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霸王悲歌的审美解读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t_to_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记·项羽本纪》是太史公笔下最精彩,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从壮极之巨鹿到悲徊之垓下,悲壮之气总贯于全篇,是《项羽本纪》美之所在,更是后世悲夫壮士发咏感叹的审美机枢。因此如何去解读《项羽本纪》的美,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气”不仅是美的中介,还是审美的中介,是太史公笔下美的实质,了解这个“气”的运生状态再来从审美方面解读《项羽本纪》就会更深刻。
  关键词:审美中介美在关系 气运生文
  
  什么是美?美是关系,这是狄德罗的解释。我国唐代的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也”,就为我们揭示了一点,自然状态下的美构成不了人类文明状态下所说的“美”,真正的美只有经过审美的过程才能被发掘出来,有受众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所以说美不美在于主客观的统一,美是无功利的判断,美是评价,是自由的象征,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理念的感悟呈现,是人化的自然。总体来说形成美的根源是关系的复杂性,那么究竟形成美的关系是什么?深入分析一下可知这个关系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即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和中介层面。对于审美来说,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中介,主体与客体的美学联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总起来说,美在系统的关系中,美是人的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有历史文化的渗透下,对于对象的关照,感悟和判断,美的呈现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这种关系的复杂体的“美”,如果用一种具体的概念来表述,那我想到的就只有“气”了,这个“气”才是《项羽本纪》的灵魂所在。这里所说的“气”是太史公主观的心理状态,在客体项羽事迹的感荡下内心,通过“气”达到心气相融,提炼升华,发而为文字,才形成后人所见到的霸王悲歌。在这里,“气”是集合主、客体及主客体中介关系于一身的“美”,同时还是后人发现《史记?项羽本纪》美之所在的机枢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在关系的“关系”。
  美的中介关系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艺术品之间的表现和实质是不一样的,就项羽本纪和司马迁而言,美之所在关系在于“气”,人必有问,何为气?气是人生而有之者,孟子在《知北游》中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是知人之初生,必呱呱而泣,是人之初聚气也,亦是人之本气。随日月之推移,时间之演进,经历有异,学养后成,事感诸心,与气相融,久而气有变。是气本人之初,而后天之学识,物化之经历,共塑本气,方是有其惟一之气,然气流万化,不同于形。人人生而皆有气,人们体内之“气”不仅与体外之“气”相互感应,而且还与人的本心相感荡。这里所说的“气”非特是司马迁主观之“气”,亦是项羽一生事迹之所凝,是主、客体意义上的“气”。如果我们承认了这种“气”是融主、客于一体的,那这个“气”就是描摹人物机枢所在,历史人物往往对于史公有所感触,也这就是二人心灵相通之处,史公从这一点出发去体会寻找主人公的气,或悲或壮,从主人公生平事迹中感悟其一生气之盛衰强弱变化,再由自身之气联合感悟,灌注于主人公,使二气(史公与项王)相融。太史公于创作之时,必定致虚极、守静笃,全神贯注,使气相连融,与主人公气化为一,此是气之聚也,也是作为中介关系之“气”的形成过程。故项王之泣,亦太史公之泣,王之高呼,亦史公之高呼,无一处不见其气,无一处不显其情。惟有气相融,二人方可神会,神会则描摹主人公言行,一如描摹自身之言行,则知一言一行必得神韵,此是为文之玉牒,写传之金科。若不以气寻气,运气为文,则罕得其神,文如死水,人物滥同,后人读之味若嚼蜡。是气运生花,贯之则形神偕通,弃之则神形分离。就《史记·项羽本纪》创作本身而言,司马迁对命运悲剧身切体之,感悟即深,身有郁积之气,观项羽悲、壮之一生,内心感荡,文中之气始得聚矣。故运之而为文,遇高处则壮,遇低处则衰,运于垓下则气运横生,悲情四溢,悲歌一出,则气始不可收,四散分离。太史公运气,四散则四御之,分离则分驭之,气终于一刎,悲合于千载。后人读之,必以气寻气,则恍然有得,读项羽本纪而落泪,也是英雄悲气郁积于身者。是人以意逆志得其志,以气寻气得其情,此又是后人关照下感悟到美之所在的“气”。
  上面已对美的主客体的“气”作了论述,下面对作为中介关系存在的“气”和后人关照下美之所在的“气”,着重做一下阐释。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个作为美的中介“气”,主要体现在史公笔下的项羽身上,而项羽身上最明显的“气”,就是他的英雄气,而这英雄气大致有二,一曰壮气,二曰悲气,二气交杂成项王一生。气于文中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总而不断,贯于全篇。如史公描摹项氏,壮悲二气按辔并行,一隐一显,前壮为显,后悲是张,壮极而衰,悲由生矣。二气非截然分立,皆是贯穿全篇,昭明有融。项羽之战巨鹿,是其壮气之极矣,真气盖世也,然亦是项王壮气转悲之始。史公写巨鹿之战,语短截,气铿锵,方是时,楚兵呼喝动天,以一当十,血战不竭,读时亦有天崩地裂之感,鼓动之极,百世犹睹;笔锋一转,诸侯军从壁上观,寂静之极,动静之比,方显楚军孤兵斗秦,壮之极矣,悲亦始出。项王于巨鹿之战亦是壮勇之极,方其血战不竭,孤兵斗秦时,沛公偏师入秦,破咸阳,掳秦王,几不用战,动静之比亦见于此,项王血战斗秦,几至绝地,沛公不费吹灰之力破关入咸阳,项王由此悲矣。巨鹿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是项羽登高一呼而余响犹震,壮气如虹。太史公以壮气贯项羽之一生,至垓下之围,壮气消靡转悲,仍有东城溃围之战,是壮气尚有余韵,乌江一刎,气戛然而止,如一曲铮铮狂歌,终篇高昂,尾音转悲,仍是铮铮不失其壮,不意一弦崩绝,铿然音止。气于此一断,但绕梁之音三日不绝,细细体味,整曲悲壮之气也似绕梁音,久久不去。太史公借此一刎成就霸王一生壮气,全其终战之名,后人每读之,气辄骤兴骤来或壮或悲,韵味益浓,排山之势到此虽绝,但英雄之气却万世流响。“汉王真龙项王虎”,高祖佩龙则有必成之意,虽是英雄兼并天下,只可使人欣羡称慕。项王佩虎,则有虎啸生风之势,又兼有英雄悲歌之气,令人望之生惧,霸气纵横,惴惴然有仰佩之情;悲歌一曲,悇悇然有俯惜之意,英雄读之如切己身,更生相怜之情。
