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的愿望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7日,我和罗彪在成都会合,做进山前最后的一些准备。11月8日,我们抵达日隆镇,为了能够充分地适应海拔,以免在正式攀登时出现不合时宜的高反,我们预留了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攀登前的适应,包括一些徒步和连续攀登大峰和二峰,好让我们能够达到比较不错的状态。16日,在向导卢老七的帮助安排下,我们和4名协作背工徒步到了幺妹峰南壁下,在海拔4600米左右的冰川边缘扎下了大本营,开始观察和计划攀登路线。
  路线选择
  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攀登这座山峰,虽然心中一直惦记着,也读过了不少攀登报告,但毕竟与路线上的真实情况差异不小;而罗彪已经不是第一次尝试了,其中一次尝试已经到达了海拔6100米左右,离顶峰只有150米高差,因大风而被迫下撤,所以他对南壁上的情况还算了解,但也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每年山峰的情况都会有所变化。在大本营观察路线时发现,南壁顶峰正下方一条非常明显的中央沟槽,沟槽以东的山壁岩石呈黄褐色,而且有明显的挤压褶皱,岩石破碎,落石非常严重。而沟槽以西的山壁岩石却呈深灰色,是比较稳定的花岗岩。罗彪说几年前他们攀登时也是选择从中央沟槽起步,斜插到沟槽以西的山壁,再攀登到西南山脊的。无论怎样,我们共同的标准是肯定的,尽可能寻找稳定安全的攀登路線,远离落石区域。
  最终,我们完成的攀登路线是这样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攀登开始于海拔5200米左右的中央沟槽底部,冰川与岩石之间的背隙裂缝,进入沟槽之后是两个多绳距的冰岩混合地形,在一个较容易的位置,我们尽早地切到了沟槽西面的山壁上。沿山壁直上,约4个绳距的混合和纯岩石地形后,来到了一片硬雪坡,由于雪况不错,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这片硬雪坡最后通向了一个坡度近60度的雪槽,雪槽顶部是主峰西南山脊悬冰川下的一条支山脊,继续沿支山脊朝主峰的方向攀登,通过一些雪岩混合地形,在冰川下方切过一片雪坡,考虑到上方的悬冰川,我们横切到冰川下方东侧的位置建立了二号营地。从这里到西南山脊基本都是近60度的冰雪坡,需要翻过一两个小雪檐,差不多400米高差,然后在西南山脊下方一个绳距左右的位置建立了三号营地。再往上是一段雪坡和岩石地形,然后是山脊上的雪檐,我们一直保持在雪檐根部南面沿着山脊朝顶峰方向攀登,这样可以避免北面的大风和触碰到雪檐,直到翻上一段岩石刃脊,之前的攀登过程因为基本上都在南壁上,并没有受到大风影响,一上刃脊立即就领略到了北面的强风。一个绳距的岩石刃脊之后,是山脊雪檐边上北侧的雪坡,差不多两个绳距,坡度较缓,最后就是顶峰的冰川,冰川的西面和南面都是比较陡峭的冰壁,除了顶部覆盖着从北壁吹来的积雪,周围则都是淡蓝色的冰川冰,一个绳距的攀冰之后,最终到达顶峰。
  我们将路线和之前的攀登路线进行了对比,虽有一些部分与其他的攀登路线有重叠交叉,但也有很多路段是首次攀登,所以可以确定是一条新路线。攀登前我们并没有刻意想去开辟一条新路线,只是尽量选择稳定安全的部分,在攀登过程中随时观察和调整,也遇到了以前攀登者留下的路绳,甚至在一块大岩石上还发现了两个顶环。
  营地设置
  这次攀登从离开大本营(4600米)之后,建立了四个营地:一号营地在南壁冰川上海拔约5150米,二号营地在西南山脊悬冰川下东侧海拔5650米,三号营地在悬冰川东侧靠近山脊海拔6050米,四号营地在顶峰下海拔6200米左右。
  营地的建立并没有按照我们预先的计划,完全是在一天的攀登快结束时才寻找合适位置,除了冰川上的营地相对舒服一点外,其余三个营地都只能勉强休息,而不能真正获得睡眠。
  一号营地在冰川上,覆盖着几十厘米的松雪,踩踏一会儿就得到了一块不错的营地,轻松搭下我们的单层超轻小帐篷。
