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fa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上学后长时间的不适应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怎样使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败、品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笔者从成因分析,对如何解决一年级小学生心理适应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并从教育、教学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各种行为意识、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一年级;心理适应;策略;习惯培养;意识
  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情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对新环境、新角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热爱学校,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感自豪。而另一才面,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伴又有一种孤独感和惧怕心理。尤其是入学之后学校智力活动的增多,游戏活动的减少,课业的增加,小学一年级新生会感到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时难以适应以学习为主导的学校生活。不少学生怀念幼儿园的生活,甚至有少数新生产生怕学和厌学情绪,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普遍嫌上课时间长、游戏活动时间短、学习凭兴趣出发、缺乏学习方法、不习惯学校的作息时间等等。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龄前与学龄后两个阶段主导活动的不同及小学生主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所适成的。怎样使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败、品德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教育实践表明,小学生上学后长时间的不适应是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的表现
  (一)不合群。
  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下课时别人都在一起谈笑风声,有的孩子自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喜欢打别人。最主要的就是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班级的同学的名字,不能和别人沟通,聊天。
  (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时答非所问,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想自己的心事,或者发呆,或者拿出玩具玩,好像上课与他没关系。玩玩具,玩弄铅笔、橡皮等文具,玩指甲,或做一些不知名的小动作等。
  (三)不习惯学校作息时间。
  很多学生下课不知道要喝水、上洗手间、做好课前准备,也不知道一节课下课后该上什么课,课间活动时不会听铃声。
  (四)不会学习,缺乏学习方法。
  主要体现为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不理解,不知道该怎样做、怎样思考、怎样表达,听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弱。有的不会寻求帮助,有的又太过于依赖别人的帮助,不知道该怎样听讲。
  二、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问题成因分析
  (一)心理的不适应。
  造成一年级新生不适应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断层:一年级新生刚刚离开与之生活了几年的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老师、小伙伴,对新的小学老师和同学一时难以产生亲近感,因而出现了情感依赖的断层。
  2.动机迷惘:动机产生于需要。一年级新生都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为什么要上小学?”他们对于进入更具教育实效性的小学生活,并不能深切理解“我”这一行为的目的,所以并不能形成明确而强烈的驱动力,因而出现了动机的迷惘。
  3.自我意识的调整: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同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的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因此,在自我意识上需要重新调整。
  (二)各种环境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环境等。面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年级新生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1.学习环境的改变:幼儿园那种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小学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一年级新生一进入小学立即面临的是新的作息时间、陌生的课堂规则、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上的许多规矩。
  2.教育内容的不同: 幼儿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小学的教育内容是已成体系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教学内容的差异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吃力。
  3.教学方法的差异:学前期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活动,生活规则比较松散,学习主要借助实物、图片和动作。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个别课程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需要孩子长时间地有意识注意。
  三、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国外学者們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一)重视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为了克服新生刚入学时的那种陌生感,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新生们尽早消除对新环境的不亲近感和不信任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班级内有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昕依,刚入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在校门口都会哭哭啼啼的,后来老师经常与她聊天,让小朋友们和她一起玩,课上、课下经常表扬她守纪律,经过一段时间,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上学后第一次不哭,老师们都表扬她、鼓励她,现在她已经很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每天高高兴兴的和爸爸妈妈道别进学校。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她找到了家的温暖,接纳了学校、接纳了老师和同学,在充满阳光和爱的环境中她心中的恐惧消失了,学习的状态也越来越稳定了。   (二)循序渐进培养好习惯,加快心理适应期。
  1.低起点,用耐心引导学生度过心理适应期
  一年级的学生小教育不可太心急,只有耐心,对学生所设定的目标要求低起点,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步步走好。例如,学生开始坐不住,就让学生们练习坐,开始先练2分钟,然后加到5分钟,训练学生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对于做到的学生老师发放小奖励,学生们积攒着自己的奖贴感觉特别光荣。这样要求低,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这个要求做到了,再提新要求。这样不断学习设置台阶,使其不断进步。
  2.培养多种意识,树立集体归属感
  (1)责任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评判各种行为的后果,让学生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去完成的能力。
  教师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他在集体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责任意识。老师教给每个孩子整理桌椅、摆放书本的方法,课间每个学生都要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这既是自理能力的训练也是任务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老师还给每个学生一个小任务,有的负责发书本、有的负责写课表、有的负责提醒学生们个人卫生、还有的做图书管理员,每个学生在班级内都能有自己的任务,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劳动,任务意识的培养 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2)规则意识的培养:用浅显的道理给新生们说清楚在小学所应遵守的各项规则,例如编儿歌:铃声响,进课堂,身坐正,脚放平,静等老师来上课,比比哪个做得好。通过对各种文明进行鼓励和表扬,强化具体行为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建立班级评比机制,用小贴画换微笑卡,用微笑卡换通用卡,通用卡可以跟老师换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当一周纪律小老师,自由换一次座位,还可以玩班里的玩具一周等等,学生们兴趣浓,都想换一次特殊的权利。这样,在日常的习惯养成评比中,以此培养学生通过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遵守规则的意识。
  每个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过努力所做的事会得到人们怎样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训练、检查过程中细心观察、记录典型情况,好的、进步的要及时表扬。表扬的方式很多,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由衷的赞扬、送一颗小星星等等。不好的,退步的更要及时提醒。提出了一些细小的要求,如果不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等于是空话一句。而且训练要严,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虽然刚开始是要花很多时间,但经过强化教育,行为要求会深入学生心田,并化为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效率也就提高了。
  (3)独立意识的培养:进入小学后,学生们必须独立完成的课业和独自料理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师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如“小小能手”等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良好渠道。
  (4)群体意识的培养: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的范围扩大了,这就需要他们重新去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教师通过各种事例树立新生们的集体意识。例如,一个学生受伤了,身旁的小朋友要帮助他,可以扶起来、可以安慰他、可以帮他拿水等,让大家感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利用学校的评比,建立学生们的群体意识,要为集体争光,鼓励各种受到集体欢迎和肯定的行为,让学生们体验到“我是集体一分子”的的荣誉感。
  小学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容易出现循环反复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检查是督促学生长久做好一件事情的良方。平时要对提出的要求强化检查。
  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习惯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些习惯不好的学生,要寻找原因,多加帮助。教师要通过耐心教育,父母的行为指点,同学的榜样熏陶培养,想方设法,使其上进。
  (二)教学有效衔接。
