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态伦理反思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n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检视了国家生态治理效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样态及人类生存根基的反思,触及国家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尊重和关怀生命、不伤害动植物、负责任等道德诉求在危机解决过程中的价值愈发凸显。应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树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建立人对自然界的无限责任。为战胜疫情,要坚持共同体原则、利他主义原则、节制克己原则、终极关怀原则,要倡导新型生态伦理,尊重人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其他文献
诗歌中的家具意象是一种士人心态下对家具的审美关照。在明代的家具意象中,“家”是一种被赋予了意义的人文空间,因而家具不仅参与了物理空间的构筑,也参与了文化秩序的建构。在士人心态中,社会身份、政治理想和人伦关系都是空间秩序的一部分,这种空间秩序是在身体与家具的互动之中构建出来的,家具成为了打通士人修身理想与空间秩序间的桥梁。明式家具作为在群体认同下构筑出来的士人家具,其设计美学的形成和士人心态深处的“身”“家”相连——家具的形式规定了主人的社会身份和环境的空间秩序。在家具形态与士人心态的互动过程中,诗歌还可能
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以大专戏剧节和校协戏剧社为主体的校园话剧,成为香港话剧发展的主流,这在世界各地戏剧发展中是绝无仅有的。香港校园话剧传承中国现代戏剧和文学精神,创作反映香港现实的话剧,有力地促进了香港话剧的发展"其创作和演出“把现实搬上舞台”,以人作为话剧创作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探求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运用能够满足内容需要的形式和手法去表达创作者的观念而在话剧表现上“比较敢于创新”,把香港话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与当下关系连续性的认识,这种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基于活的历史观,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意象嵌入当代空间,从而使得非遗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这种转化需要基于非遗保护意识的美学研究,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开来,形成"大传统"与"小传统"整合的更大的美学视域。
碑刻文献除了兼具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研究价值外,还具书法价值和审美意义。元代书坛领袖赵孟在江苏一带书写了数量颇多的碑石,不仅楷书,行书、草书在当时的碑刻中也时常出现,对元代及后世碑刻书法影响深远。本文初步厘清了赵孟所书江苏碑刻的时间脉络,将之分为早期(1308年之前)、中期(1309-1315)和后期(1316-1322)。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碑刻书法的史料价值与风格特征,勾勒出赵孟在江苏的书碑活动及其特点。这些书碑活动成为赵孟在江南儒学、理学气氛下成长和交往的见证,是赵孟艺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启超接触近代共和概念之初,既关注君主要素去除的内涵,也触及德性要素伸张的内涵。结合政治理论研读和在美国的游历考察,到了1903年秋冬之际,梁启超大致形成了一种“积极共和”观念。这种观念强调德性要素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正向关系,重心在于国民德性要素的积极伸张,而不在于君主要素的去除。这种积极共和观念与西方的共和传统有渊源,但主要是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产物。
自定义“化身”是微信重度用户运用数字技术能动地生存于网络空间的策略性实践。通过对重度用户在微信社交平台上自定义“化身”的考察,本文认为,身体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和关系的纽结,“化身”是人们在信息技术的框架下自定义的网络用户名、头像、肢体及其身体叙事,其体现为个体的自我表达、社会角色形象的塑造、交往关系中的自我展演。“化身”的在场、互视、交往与行动,为人们拓展社会性自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朱熹对科举制发表过大量言论。朱熹前后,宋人对科举制的批评和建言集中在两个方面:否定科举制,要求恢复隋唐之前的推荐制,即所谓的“乡举里选”;要求变革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改诗赋为策论,为经义。朱熹首先从文人士大夫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和完善角度出发批评科举制,进而批评科场文章之刻意求新、胡乱拼凑、内容空洞,认为科举制对士人最大的毒害是“夺志”。朱熹本人是科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所以其又从谋生的角度肯定了科举制一定的合理性。朱熹认为士人和科举制必须有所调整或变革。其一,士人要更多读书;其二,士人要在科举制中保持独立思
自1990年创刊以来,《江苏社会科学》历经1990-1999年的锐意改革、成功转型,2000-2009年的面向全国、开拓创新,2010-2020年的精益求精、再创新高,从后起之秀发展为业界领先且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江苏社会科学》30载的开拓奋进呈现出多维综合、以学术讲政治、厚重朴实、创新引领等办刊特色,对中国学术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学术支撑。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当今时代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新的价值观、时代观和文明观,力图汇聚共同发展的文化合力,倡导崇尚平等与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也是为新时代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的中国方案。
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危机沟通理论为基础,基于来自全国32个省域252个地市共1717份调查问卷,从政府信息质量的公众感知、公众媒体信息选择偏好、公众恐慌心理及抗疫信心三个维度,对当前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影响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媒体是公众第一信息来源和最信任的媒体,具有"公有"组织特征的发布主体和媒体是公众最信任的,手机是公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工具;(2)政府信息的发布质量、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资源感知质量、公众个体对疫情关注程度及关注核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