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教师课堂情绪的调节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取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必须的教学策略、教学技能,还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课堂始终处于积极、健康、高效的心理氛围中。本文从抓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会技巧,适当运用幽默术;重方法,学会换位思考三个方面阐述关于教师和学生课堂情绪互动调节的策略。
  关键词:健康课堂情绪;学生观;幽默术;换位思考
  情绪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它是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既有“先天”,也有“习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心理情绪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智能力的发挥,都受教师情绪的影响。
  在师生间相互激发、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情绪场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内化的积极引导者,其情绪处于情绪场的核心地位。教师良好的情绪往往会“感染”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学习動力被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灵感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由于心理相容形成情感“共鸣”,学生的良好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积极情绪的增进与维持,形成师生之间良好情绪的“循环效应”。因此,教师具有稳定乐观的主导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从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出发,正确看待学生的课堂地位,灵活运用课堂情绪调节技巧,创设健康、向上、偷快、舒适的课堂气氛和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中学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状态进入课堂,如何与学生情绪做到互动。本文引用了“健康课堂情绪”的概念。健康课堂情绪意味着在课堂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安康愉悦的态度和感受,在这种态度和感受下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控制他们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有充分的机会实现自己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方面的安康。健康课堂情绪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没有诸如焦虑、挫折、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而是在情绪健康的课堂上,这些情绪不会不适当地爆发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为了营造健康的课堂氛围,做到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健康互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抓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谐素质的核心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即身心和谐。教育过程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与解放,使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事业,它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应急事件的出现,不免会打乱师生的和谐学习场,破坏双方情绪,打破情绪平衡,此时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思想意识方面,控制情绪,保持平衡。
  (一)呵护学生春天般的生命
  生命是一个历程,学校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和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没有情感交流,只有外在的强迫而没有内在的唤醒。这种忽视学生生命张力的做法与其把它尊称为教育不如说它是训练和控制。“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观念深入到课堂中,对“教学”一词的理解就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不可否认,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解决个体经验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矛盾,同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科学知识的基础,但有一点被忽视了,那就是进行这一切的前提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个体存在。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被装进知识的容器,教师应从人的整体性发展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更要养成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叶澜老师所指出的,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一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应把他所施教的对象看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一般而言,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身体、心理都不成熟的个体,是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主体,教师首先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重新审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生失语地位,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并允许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从而创造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展现。如果教师坚持温顺意味着“可教”的观点,“求同去异”,忽视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一味压制学生的个性张扬,用“教师至上”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师生之间的主体地位就是不平等的,教师的态度构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侵犯。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完善,而且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柏拉图所说“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象给一个天生的瞎子以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每个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但这和“放任自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放任自流”是对学生的忽视不管,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尊重学生主体是要求和理解的结合,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情感理解是对学生的包容和接纳,包括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那些非常精细的、有时是隐蔽的、乍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动机和原因。
  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个体的生命意识出发,以成熟的心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心平气和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后进学生观”,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教师所面对的并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勒紧情绪的疆马,努力使自己的“恨铁不成钢”等种种急躁、焦虑、怨恨等负性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多一些辞让之心,多一些忍耐之心,避免让过多的负性情绪成为学生的“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二、会技巧,适当运用幽默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幽默是一种使教学活动在幽默中表现出某种教学意图,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感到轻松愉快的一种机制,是教師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教师的幽默可以是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辞令,使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容。幽默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冷漠呆板为蓬勃朝气,变陈旧为鲜活,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可谓是“融化在血液中,深入到灵魂中”。如果教师一味的板起面孔说教,竖起师道尊严的传统令牌,学生畏惧寡言,教师高高在上、冷若冰霜,学生怎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而教师适时得体的幽默,往往可以使一个紧张的氛围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尴尬的场面在笑话中消失,使愤怒、不安的情绪得以缓解。因为幽默不仅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它是一种高尚的情趣,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一种把普遍现象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因此,幽默不仅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而且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忘却忧愁和烦恼,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幽默可以避开师生冲突的锋芒,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冰释误会,消解责难,调节气氛,减轻焦虑,消除学生的抵触感和恐惧情绪,也消减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面对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排斥心理,教师能够采用幽默的语言与其沟通,使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从而消除“意义障碍”,就会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面对学生的经常迟到,教师通常给以训斥,造成学生的对抗心理。教师不妨控制情绪,微笑对该生说“不错,你比昨天足足提前了五分钟,如果再能提前一分钟,那就更好了。”这样教师不仅驾驭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免于失态的窘境,而且减弱了学生的对抗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大度人格力量面前感到羞愧,从而改正错误。“幽默是一个好老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思想感情交往的过程,难免出现主体间的矛盾冲突,双方引发情绪问题而干扰正常教学,矛盾的妥善解决就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幽默具有快速弥漫性的情绪感染力,让学生及时摆脱紧张不安的情绪困扰。如在剑拔弩张的紧张课堂情绪中,教师的反身自嘲会使干戈在“逗笑”的场面中瞬间化为玉帛。
