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管理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国家意志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体现,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均衡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服务均衡发展、服从均衡发展、促进均衡发展上有新机遇。同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给教育科研带来了新挑战,特别是教育科研管理上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问题展示:学校场域中的实然
  1.人员更迭带来科研管理上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缺失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人力资源的均衡,制度化推进校长、教师在县域内交流,且成为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指数。人员更迭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其中教育科研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大。
  (1)学校校长之困:主干课题的虚化。校长交流给学校主课题研究带来了困扰,按照现行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定,主干课题都是由单位承担,“动人不能动课题”是科研课题管理上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而作为一个学校,选择和申报主课题既是基于学校研究和发展现状的需要,也是基于主课题的主持人——校长的认识、学术专长,当校长流动时原来学校的主课题是不能带走的,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放弃了基于学校优势和自身优势的课题,转而接手一个新的、有可能不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课题,对校长个体和课题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研究骨干之困:研究课题的放弃。交流的课题主持人同样要放弃自己主持的课题,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课题,再到申报立项、开展研究,花费了课题主持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题中凝结着主持人的心血和智慧,而面临教师交流的现状让这些科研骨干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批课题将由学校通过课题招标、组织安排等途径产生新的主持人,因为课题发端策划、申报立项、前期活动组织都不是新主持人直接参与的,所以在价值认同、操作策略、活动展开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效果。
  (3)研究人员之困:研究力量的分散。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新教育实验“寻找尺码相同的人”的理念,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指向研究目标达成,指向学生更优发展,指向研究成员的专业成长和科研素养成长,研究共同体由此形成。每年定量的教师交流必然带来课题研究核心成员队伍的不稳定,研究力量会出现分散的现象。当然,课题研究并不排斥有新生力量介入,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改变与课题前设有一定差距,给课题正常运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人员进出过于频繁,可能会影响最终研究目标的达成。
  2.规则变更带来科研管理规章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给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冲击。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迭,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出现散失、断裂,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同时必然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这样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者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而人员的频繁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制度执行上的质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逐渐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是有依据的,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而且会给教师带来不安全感。
  3.环境改变带来科研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是环境的动物。学校的环境,特别是文化对教师的塑造作用不容小觑,在教育科研管理上同样存在校际之间的差异。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如有一定自主性创新的科研、只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表现出来的是科研氛围的不同、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差异度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科研制度引导、评价政策规范三方面的原因。
  1.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骨干力量均衡的思考缺位   3.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科研管理最终的落脚点是科研人员素养的提升,如果做一个极端化的推论:教师的科研素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不光不会弱化科研工作,相反会带来不同科研文化、管理制度、科研作风等方面的“合理冲撞”,直至相互融合、提升。于是,教师个体科研能力素养发展的问题就凸现出来。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主动探究教育实践,丰富知识,完善思维,健全人格,促进发展,追寻教育教学新的意义的精神力量的总和”。教师身处在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将自己的思想“磨得很尖很尖”,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行动的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学,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3)提炼研究成果。研究的所得除了教师自己进行适当的提炼概括以外,还可以引进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的方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一个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个体色彩但有偏颇、片面的可能,同伴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予以审视,不光看清教育的场景,还将教育者纳入到观察与思考的范围,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省察,从推进研究成果的客观化。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指导,针对教育场域内的现象作高屋建瓴的阐释会为成果的形成把准方向、提供动力。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国家战略重点的背景下顺应发展、借势而上,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点在学校科研文化的打造和教师个体科研素养的提升,最终指向的是教育科研质效的提升。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布局调整后农村集镇小学教师群体优化研究”(批准号:D/2011/02/423)和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中生代名师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批准号:NTLX264)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马塘小学)
其他文献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教学改革者坚持不懈的追求。近年来,我坚持课堂的“五少”,促进学生的“多学”,从而实现“少教”而高效的目的。  一、少抢在前面“教”  要实现教师的“少教”,必须有学生的“先学”。先教后学,教师往往把握不好“教什么”“教多少”,低效耗时。我很赞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即新课中“2”的内容学生不学自会,“7”的内容通
我们在数学思维训练中经常遇到一些典型问题,如差倍问题、和倍问题、和差问题、植树问题等,解题时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在讲解时只要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把题意讲清楚,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就能按照解题规律很快地解答出典型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应用题没有解题规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靠分析数量关系求解。  对于中段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理解文本的能力有限,所以当他们遇到文字叙述比较多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是读不懂题或
笔者从事演奏工作多年,从中体会到演奏的基本技法。扬琴演奏作为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是创造性的劳动。演奏是扬琴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核心,是创作的实现,是欣赏的桥梁。从审美角度来看,扬琴演奏艺术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比创作更为直接和广泛。演奏家作为审美对象的创造者,要不断积累、挖掘和研究具体的演奏方法、技术、音色、处理、形象创造、表演等环节,从中达到演奏水平的不断完善。扬琴演奏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演奏技术
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占有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是由于逆向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分析和解答问题的灵活性导致的。  一、逆向思维的定义  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按照已经被固化下来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势,而逆向思维是刚好与之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向着问题的对立方向去发现和解决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依据纲要精神,我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做法。  一、加强思想导向,引导青年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素质,铸造师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
【摘要】出于对手风琴的喜爱,众多的手风琴爱好者、作曲者们将大量的中国音乐与手风琴相结合,创作、改编了不计其数的中国风格手风琴作品。为后来学习手风琴的爱好者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为了能更直观、更全面地找出做作品中哪些地方手风琴模仿了民族乐器;掌握好如何用手风琴技法模仿民族乐器,本文以手风琴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为切入点,从手风琴模仿中国民族吹管、打击乐器方面入手,浅析中国手风琴作品中对中国民族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