  二号营地位于悬冰川下方,我们尽量避开正下方,向东横切,在一大片冰雪坡下,一块比较平坦的岩石上。用冰镐挖雪,拓出空间来搭帐篷,由于较硬的雪层,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挖出一块可以两人并排坐下的地方,比攀登还辛苦。我们在营地上方挖出冰层,设置了保护站,在岩石上铺上绳子,支起帐篷,依次钻进去并排坐下,背靠着冰壁,脚伸直后就悬在空中。为了不在睡梦中滚下山去,我们只脱掉了高山靴,没有脱下安全带,套上睡袋,半梦半醒中睡去。还好,南壁上晴朗的夜晚风并不大。
  三号营地也在近60度的雪坡上。我们下午5点左右结束了攀登,在靠着岩石的地方开始挖营地,好在雪比较松软,没有像挖二号营地那样费劲儿就得到了一块可以两人勉强并排躺下的面积。因为挖到了冰壁,再也无法拓宽面积,虽然放不下整个帐篷,但总算可以躺下了。因为离山脊很近了,所以风变得非常强烈,整个帐篷被风吹得就像个摇篮一样晃了一整夜。为了防止连人带帐篷被风吹下山,我们设置了冰锥固定帐篷和保护我们自己。这一夜同样只能勉强休息,但比之前一夜舒服多了。
  四号营地其实不能算真正的营地,因为既没有挖雪平整,也没有搭帐篷,甚至没有睡袋。当我们离开三号营地准备冲顶前,本计划登顶后再撤回三号营地休息,但又无法预计最后这一段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不能按时撤回到营地,在顶峰附近6200米的海拔,毫无准备的露营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权衡之后,携带了意外露营的最低限度的装备:防潮垫、厚羽绒服、一条羽绒裤和炉头、气罐,一些食品;把帐篷、睡袋和一个背包留在了营地,轻装冲顶。果然,到达顶峰时天已经黑尽,我们无法沿原路撤回三号营地,只能被迫降到山脊南面的雪檐下露营。幸好在南面,相对北面而言可以说风平浪静,我们并排相依坐在防潮垫上,用上所有的东西保暖,互相鼓励坚持下去,又互相提醒不时地活动活动,别真正睡着了而被冻伤。其实,我双手的第一个指节已经因为在顶峰刨雪设置保护点时被冻伤失去知觉,现在插在怀里尽量回温。这里海拔6200米,周围温度-150℃~-20℃。最终,我们坚持到了太阳升起,温暖了身体,才又翻上雪檐继续下撤。   攀登
  从离开大本营到登顶共4天时间,下撤到冰川营地1天,回到日隆1天。11月16日建立大本营,17日开始往上攀登。
  大本营到一号营地除了一小段碎石坡外,主要是南壁下的冰川。由于冰川退化,整个冰川更加破碎,形成了陡峭的冰坡和冰塔,裂缝密布,幸运的是这段时间的好天气使得裂缝清晰可见。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依然结组行进,跨越其中的两条大裂缝时还相互保护。越过冰川就来到了幺妹峰南壁根部,靠近背隙的缓坡上建立了一号营地。这基本算是正式攀登前的热身。但我们也发现背包较重,如果像这样继续攀登更高难度的地形,会无法提高效率或体力上吃不消,经过考虑,留下了我的厚睡袋和一个气罐以及一些食品,减轻重量。
  第二日的攀登从日出后才开始,爬上一段雪坡,在中央沟槽底部冰川与岩石连接的位置开始进入冰岩混合地形,一起步就需要翻过一个小小的屋檐,顿时就觉得愉快的攀登就要开始了。进入沟槽后是大约60度的冰岩混合地形,刚好一个绳距结束时,发现了以前攀登者留下的岩锥,同样的起步位置。第一个绳距后,坡度有所减缓,我们采用行进间保护又上升了一个多绳距,为了避免有落石进入沟槽,在一个较缓的位置,切上了沟槽西侧的岩壁。溝槽以西的山壁都是比较结实的花岗岩,稳定许多,可以使我们安心攀登。接下来是几段纯岩石地形,用冰镐和冰爪在这样的地形上攀登,带来了不少乐趣和挑战,南壁温暖的阳光下,专注于如何克服眼前的地形,我感觉到在享受攀登了。我们用两个小对讲机交流,避免了相互大喊大叫,节约了不少体力。
  我们来到了一片雪坡上,可以向右横切到更靠近沟槽的部分直接往上,或者向左进入一个逐渐变窄的冰雪槽。我们选择了左面的冰雪槽,起码可以远离落石风险,在那里发现了其他攀登者留下的路绳,冰雪槽里状况不错,近60度的硬雪坡。冰雪槽结束的位置在山脊上,开始我还以为就到了主峰下的西南山脊,但发现悬冰川还在上方,就知道还不是。继续朝悬冰川的方向在山脊上攀登,经过一些雪岩混合地形和一个雪坡来到了悬冰川的下方,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显然不能在悬冰川正下方宿营,继续横切到边缘另一个沟槽的上方建立了二号营地。这是比较愉快的一天,虽然打着头灯在黑暗中挖营地把我俩累得够呛。