  课堂教学是按部就班的程式化过程,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学生往往以迟钝或冷漠的反应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妨在叙述一个概念后紧跟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运用幽默的语言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瓦解思维的障碍,促进思维的敏捷,让学生在笑声中调节情绪,在活跃开放的气氛中增添学习的活力和信心。当学生的临堂情绪准备不充分,人已进来心在室外,玩兴未尽回味无穷,有的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等,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运用漫画法、讲笑话、巧编广告语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开怀大笑后自觉调整好学习状态,对课堂学习形成期待心理。学生触犯了课堂纪律,比起语重心长的谈话或暴风疾雨式的训斥,教师的幽默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还能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幽默就如“兴奋剂”和“润滑剂”,或在短时间内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或使课堂矛盾予以轻松化解,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启心智,或有益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上述作用兼而有之,从而让课堂妙趣横生,师生共同体验到教与学的其乐融融,创造愉悦轻松、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积极情绪氛围。
  三、重方法,学会换位思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存于必要的道德心理条件,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特别细致的、妥善的、对许多教师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办法,也就是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学生进行心理置换。教师要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实地去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教学作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和审美三者相互渗透、交织影响的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不成熟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他们的情感上具有冲动性、易变性、盲目性、自我调节差等特点,这是由于中学生对客观事物及其社会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不应受学生情绪的牵制,而应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因势利导,控制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随着教师的讲授和引导,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深刻、稳定、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应具备“移情”的能力。“移情”一词来自美学理论,指人们能把自己的情趣移注到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上,使其也显得有人性。其心理学意义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之间感情的相互作用。“移情”的含义包括两种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心里和对方一起感受,并感染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把对方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在面对学生的不配合或者故意责难的情境中,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真实的体验他们的所想所感,弄清事因缘由,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情感疏通,或者给予真诚的理解,或者耐心纠正学生的歪曲和误解,不可用主观的、预想的框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看待学生。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变化的,教师要细致深入学生的心灵,切不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甚至主观臆断,盲目行事,而要细细体察,认真分析,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志趣纳入自己的审视范围,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换,把因种种误解而蓄积待发的不良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让教学活动在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感状态中愉快顺利的进行。
  总之,教学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又影响和调节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可见,教师课堂情绪和学生课堂情绪的互动调节至关重要,注重师生健康的课堂情绪也势在必行,愿教师们以健康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才,卢家媚.国外教师情绪研究的视角转换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7)
  [2]王振宏,郭德俊.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3]候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进展,2006(3)
  [4]魏青,桂世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5]尹弘飘.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6]杨满云.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其他文献
摘要:“非暴力沟通“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沟通时依照四个要素来谈话和聆听,能使师生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沟通;爱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而学生们也常抱怨老师的说教式交流方法他们很厌烦,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师生的这种障碍呢?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为师生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进程的飞速,不单单关心于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才能训练培养的层面,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对于心里没有发育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年龄尚小,对外界环境缺乏一定完善的判断力,思想也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对他们自身会有威胁隐患。因此,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教师应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但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实现家校合作,以形成合力,实现共育。本文主要阐
期刊
摘要:本研究将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分为激励性评价、启示性评价、批评性评价、简单评价、消极评价五类,采用课堂观察量表为工具深入小学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结果表明: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评价语言符合课型要求,部分评价语言具有简单性和笼统性,启示性评价和机智的批评性评价有待加强。据此现象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期刊
摘要:《纲要》中指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是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方式。绘本阅读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潛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代教育倡导快乐教育,还给幼儿学习的权利的背景下,寓教于乐的理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小班绘本教学;寓教
期刊
摘要:通过情景导入提问,让所有学生发表见解,主动寻找原因,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思维力。了解“你信息”和“我信息”的不同和特点,知道“我信息”在沟通表达中的重要性;让全体学生自主选择进行角色扮演。老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探究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有效沟通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沟通中的症结所在,发展更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你信息;我信息;沟通  【主题确定理论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期刊
摘要: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小孩子——总是状况频出的“捣蛋鬼”,不断犯错且情绪失控的“小恶魔”,自从他来了我们班级里,班里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被投进一颗小石子一样涟漪不断……身为他的班主任,看到孩子的无助与彷徨,最初的我,心疼却无可奈何。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关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知识,通过与孩子的家庭的密切沟通,我找到了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基点,帮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融入班级的恰当途径,擦亮了这
期刊
摘要: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上学后长时间的不适应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怎样使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败、品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笔者从成因分析,对如何解决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并从教育、教学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各种行为意识、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一年级;心理适应;策略;习
期刊
摘要:目前成长起来的一代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和长辈过多的包办与娇惯,很多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上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这是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因为有严重依赖心理的孩子已经很难适应学校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如:他们每天写完家庭作业,需要父母陪着写,同时还要父母逐题、逐字的检查;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或难题,就要叫父母和长辈帮助;他们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具,需要父母和长辈逐样的
期刊
摘要: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了解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并考察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对7097名初中生的调查,得到如下结果:(1)亲社会行为呈现出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2)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而独裁型和心理控制型家庭家养方式与亲社会关系呈负相关。  关键词:初中生;
期刊
摘要:儿童由于年龄偏小,缺乏防性侵的知识、意识和技能,家长和学校又疏于对孩子防性侵的安全教育,他们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性侵害的目标。本文通过对儿童性侵害案件发生的原因、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未成年保护法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儿童防性侵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儿童;防性侵;教育;未成年保护法  近年来,一系列肆无忌惮的“性侵”未成年案件时有发生,并呈增加的趋势。据中国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