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上课之外,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耗费13.8小时为上课做准备。这个数据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上却可以作为认识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以一周5天计算,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课前准备的时间为2.8小时。这几乎明确地告诉大家,美国高校的课堂效率和课堂水平有多高。美国教育界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而不仅仅是靠记忆。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须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
  当你在课前已为这堂課阅读了文献,进行过思考,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就不是在介绍一个新的东西给你,而是一种学术交流,你已经具有初步的能力去评判他的讲授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育是一个发现无知的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学习,才能知道自己无知,所谓“学而后知不足”,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越多,也就越发觉得自己的不足和无知。而这种“知不足”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成绩好,但是上课不爱提问”几乎成为我国学生的一个标签,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问题。“我想提问了,可是问些啥呢?”这是一位大学生在网络上对“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喜欢提问和质疑”这个问题的回复。因为没有课前准备,对课堂内容的了解仅限于教师的讲授,而教师的逻辑通顺、条理清楚,当然提不出问题。但假设你课前曾用一两个小时进行研究,是不是就能相对容易地提出一个问题了呢?
  全世界每个国家认真读书的大学生都不轻松,不同之处在于时间分配。有人曾经将上海某著名大学的一门经济类课程和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门类似课程进行比较,就学生的角度,上海的大学是深究型,强调课后习题训练。而哈佛大学是广博型,要求在课前进行广泛阅读。学生用在这门课程上的时间一个在课前,一个在课后。见微知著,也许这就可以解释造成两国学生不同之处的原因,诸如提问、创新能力等。
  “教育具有某些关键的要素是无法用数量表达或科学描述的。课程只是一个有形的骨架,其血肉和心脏来自师生之间相当难以估测的交互作用。”这是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创始人罗索斯基教授的观点。课堂上的师生交互需要前提,那就是学生对内容已经有所准备。
  当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后而不是课前有其优势,学生直接接触“最正宗”“最规范”的部分,能够更加按部就班地顺利进入学科领域,而且基础扎实。这种方式可以较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水平都不差,但是很容易失去学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独特感觉和独特视角。相反,把时间花在课前,更能够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能保证每个人对这门课的理解水平,但是其中的成功者往往就是具有开拓新领域能力的人。
  (常朔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22日)
其他文献
沙龙、论坛还有主题体验等业务给梅子和家乡人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让她结识了更多朋友宁波梅子良物生活馆创办人梅子是教师出身,大学毕业后,她和很多同学一样到学校做实习
想象在一个科技创新公司,两个工程师团队一起工作:一个设计新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另一个负责屏幕。如果任何一个团队出错了,原型机就会失败。但是考虑到屏幕和处理器间密切而
水电站厂房中支承水力发电机组的机墩,过去常采用封闭的园筒式结构。由于圈梁立柱式机墩(见图一)便于安装检修辅助设备,水轮机转轮可由立柱间取出在水轮机层就地检修,厂房布
一、混凝土露天吊车梁的开裂情况 某铆焊车间露天跨,跨度为22.5m,柱距为9m,温度区段为54m,吊车轨顶标高7m,设2台中级工作制的桥式吊车,1台Q=20/5t,1台Q=10t,1_k=22.5m。栈桥
1984年6月14—17日由铁道部工业总局和北京市建筑五金水暖工业公司主持在青岛召开了BS—Ⅰ型散热器鉴定会。参加会议的有科研、院校、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的专家和工程技术
~60C_o—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能量很高,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用它杀虫具有穿透力强、高效能、无污染、无残毒等优点。白蚁危害的面很广,库存药材、食品、档案、图书、衣物
无论是创业伊始就在一起,还是中途受邀加入,大家能否走到创业的第一个里程碑终点,或者能否一直不抛弃、不放弃地走下去,对每一位即将创业、正在创业以及创业有所成就的人来说
热工法卷材防水,在世界备国的近代建筑防水领域中,是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方法。近年来,虽然由于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但是卷材防水仍是应用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当代意义”等问题对此进行过比较广泛的讨论,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及其研究方式,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两种典型形态:纯粹的“意识形态典范”与纯粹的“现代性典范”。在后者的规制和引导下,产生了诸如“主体性哲学”、“实践哲学”、“价值哲学”、“交往哲学”、“人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等多种新哲学主题和形态,具有思想启蒙和理论变革等多重意义。21世纪及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主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是一种推崇“生存”本位和类群价值旨趣的“文化公共性典范”。作为一种新的智识性理念,它强调在深度省察民族精神尤其是具有“普世性”意蕴的现代“公共精神”成长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