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笔者梳理相关实证研究,在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存在多种负性情绪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隔代抚养者存在代沟、与教师关系不甚亲密等原因,留守儿童会感觉自己身边没有可以信赖和倾诉的大人,其产生负性情绪的概率大幅提高。首先,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会感到手足无措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其次,学校里不可避免的同学间的比较,会让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而委屈、难过,进而变得敏感自卑;最后,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发生抑郁的概率更高。
  存在学习心理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力普遍不强,又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很有可能不断放纵自己,荒废学业;其次,隔代抚养者一般很少干涉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沟通,在留守儿童的思想层面也无法给予有效指导,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制定合理学习计划;最后,父母长期外出,偶尔联系时可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导致留守儿童在一次次失败中失去学习兴趣。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父母的爱是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的机会,难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更易封闭自己,也更易产生敏感、嫉妒等不良情绪。这就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在人际交往方面常出现各种问题,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社恐、封闭等相关障碍。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自身因素 首先,引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是其自身的年龄特征,他们处在身体和思维飞速发展时期,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其次,受遗传等因素影响,其个性和人格特质逐步形成,独立意识增强,讨厌被约束。男生思想和行为受同伴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和敌对情绪;女生则感情更加细腻、敏感和胆小,这些都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家庭因素 第一,亲子关系不理想。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形成的长期且持续的情感联结。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在尚未形成良好亲子依恋关系时就面临长期亲子分离,将会难以发展情绪调剂能力等。第二,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隔代抚养与寄养普遍缺乏科学的教养观,过度惩罚和偏爱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第三,家庭功能较差。家庭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家庭规则、内部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应对外部事件。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
  学校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师资力量欠缺,忽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怀,也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率较低,缺少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最后,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比较有利的管理方式是寄宿,但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学校都不具备寄宿条件。
  社会因素 目前看来,社会整体仍未对留守儿童形成稳定的支持网络。虽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已有所提升,但对其帮助的精确性和持续性仍有待提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政府物资补助不到位,政策落实缺乏针对性;社区、村委会的关怀照料缺乏合理规划和持久性;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养观、部分不良社会风气等因素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以学校为核心,构建心理健康体系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水平。聘请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开设相关课程,定期进行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以便在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积极化解;建立本校留守学生信息库,关注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关心和跟踪调查。
  家校联合监护,促进亲子沟通 利用年节假开展线上课程,建议家长定期参加专业人员或学校组织的监护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父母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确保家校联合进行监护;另一方面,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更要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状况,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责任,在寄宿、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向,增强对相关学校的软硬件支持。其次,社区定期统计留守儿童信息,并针对有需要的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及时给予帮助。再次,妇联、公益组织等共同协作,招募志愿者,适时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其生活增添色彩。最后,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工作者进行联合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相关保護方案,给予理论支持。
  总之,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相信在多方协作下,定能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性别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且长远。然而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形象比重较低、缺乏时代性、刻板化。因此建议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还应思考隐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文化内涵,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发展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选择和重组改造,将其融入幼儿园活动中,以课程整合的路径建构系统化的园本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
小学阶段,将PBL教学模式贯彻实施于数学演绎推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下发现“证据”基础、探究操作中推理“证据”联系、交流分享上研讨“证据”结果,有效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及演绎推理能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学校开展“绿水青山中的劳动实践活动”的研究,北京市怀柔区宝山小学于近日举办“青山绿水话农耕,乡间沃土乐躬行”走进劳动教育基地活动,区教委小教科科长于海军、宝山镇教育助理科长于青俠及部分家长代表受邀参加活动。  活动前,学校反复研讨并结合学生实践需求,将“知行园”划分为六个区域:特色葫芦种植区、域内农耕种植区、科技种植试
期刊
微课结合了线上线下的教学优势,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支架式教学因其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性、开放互动性、引导探索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微课的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实际落脚点,设计支架式的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前期分析、支架式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调查分析这四个方面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概述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政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关心人的内在感受,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更要立足于人的本质,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帮助他们,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供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必须从大学生内心深处出发,了解其所思所想,特别是心理问题。  思政教育
期刊
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以传授知识、讲解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必须转向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基于此,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重塑“为素养而教,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改革,通过审思顶层设计,慎定转型路向;优化教研系统,夯实转型基础;深化项目研究,破解转型瓶颈;凝练学科理念,校准转型轨道;解构课堂模型,锤炼转型能力;涵养专业根基,丰厚转型素养;赋能“领飞头雁”,强化转型引领。
家校沟通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感情,还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在线沟通的现状,分析家校在线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层原因,提出农村小学家校在线沟通的优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生动的故事可以把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孩子,培养他们善良诚实友善的美德,而讲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期刊
今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不能生硬地灌输,让幼儿机械抽象地理解什么是祖国,什么是爱国主义,而要通过幼儿可接受的途径方法去影响幼儿,教育幼儿,使幼儿萌发爱黨、爱祖国的情感。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起始阶段,具有启蒙和奠基的特点。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革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从知识角度看,它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它的感性认识和历史陈述对幼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