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快车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诡异——人们描述北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个词。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白色大陆,我们的北极探险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其他文献
杨欣,中国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会长。  1986年为了抢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中国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杨欣作为主力漂流队员兼摄影师。从长江源头开始,划橡皮筏顺长江而下,经过175天的漂流,在付出10人生命的巨大代价之后,征服了6300公里,落差5400米的长江。在征服长江的过程中认识了长江,了解到保护长江源头的重要性。1997年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
以前接触过马篮球这项运动吗?    没有。这是次全新的尝试,通过这次马篮球的体验,被这项运动的魅力征服了,自己对骑马方面的运动更加喜爱了。    这次学习和体验马篮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马篮球既有趣又有技术性和团队合作是一项很全面的运动。对运动员和马的要求很高,但是都是可以通过培养很快掌握的,而且这项运动可以男女同时参加,男性和女性对马的控制各有所长,不存在特别严格的性别差异,很有意思
陈建民经常对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生活就是马拉松。他是残疾人,但是他的精神完美是正常人无法企及的。在人们认为应该呆在家安逸度完余生的时候,这对失去双足年幼体弱的他来说横亘在他眼前的是如天堑般的鸿沟,但是他不仅翻越了过去,而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你没有完整的躯体,但是人都应该有一颗坚强的心。  看看他完成梦想最近一年的丰功伟绩吧:世界第一个用轮椅完成南极洲马拉松的人、世界第一个在65天内在七个城市分
在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知道大熊猫的存在,记载其具体分布的是我国成书于2700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一似熊,黑白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南一。  中国没有哪个物种像大熊猫这样受到中国和世界的关注,其保护不但是中国投入最多的。也是国际社会投入和关心最多的。几乎可以说,现在大熊猫的任何消息都是新闻。其命运牵动着人们的心,也关乎那些和它同生存于同一片栖息环境中的众多生灵。它是一杆旗,是一个保护伞,
片名 The Majestic Plastic Bag (4 min)  导演 Jeremy Konner  演员 The Plastic Bag  出品 Heal the Bay  出品国家 USA  出品年份 2011  塑料袋应该是地球上最具抵抗能力的钉子户了。你几乎拿它没办法,它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于空中,也能像鱼儿一样游走于水里,而且如果给它空间任其表演的话,它的活法绝对可以让你瞠目结舌。
陈宇欣:17岁第一次接触户外旅行,开始背包走天涯的生活,从此每年都有至少两个月在路上。19岁用1000欧元完成环游欧洲的旅行,爱上缓慢而深入的旅行方式。22岁休学,单身上路第二次前往欧洲, 用一年半时间一边打工一边旅行。现已回国从事海外旅游资讯行业。    To be single or not to be single, that’s a question.  2010年2月7日,我在北京踏上前
冬日的黑龙江银装素裹,被冰雪覆盖下的百湖之城大庆更是魅力多姿。冬日里,少了几分风吹杨柳叶连动的轻盈,变得没有生机;少了几分知了的鸣叫,显得更加静谧。在这样的一个安逸的季节里,却有着这样的一群疯狂的爱车族,他们有着一颗无比炽热的爱车心,仿佛可以融化冰雪,温暖寒冷的冬天。我们因为同样的玩车爱好自发地走到一起,一群像风一样自由的人们在无边的银色大地上享受着这冰雪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体会那种介于失控和半失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末日游”风潮,据说源于美国,而后传入欧洲。一些人以这种新方式感受地球正面临的危险率先前往北极和南极正在融化的冰山以及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和正在消失的大堡礁。目前国内的一些旅行社和旅游者也开始加入这个潮流之中。有人说这是为了迎合令世界亿万人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有人说是电影《2012)>放映的后效应。总而言之, “末日游”一时间变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    说实话我不喜欢
“让北极熊自生自灭吧”——2008年1月,萨拉佩林写信给纽约时报说:“尽我们最大可能地保护北极熊和它们的北极圈栖息地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像现在有些人提出的那样,把北极熊加到国家濒危物种名单中是不应该的。”今年5月,这位阿拉斯加州长对内政部将北极熊列入濒危物种提出抗议,该举引起了环境保护主义者和动物权益组织的强烈反弹。今年8月,一直主张开放北极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开钻石油的佩林再次提请阿拉斯加同僚联
我初到日本工作,上班的前一天不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是学习一大摞有关地震逃生的手册。同事说因为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所以当他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常被灌输地震、海啸等特大自然灾害的预兆信息,以及地震,海啸发生时,哪些地段是危险区域,哪些地段相对安全等知识。危机教育几乎从他们懂事的那天就开始了。  还记得印度洋海啸中那个名叫蒂莉·史密斯,当年10岁的英国小女孩吗?海啸发生之前,她正在麦拷海滩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