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初探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具有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而情境的创设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习的效率。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希望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34-01
  一、注重情感交融创设和谐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情感会对人的行为施以巨大的动力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多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在良好的氛围中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通过激情飞扬的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富有情感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容易感染学生的情趣。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讨论发言,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学方式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因学生而变。针对部分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备一些心理预案,弹性备课,注意学生的兴趣,随机应变,找到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平等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压抑感。在教师用心创设的和谐情境中师生情感交融,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倍增,思维有效碰撞并闪现智慧的火花,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经验情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活又是创新的唯一源泉。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而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等特点,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认识化学世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情境。比如说,在进行“一氧化碳的性质”的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水时,为什么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或者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为什么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现象;又或者在学习“溶液”章节时,教师可以从淘米水和马铃薯切成丝在水中浸洗后的液体出发,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悬浊液,又或者可以从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化现象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的溶液出发,使得学生逐步的了解有关溶液的知识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也因实验而更加精彩。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强化和凸现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让学生表演“水中生火”、“魔棒点灯”和“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在学习“氧气的检验”时,老师先不讲检验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结合自己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
  四、创设“发散性问题”的情境
  (一)思维源于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积极表现独立见解的良好时机,为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条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设问法。其典型问法是“你对此问题的解答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维保持旺盛的态势和高度的自由。将思维向不同方向展开,尽可能得到独创的想法和见解,使之尽量受到发散思维和训练。
  (二)要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教师在讲解某个问题后,经常有学生询问:“你是如何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的,我为什么想不到?”,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讲解自己思维的形成过程,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诱导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继承,逐渐发展到思维的模仿。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方法为纲,将知识网罗起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获取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联想在性态上是发散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联想有的属触景生情,触类旁通,产生“顿悟”的现象。有的属伴随型,它不是独立产生、发展,总是随其他思维同时交织产生发展着。有的属仿变型,“仿”是求同,“变”是求异,人们看到一事物的优点,往往产生模仿心理,但又不满足于仿效而产生求异更新思维。有猜想才有奋斗目标,联想与猜想使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灵敏,思维流畅。联想是思维的翅膀,猜想是思维的天堂。富于联想与猜想的人,就能从已知的此岸,胜利到达未知的彼岸。
  (四)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思想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有的教师习惯于“按既定方针办,不喜欢或不理解学生“求异”精神,超越了教师设计的轨道,就加以嘲讽和压制,并加以训斥,这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大忌。要赞扬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不迷信教条,不盲从权威,不荀同于常人之见。对视为“完美无缺”的结论敢于挑剔,重新思考。
  (五)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散思维是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对发散思维的问题、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帮助学生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好信息的充分利用又一次开拓了发散思维的渠道,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完善,方能带来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成刚.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5.
  [2]何颖.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6.
  [3]韩冬. 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J]. 品牌(理论月刊),2010,12.
其他文献
文学选本是一种批评实践,文本取舍依据的是选者的文学批评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一个时代、一个特定地域的选本,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当时当地的文学主张、文学潮流及文学发
从目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投掷标枪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投掷步教学进行了阐述,并详细探讨了这一环节中的上步掷枪技术的具体步骤.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精神的哲学基础.以延安精神为指针塑造大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的同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而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过去的应试教育被淘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对教学目
在司法机关办案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共同作案的方式来进行作案.而我国的法律也只是对犯罪中止有规定,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脱离并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共犯关系脱离这
摘要:牧区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寄读为主,离家较远,班主任则成为学生在校的“父母”,既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上等。藏族学生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一样,天生性格诚实耿直、热情大方,因此,在和学生相处时要用自己的诚心,公正合理地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矛盾、隔阂,班主任要将心中的“一碗水”端平;要经常出入学生的宿舍、食堂等,多对学生问寒问暖,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生活习惯,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
所谓笺《诗》立场,就是某位《诗经》学者在治《诗经》时所持的基本态度.著述者所有的笺释活动都是以这个基本态度为基准而进行的.简言之,就是他是将《诗经》看成一部经学著作
期刊
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中 ,人们往往忽略头与非投掷臂的作用。通过本篇的叙述与分析 ,进一步强调头与非投掷臂的正确动作 ,在投掷技术中的重要意义。 In the teach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