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54gh4h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我们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课堂中教师的饱含真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俘虏”学生,产生巨大的“震慑力”、“穿透力”使学生为之动脑,为之动情,促其兴奋,促其上进。再者,学生自身本来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只有在外界刺激下才会引发出来。许多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富于情感的语言,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共鸣,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呢?
  1.以心换心,以情育情
  教育是一门说理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教育教学有“理”的教化,也有“情”的感化,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师跟学生谈话或进行课堂教学,都要善于创设熔炉似的情境,造成关心、体贴、互助、理解、尊重、信任等良好的气氛。教师只有提高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动相互理解之情,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我们,才能达到心理相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作用,而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普遍的责任感,是一种带有献身精神的无私纯净的感情。
  2.语言应富有生动性
  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的教师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调动学生运用智力和心理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其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加强学生的无意注意,点燃起心灵的火花。教师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语言形象的活泼鲜明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抽象化具体,深奥化浅显。教师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口语修辞的运用上。妥帖的比喻,能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追根溯源;强烈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一两句机智幽默的插话,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启学生智慧的天窗,引发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样学生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既可以获得知识的滋补,又可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口语富于生动性,还应加大语言的“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如话家常,这样语言才具有魅力,具有感染力,学生才会陶醉。思维才会像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
  3.运用启发性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富有启发性。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很难想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课文重点、难点,运用设问、反问、停顿等手段设疑、激疑是许多优秀教师的拿手好戏。启发性的语言不仅可以加强儿童的有意注意,强化知识信息输入,而且可以使“课堂形势”波澜起伏,学生的思维张弛有度。如果缺少启发性的语言,课堂气氛则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抑制。因此,启发性的语言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情感潜势的有效方法。
  4.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是判断喜剧性特征和现象的一种能力。课堂上恰当的使用幽默性的语言,既不偏离教学中心,又可调节学生的情绪,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十分有益的。比如一次课上,我在讲到一篇文章中The yellow cat is sleeping on the table.有個学生已经趴在桌上打瞌睡了,我说Look! That boy is sleepy.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leep and aleepy, my yellow cat? 全班哄堂大笑,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醒了那个学生,可谓一举两得。使用幽默性的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目前进行正在进行的新课改而言,注重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适度、适时的将实验教学引入课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习兴趣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版图设计;创新研究    新课程给地理课堂教学引入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平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引入地理课堂,类似于理化生课程中的实验,它能将深
期刊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准确定位已不容置疑。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数学理念中,教师就应该尽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与之相关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之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后续学习乃至终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学基础。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然预示着现实生活中蕴含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性因素。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
期刊
基于网络运用的中学作文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人为搭建“网络平台”——专题作文网站,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对象,淡化密集细碎的阶段性目标,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实现全程性的思考与交流,优化学生的写作心态,以弥补实体写作环境的“先天不足”。  1.基于网络,引进广阔真实的写作对象  1.1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面对无限广阔的写作对象。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日益突出
期刊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胆实践、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主义积极发展的时代趋势,是现代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获得发展,提高全面素质。我认为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恩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
期刊
【摘 要】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主要场所在阅读教学课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必须依靠文本,引导学生品读文本,通过“五品”的教学活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培养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品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除包含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语文能力”外,还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口语交际的能
期刊
1.教学设计说明  美的鉴赏是中学生文学课的灵魂,是语文灵性教育的一个领域。教师要特殊重视这一点。这首诗的教授过程,讲授是重要的。但是美的传播主要不是口授的,而是感染的,是以教师的感染启动学生的感染。教师,绝不只是听、说、读、写的教士,而应该是美的感染的导师。所以教师首先能否被诗的美质所陶冶,所陶醉,这是至关重要的。本课教授的途径:朗诵,有表情地朗诵,陶醉诗意中的朗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把握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1.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
期刊
1.面向全体,因村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