  19日的攀登由罗彪全程领攀,是长长的60度左右的冰雪坡攀登,在悬冰川东侧,冰雪的状况都不错,设置冰锥做行进间保护点,同样是愉快的攀登。结束时已经非常靠近西南山脊顶部,风开始显示威力,我们处在了悬冰川的上方。
  20日是冲顶日,但因为大风,我们还是在天亮后才起来,这也是导致我们在天黑才登顶和不能按计划撤回营地的原因之一,但谁又能事先预料到呢?况且在时速60多公里的大风里,凌晨的黑暗中开始攀登,也不一定是什么明智之举。这里离顶峰只有约200米高差。这一天由我领攀,一段雪坡后是陡峭的岩石地形横切,暴露感很强,周围的群山早已到了脚下的位置。然后进入山脊雪檐的根部,我们尽量一直保持在南面,这样不会受北坡大风的影响,但紧挨着头顶的雪檐始终让人心里有点儿不爽,还好温度低雪况不错。
  在山脊上观察到顶峰的路线,还有一段岩石刃脊需要通过,然后是近两个绳距的雪坡,必须要在北面通过这个雪坡,才会比较容易接近通往顶峰的冰川。当我们翻上岩石刃脊时,整个陡峭光滑的北壁突然出现在了脚下,凛冽的寒风立即扑面而来,赶紧拉上羽绒服的帽兜,稳住身形。但天色已明显暗了下来,天边已是夕阳西下,血红的余晖映红了顶峰的冰川,就在这最后一抹残阳里开始攀登通向顶峰的冰壁。
  当我翻过最后一道雪檐,站在了非常平缓的顶峰雪坡上,已经下午6点半左右,天色基本黑了,顶峰的风力更加强烈,想拿出相机拍照,但已经没有光线,所幸拍到了攀登顶峰冰壁的照片。顶峰上是很深的硬雪,本想用冰锥做保护点,但无奈挖了快一米还不见冰的踪影,而且因为刨雪手指尖失去了知觉,一心只想赶快离开此地,只能埋下一只冰镐作为保护点和下降的锚点。
  在顶峰只待了最短的时间,我们一分钟也不愿多留,就以最快的速度在头灯的照耀下逃离了。从顶峰冰川下降到雪坡后,我们也不愿在黑夜里冒险沿来时的岩石刃脊继续下撤,就在雪下面的冰里设置了保护点,然后直接翻过雪檐降到了南面的雪檐下。那一刻立即从一个狂风怒吼的喧嚣世界掉进了一个寂静无声的山谷,狂风消失得无影无踪,雪檐根部就是我们的四号营地。整个下撤过程中,由于我的双手第一指节冻伤而失去知觉,不能很有效率地进行操作,是罗彪设置了所有的下降锚点。我们沿西南山脊下撤到悬冰川东侧,再沿攀登时的冰雪坡下降到南壁的岩石地形,保持在中央沟槽的西面一路下降,最后两段回到沟槽,正好降回到起步位置。我们才用一天就从6200米撤到了冰川上的营地,有几个小时都是在头灯光中下降,所幸一直保持了正确的方向,所幸没有遇到卡绳,安全地回到了冰川上的一号营地,能够好好地睡上一觉。
  后记
  此次攀登我们携带了60米双绳2根,机械塞C4,0.3~3,Totem 1~5, 60cm 扁带8根,丝门锁20把,Nuts 1套,6mm辅绳40米,120cm扁带3根,技术冰镐2副,丝扣锁6把,冰锥5支,冰洞钩,nut key,以及个人装备保护器、安全带、头盔、冰爪等。
  幸运的是我们这次的攀登期间始终都是好天气,这都得益于一直关注mountain forecast 网站提供的天气预报,让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好天气周期。
  我和罗彪都毕业于CMDI,接受了关于攀登全方位的培训,国内一些比较活跃的阿式攀登者也都接受过CMDI的培训,我们觉得应该有一条以CMDI来命名的阿式攀登路线,又恰好2016年是CMDI成立10周年,所以,我们为线路命名为“CMDI向导之路”。
其他文献
如今,数据统计已突破了政府、公司和科学机构的范畴,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电子体重计、数字计步器、家庭账务管理软件,以及各种各样可以随时存储、查询、分析个人数据的self-tracking网站。此现象的成因,是商家的推销,也是人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然而凡事各有利弊,这种数据统计的利弊又是什么呢?
