习兴趣、情绪、机会、试题难度、教师水平、休息、课外辅导归为不可控因素,将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态度归为可控性因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青岛师范学校2005级,四个班共164名学生。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在2005级入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②分组实验:根据平日表现和物理成绩分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层次,再根据这次考试成绩又将三种层次水平的学生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把上面分得的6个组,每个组取10名学生,采取X2检验、F检验、t检验三因素试验方差随机模型分析技术进行统计。
三、统计分析
1.对层次水平(优秀、中等、困难)、考分类型(成功、失败)、归因类型三者进行三因素试验方差分析,采用随机模型,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三因素试验方差分析(随机模型)
■
■
注:A1表示控制源维度,A2表示稳定性维度,A3表示可控性维度,B表示考分类型,C表示成绩等级,AiB表示Ai和B交互作用,BiC表示B和C的交互作用,AiC表示Ai和C交互作用,AiBC表示Ai、B、C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表1说明:学生对学习物理成败的归因,基本都倾向于稳定性维度(能力、学习兴趣、试题难度、教师水平)及可控性维度(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和态度),二者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在控制源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2.对三层次(优秀、中等、困难)两组(成功、失败)学生的物理学习成败归因分析,见表2。
表2 归因平均值
■
从表2可以看出:优秀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情绪状态、能力、学习态度;中等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努力程度、情绪状态、学习态度、教师水平;学习困难的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师水平。三层次的学生都认为兴趣、学习态度对其影响较大。
对学习失败的认识:优秀学生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休息对其影响较大;中等水平的学生认为兴趣、学习态度、休息、努力程度对其影响较大;困难水平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试题难度、休息对其影响较大。三层次的学生都认为休息对其影响较大。
3.结合表1看到:困难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明显不同于优秀组、中等组:优秀组、中等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无显著差异,而困难组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具有显著差异。总括以上分析认为:优秀组、中等组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及困难组对成功的归因都倾向于“稳定性因素”、“可控性因素”、“内部原因”,其中“稳定性因素”及“可控性因素”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而困难组对失败的归因倾向于“不可控因素”、“稳定性因素”、“外部原因”,其中“不可控制因素”、“稳定性因素”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4.对考试成绩的情感体验以及今后学习物理的信心分析,见表3。
表3 情感体验及自信心的统计分析
■
表4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优秀组、中等组和困难组对考试中的表现均不满意,没达到显著水平,对今后学习物理抱有极大的信心。
四、结论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物理成功或失败的归因都倾向于稳定性因素及可控性因素,学习困难的同学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稳定性的、外部原因。这些结论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全体同学都认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教师水平对自己学习物理成败影响很大。
五、启示
1.本研究表明,中学生对学习物理行为的归因的认识是比较合理的,在以后教学中教师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把學生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中学生对学习物理行为的归因还有明显的不足,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还没有能够从内部原因,即自己能力、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去认识。对于学习物理困难的同学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从内部因素认识自己学习物理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教育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