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迷局的艺术观念与实践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c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龙一海是个活跃而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冷峻、荒诞的疏离感,仿佛是作者有意制造的视觉迷局。当我们初看他的作品时,似乎很难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为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式驳杂而多元,跨越文学、历史、时事、生物、科技等多种主题,油画、纸本、摄影、拼贴、装置等各种艺术创作媒介信手拈来。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没有相对固定的风格,且具有模糊的语义性,很难用某些词汇对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和思想的火花进行归类和定义。
  异化的纸本创作
  在我看来,观察一个艺术家最好的方式是检索他的艺术创作线索与历程。近年来,郑龙一海的纸本绘画描绘了大量的图像、符号与星辰,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三个主题,它们分别是“冠状病毒的图像”、“意识形态的符号”以及“另一个银河系的地图”。这些纸本作品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日记,或是文学历史的阅读感受和异化想象,或是对浩瀚宇宙的憧憬,探讨了网络图像、国际政治、地缘文化、精神原乡等多种议题。
  还有一些作品,在呈现方式上则通过手工书和绘画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以试图拓宽绘画的可能性。如《前人类学》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对生物科学中物种起源和蝶变的遐想。他的手工书是收集多本20世纪50-70年代旧医学书,根据叙事思路拆解书的各章节内容,直接在旧书上进行的绘画再创作。这些绘画与旧书上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互文关系。作者再通过风琴折页的手工装订方式对作品进行重组,以解构与衍变的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这些图像指涉药物、整容、假肢植入、人机合一、基因工程、脑神经学、数据隐私等多种主题,丰富的主题和
  文化流变与艺术表征
  作品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出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此作品表达的内容与小说的情节没有具体关联,是艺术家对博尔赫斯文学气质的个人化解读。博尔赫斯小说的关键内容是迷宫,花园只是其隐喻的意象,在花园迷宫般的语境里,郑龙一海杜撰了種种女性与森林的故事情节,也输人了一些无意义的视觉书写,或许拍摄过程中挥发了荷尔蒙对身体引发的副作用,或许也是审美的强迫症让镜头故意虚焦。《小径分叉的花园》通篇探讨时问与空问的问题,它的谜底是“时间”一全文决然没有出现时间二字。博尔赫斯开了个狡黠的玩笑,为他那小小的迷宫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也是“分叉”的。多元的想象与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不限于架上作品的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郑龙一海还常常从摄影、影像出发,结合装置、行为等方式,展开艺术的想象与创作。其摄影作品的创作灵感常常来自于艺术家的文学阅读和创作想象。例如《空气蛹》来自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IQ84》中象征邪恶力量的意象,在艺术家的眼中,则是一个充满联想空间的名词。作者通过胶片摄影的再创造,手工书的再解构,制造了一种迷局般的视觉多义性和想象空间。《分叉小径》的创作灵感亦源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作者通过杜撰各色女性与森林间的故事情节,制造了浑沌、不确定而又非现实的异化想象空间。
  而有些影像、摄影作品则来自于科技时代生活的想象和异化。《界面综合征》试图在植入媒介、人机合体、基因改写的语境下,将电子废弃品、底层表图和代码进行拆解和重组,呈现对电子生物学的未来想象。《红裙子》则是用片段式的影像和碎片化的文本构造一种亦幻亦真的视觉影像,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模糊化。
  不管是绘画、摄影还是其他综合媒介,郑龙海作品的手法和主题在不断地裂变与衍生。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其艺术创作中暗含的主线:一是作者具有树状、发散性的创作思维,艺术手法和主题在不断地转换;二是保持对文学、摄影、科技、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并通过想象、解构和异化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三是通过拆解、重组、抽象、夸张等多样的艺术手法将驳杂多元的思考转换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四是他的作品有一种“反技术”的倾向。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技术并不是第一位的,因为艺术创作中过度侧重技术会影响到艺术家对内容的表达和观念的呈现。当然这种表达也并不是对技术一无掌握,而是建立在对熟练的技术之上的自由转换,从而使思想观念在作品中得到表达。
  郑龙一海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模糊性和暧昧性,它排除了对艺术的单一解读,而将复杂的感受与语言的多义性留给观众。他的作品制造的是一场视觉和思想迷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不愿意以艺术史来印证郑龙一海的艺术创作。因为过多的阐释,可能会使这些作品显得过于文本化、复杂化,而丧失更多在作品中获得歧义的机会,也损失了更多观看的乐趣。
其他文献