经过2014年珠峰南坡的冰崩悲剧之后,登山兄弟会(一个保护自然的登山组织)优先考虑的事情是今年的珠峰登山探险活动。从职业上来说,这是今年的头等大事,而且今年被雇佣的人会比往年更多。我今年接到的第一个工作,是一个中国的女性珠峰登山队。有一部正在制作的纪录片是关于这个女子登山队和一位尼泊尔兄弟的,这位尼泊尔兄弟是普巴·丹增·夏尔巴,他被培训来进行高山摄影。普巴今年25岁,已经攀登过九次珠峰了。  我们
给自己一次机会,什么都不要做,别在一定时间抵达某个地方,别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这是你的机会,可以迷路、掉进溪里或发现一个美丽的地方。  ——摘自蓝迪日志  影像易于使人清醒。一张拍摄于1975年的老照片上,巨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巡山员蓝迪·摩根森正在特纳亚湖溜冰。周边的景观显示,这是百分百纯自然湖面结成的冰场,杳无人迹,也缺乏安全设施。蓝迪悠闲的表情显示出他正享受其中。静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看看“Touch My Body”的相关歌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自行车邮差世界锦标赛(Cycle Messenger World Championships,简称CMWC),是一年一度的城市自行车竞赛,是自行车邮差和骑行爱好者展示自己技巧的一系列活动,许多比赛内容就是模拟了自行车邮差每天的日常工作任务。每年,自行车邮差世界锦标赛都在全球不同的城市举办,每个主办城市都要设计自己独一无二的赛道。比赛的主单元的设计,就是模拟自行车邮差平常工作日的工作。比赛一开始,每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Apple’s Siri? You know that virtual intelligent assistant in your iPhone, iPad or Apple Watch. Well, apart from saying directives1, we usually ask questions. S
沈逸  用搞黨争的方法来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考验,成本就是美国人的生命。  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提供的两种统计口径来看,截至2020年4月19日,以死亡案例占确诊案例的比重而言,全球最高的是比利时,14.7%;其次是英国(13.4%),意大利(13.2%),法国(13%),荷兰(11.4%),西班牙(10.5%);然后是低于10%的国家和地区,如伊朗(6.2%),中国(5.5%),美国(5.3
克莱斯勒现已破产,即将并入菲亚特。在我撰写此文之际,通用汽车公司似乎也要步入这种结局。对于全球汽车业和中国汽车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政府援助计划失败了,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美国。1979年,克莱斯勒曾在政府帮助下摆脱困境,现在又处于被拯救当中。在英国,70年代破产的汽车公司被并入了“英国利兰”(British Leyland)公司,同样也失败了。    2005年,当通用汽车在菲亚特有少数
我不是英语或文学专家。对英语及其在这个国家或其他国家的变体,除了个人的一些浅见,我谈不出更多东西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月22日,甘肅白银越野马拉松赛,21名参赛人员遇难。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救援是否及时?  我们前往现场,找到一些参赛者、救援者以及亲历这场事故的当地村民,试图还原出整个事故的时间线。  如果你仔细查看这些时间点,会发现预警的信号早就出现了,但似乎并没有得到反馈。24 日凌晨3 点,在白银附近的紫灵山陵园,一个遇难者家属告诉我们,工作人员不让家属之间相互联系。她说她只想知道父亲是怎么去世的。她只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