  所以说“气”不合不发,如太史公之遇项王,气有合处,则发而为文。项氏有盖世之气,拔山之勇,何等英雄,何等力量,项王自负才气,史公自矜其才,欲有为而遭惨迫,是有不解之恨,难消之气,与项羽有合,故太史公于下笔处能气合为一,为文有采,摩人得神,意气俱在。东西征战,一言之出,皆是气纵横处。太史公描摹项王一生功业事迹,将自己一生的悲情壮意凝注于项王身上,成就项王悲壮一生,后之悲夫壮士每读之,必是潸然泪下。
  
  参考文献:
  [1]汉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1982年11月 第二版
  [2]李泽厚 《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3]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 李西键 《审美文化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53-01  摘要:妙用导语能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钻研兴趣,帮助师生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主要有:精心渲染意境,体会作品意蕴,细讲故事片断,理解作品背景,巧妙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作答,引用诗词名句,以旧貌换新颜,引导学生审题,理解作者思想,创设相关情意,自然导入新课。    关键词:导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71-02  摘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被看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如何才能准确、合理地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正确把握一节课的方向?笔者从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角度,没有用高深的理论来论述,而是以自己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要认真解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78-01   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就实质而言,历史教学过程是感受和理解历史的过程,即认识历史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堂是教师的,教师是导演,是设计师。教学全过程要有教师的意思体现,实现课程意图。不能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
期刊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76-02  摘要:门源县地势高,气候寒冷,作物种类极少,主栽作物是青稞(Hordeum vulgare L.)[1]和油菜;由于耕作粗放,技術落后,田间杂草普遍严重。为了更好的对田间杂草进行防治,减少对青稞产量的危害,对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门源 青稞 杂草 防除     Barley Menyua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43-01  摘要: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正确积极地归因策略能够指导有效地提高课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47-01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我手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窄,但我热爱学生,无悔青春。十八载苗圃耕耘,让我感到: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念;学校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
期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188-01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年8月写的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散文。其情其景颇具审美价值。读来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关键词:别具特色 秋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4叶8月写的一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散文。其情其景颇具审美价值。读来耐人寻味,美不胜收。阅读时不仅要抓住所绘秋景,更要透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O7-0229-02   摘要: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综合运用中,同学们感到概念多,关系理不清。我经过长期实践得出如果在此采用“去整留零”研究振动和波的问题,效果就不一样了。  关键词:一堂 习题课 反思 去整留零 妙用  因在周期性问题中,每经过一个周期物体将重复做原来的运动,各物理量也将重复着原来的变化规律,一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244-01  摘要:阅读是人获得理论知识的直接途径,其对人生的影响不言而喻。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增长阅历、增长技能,是提高人综合素质的捷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只有让学生拥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保障,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热爱学习语文,更是落实新课标下提高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渐行渐热,而本土传统节日却在大学校园趋渐冷寂的原因。  关键词: 西方节日传统文化大学教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商品的形式涌入中国,各个街道、学术研究室、大学课堂外国学术思想开始蔓延,西方节日也由城市向农村进军。在农村渐渐扩大影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据地逐渐减小,传统文化出现危机。  二十一世纪随着政府对传统节日的大力提倡和改革,传统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