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带入乡村,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类在乡村举办的展会、艺术节不断涌现,但坚持下来或广受认可的寥寥无几。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脱离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关键因素。  相比大城市,乡村更为偏僻,参观成本自然更高,要吸引人们前往在乡村举办的艺术展会、艺术节,更高水平的策划是必需的。因此,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引入乡村
期刊
隋唐之始,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吸收中华文化,已经逐渐汉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东渐日本,與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融合,进而形成了近似而又不同于中国漆木造像的日本佛造像。受唐风影响甚深的日本造像在模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乏一些优秀佛师和优秀作品,且一直秉承到现今。中日佛像文化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挖掘和探究,从中能找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印证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差异。
期刊
从零散走向系统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
期刊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商朝灭亡之后,甲骨文渐渐不为人知。  1899年,王襄、王懿荣等学者先后在天津和北京见到了古董商从河南带来的甲骨片,认识到其上所刻为古代文字,并有意识地加以购藏。其后,又有刘鹗、罗振玉等人大力搜购、著录,甲骨文遂渐为学界所知。经过大批优秀学者的艰辛探索、潜心研究,甲骨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国际性的显学。  甲骨文见证殷商占卜文化
期刊
唤醒和激活乡村,需要艺术柔性之力。“疏动”式乡建与艺术家团队扎根某个村落开始长达多年的项目建设不同,这类项目一般是艺术机构定点帮扶乡村,或者是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他们不回避艺术的实用性,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这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艺术乡建探索。  艺术院校实践项目支援乡建  代表: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高校是我国艺术乡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是某些院系与地方
期刊
艺术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即使衰败的偏僻乡村也能经过艺术的改造而重获新生。以艺术激活乡村,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中国国内各类艺术乡村、特色小镇如雨后舂笋般涌现,但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者寥寥无几。如何在千军万马的建设潮中找准方向,真正运用好艺术的力量,激活并振兴那些“沉睡”的乡村?  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以艺术激活乡村,方式可谓多样,最常见的是通过吸引艺术家进驻,形成艺术聚落,打造成远近闻名的艺术村或艺
期刊
英国白金汉宫翻修,65件王室收藏出宫展出  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因为翻修,包括提香、维米尔、伦勃朗、凡·戴克、鲁本斯等艺术家的65件作品将于12月首次在女王画廊展出。  在过去的200多年中,它们直悬挂在建筑师约翰·纳什(Jonn Nash)为乔治四世设计的白金汉宫47米高的“国王收藏厅”的墙上,除了每年夏季开放日外,仅有有限的  受邀者才能睹这些几个世纪以来的英国王室收
期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诗人王昌龄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中,以冰心玉壶自喻,表露了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韵味无穷。执壶是寿州窑瓷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就现存资料而言,可以初步理出它的型式和年代,型式有圆鼓腹、弧鼓腹、深弧腹和斜直腹四种,年代分为唐早中期、中期、唐晚期。造型各异,功能多样的执壶深受市场喜爱,它不仅丰富了唐代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也以物质形式携载和传播着唐代丰富多彩的民
期刊
激浪派(Fluxus)诞生于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这场运动与美国的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欧洲的照相写实主义在时间线上重合,但是它的内涵显得更加复杂,因为它不止于艺术形式的表达,还涉及了集体创作的可能性,以艺术概念的革新和文化融合带来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隔阂的浪潮。反艺术,不拘一格  拉丁文词语“Fluxus”是英文“Flux”的字根,意为“流动、溢出”。这名称是由立陶宛出生的美国当代
期刊
翟建群是一位温和儒雅的职业画家。虽然安家在北京昌平,但是他常年在国外参展与绘画写生,走着一条四海为家的职业画家之路。在他的家中能看到各种临摹的古人名作,还有很多散落各处的画册、书籍。他从小对绘画就很热爱,这些都是源自父亲的教诲。在他的绘画生涯中,一直以关注人间烟火的城市生活为主;风格清淡,画面质朴。正如评论家张渝所说:“世界再大,大不过一座房子。”  故乡往事最动人  翟建群的父亲是一个花鸟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