  小学一年级教学应该注意把握对初入学儿童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具学具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布置以及教学语言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效的衔接。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增加游戏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重视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具学具的使用,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比赛、小组和个人的多种活动形式;把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符号和语言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体现出来。幼小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既保护了新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才能达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幼小衔接从学前进入小学,跨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上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儿童身心要发生一定的质变。儿童的发展以及他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并不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如果教師作好新旧环境之间的衔接,既保持连续,又明确差别,以连续带动差别,同时使儿童意识到已经发生的环境变化、新旧环境的一致和差别,在连续发展中攻克一个个的“陡坡”,从而做到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这一变迁过程本身就能成为促进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儿童进入小学后充分利用幼儿园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发展自身的潜力,并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家校紧密联系。
  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只是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的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习惯上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齐下的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心理建设工作,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进行了家庭问卷调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最喜欢老师对他说什么……对解决一年级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十分有帮助。
  1.做好典型学生心理的疏通工作。   本班有个很调皮的小男孩,开学时连1分钟都站不住,总是乱晃、有时又蹲下,上课时也坐不住,时不时的就爬到了桌子下面待着,集体集会时更是控制不住的在队伍后面跳起了街舞。在与其家长多次沟通后,他的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来,老师和家长每天保持联系,孩子这一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有进步的,有什么要注意的都及时沟通,家长也在老师的建议下采取了奖惩机制,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变化非常大。原来孩子不是完全管不住自己,在孩子自己意识到不能这样上学后变化很大。虽然他现在和其他同学相比仍然很淘气,也会违反纪律,但与自己相比他确实进步很大,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个孩子在自我意识上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度过了心理适应期,能够正常的参与课堂活动了。
  2.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有效沟通,形成家校合力。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要给孩子树立积极阳光的意识,在学校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变得更聪明,可以认识更多的小朋友;遇到困难可以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一年級的孩子身心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一只脚迈进童年,另一只脚还在幼年,身体进了学校,心理还依恋着幼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生活,显露出一些童年期的特征,两个发展时期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福建教育出版社.作者:叶一舵,严由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2012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本班学习困难的学生,运用元认知理论.采取用自我提问单扫清学习障碍;制定合理学习目标,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策略对其语文学习进行干预,提升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单;学习目标;自我评价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孟子.尽心上》说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这是古代有德者的育人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
期刊
参考资料  [1] 情商缔造与领导力提升论略[J]. 周晓华. 人才资源开发. 2010(06)  [2] 领导力构成要素初探. 石梦菊. 北方经济. 2011-06-11  [3]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生涯导航.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4] 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为现代公民社会奠基——写在首届全国高中生领导力與创新力大赛结束后.  [5] 杨小敏. 基础教育课程.2010-11-01
期刊
摘要: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  该生智力水平正常,她对家庭的依恋比较深,上学产生不适应症状。母亲又生了小弟弟,内心缺少了关心、疼爱、安全感等,这种角色转换使她幼小的心灵一下子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反差,促成了她更加不适应,属于焦虑心理问题中的分离焦虑。  关键词:分离焦虑;积极关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中来,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精髓,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提升。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一直在自己的育人生涯中致力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之中。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做一个从小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应在小学生身上,其中就有一个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小学生。  关键词:契机;小学生;核心价值
期刊
摘要:“非暴力沟通“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沟通时依照四个要素来谈话和聆听,能使师生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沟通;爱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时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而学生们也常抱怨老师的说教式交流方法他们很厌烦,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师生的这种障碍呢?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为师生沟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进程的飞速,不单单关心于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才能训练培养的层面,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对于心里没有发育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年龄尚小,对外界环境缺乏一定完善的判断力,思想也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对他们自身会有威胁隐患。因此,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教师应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但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实现家校合作,以形成合力,实现共育。本文主要阐
期刊
摘要:本研究将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分为激励性评价、启示性评价、批评性评价、简单评价、消极评价五类,采用课堂观察量表为工具深入小学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结果表明: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评价语言符合课型要求,部分评价语言具有简单性和笼统性,启示性评价和机智的批评性评价有待加强。据此现象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期刊
摘要:《纲要》中指明“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是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方式。绘本阅读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潛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当代教育倡导快乐教育,还给幼儿学习的权利的背景下,寓教于乐的理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小班绘本教学;寓教
期刊
摘要:通过情景导入提问,让所有学生发表见解,主动寻找原因,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思维力。了解“你信息”和“我信息”的不同和特点,知道“我信息”在沟通表达中的重要性;让全体学生自主选择进行角色扮演。老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探究平台,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有效沟通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沟通中的症结所在,发展更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你信息;我信息;沟通  【主题确定理论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期刊
摘要: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小孩子——总是状况频出的“捣蛋鬼”,不断犯错且情绪失控的“小恶魔”,自从他来了我们班级里,班里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被投进一颗小石子一样涟漪不断……身为他的班主任,看到孩子的无助与彷徨,最初的我,心疼却无可奈何。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有关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知识,通过与孩子的家庭的密切沟通,我找到了孩子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基点,帮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融入班级的恰当途径,擦亮了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