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机构,让乡村重回大众视野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唤醒和激活乡村,需要艺术柔性之力。“疏动”式乡建与艺术家团队扎根某个村落开始长达多年的项目建设不同,这类项目一般是艺术机构定点帮扶乡村,或者是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他们不回避艺术的实用性,让艺术重回生活现场。这也不失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艺术乡建探索。
  艺术院校实践项目支援乡建
  代表: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高校是我国艺术乡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是某些院系与地方的乡镇政府或村级组织展开的合作项目,项目规模小型而灵活,形式多样化。作品多为艺术院校师生或与乡民共建产生的作品,对乡村的日常生活介入较为细微而深入。这类型艺术帮扶,反过来也对教学起到了“发酵”作用。
  比如四川美术学院专门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把艺术创作带到重庆北碚区柳荫镇田间;中央美术学院在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开展“贵州雨补鲁村创作”课题研究,实践了“场域扰动计划”“物尽其用——盆景计划”“物尽其用——‘衣’旧出彩”多个艺术计划。“60%公共艺术计划——乐从蒲公英艺术节”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于2017年4月在佛山市乐从镇鹭洲村开展的在地性实践项目。他们以10组公共艺术作品打破边界,在鹭洲村传统民居的弄堂、院墙、房檐、庭院等各个角落空间搭建小型作品,构筑起了“蒲公英露天美术馆”,作品形式轻松活泼,充满时尚感。“60%公共艺术计划”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执行理念——60%由艺术家完成,40%与公众、自然进行对话完成的艺术创作。通过在多维的空间中构建公共艺术与城市、乡村、社区、公众之间的可能性。
  乡村“流动美术馆”
  代表:广东美术馆
  各种形式的“流动美术馆”,是帮助乡村提升美育教化的重要方式,这将弥补村镇学校艺术教育落后和不足的现状,提高乡村儿童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如浙江美术馆的“流动美术馆”项目就启动于2010年,其利用自身资源,整合美术展览项目,编制“美术展览文化菜单”,通过与社区、学校、乡镇、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将美术展览送到社区、厂矿和乡村。
  2020年,广东美术馆启动了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项目”:追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广东美术馆展览海报巡回展,这也是广东美术馆系统性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把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农村基层的新尝试。该巡展从馆藏的1000多份展览海报中精心挑选了约200份海报(其中安庆村展出70余份)为展品,这些海报艺术设计感强、时代气息浓厚,较为集中反映了广东美术馆20多年的展览历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层学生和群众感受美的艺术设计。配合展览,广东美术馆还精心策划了别开生面的“绘画美丽乡村”公共教育活动,在组织当地的小朋友参观展览后,结合馆藏作品开展拼图游戏,通过画笔、公共教育互动卡描绘“我生长的地方”。展览还将在韶关、江门、梅州、中山、揭阳等地巡回展出。
  艺术创作让乡村走出去
  代表:广东画院
  相较于其他一些艺术乡建项目,根植于乡村的艺术创作的乡建方式效果并不直接,对乡村的活化更多体现不在“表”,而在“里”。他们或深入偏远的乡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写生,或观察身边生活,不断收集创作素材,力求从人文主义视角观察和揭示新时代中国人民勤劳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随着作品在全国各地展出,也让乡村以不一样的方式走出去,从而为乡村吸引更多的互动。
  艺术进乡村、基层“种文化”
  广东画院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其他三个是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国画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加入艺术乡建帮扶的行列,比如积极到乡村、农场开展创作、研讨、美术普及与辅导等活动。近数十年来,广东画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实效的工作实施方案,全力以赴做好乡村的艺术扶贫工作,除通过艺术扶贫拍卖义举筹集资金以外,还通过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取得社会各界的帮助。多年来的全心帮扶,使画院定点帮扶的多条村落的集体经济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在村道建设、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农房改造、改善教育、基层党建、康娱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贫困户农业经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资金帮扶,生活设施建设帮扶外,广东画院还做了大量艺术文化帮扶工作,比如号召大家捐献书籍和画册等送到当地;举办和参加“百家千场艺术讲座下基层”活动……培养这些地区孩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让贫困的孩子们认识到文化、艺术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次“种文化”的举措为基层群众传播经典美术,把文化的“种子”也种在了基层。
  采风写生推广乡村好山水
  艺术来自民间,更要服务民间。广东画院院长林蓝介绍,广东画院历有“与时代同步代,与人民共命运”的创作传统,老院长关山月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带着画院年轻画家深入西沙群岛写生,他们克服晕船、烈日酷暑等种种困难,创作了大批南海题材优秀作品,其中的《云龙卧海疆》等精品力作还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林蓝表示,聚焦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文艺工作者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广东画院积极组织画家们深入扶贫点进行采风写生,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藝术营养和激发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画家们的努力创作,去记录历史、展现变化、把乡村的美好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广东画院已经把以考察形式的采风写生等的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系列活动,作为本时期日常创作和工作任务的重点,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赴龙川县扶贫村、清远连樟村、惠州龙门县多地写生;组织文艺家走进甘肃、广西、四川、安徽等地。“龙川县处处好山好水,艺术家不但可以在此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通过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将龙川县的好山好水推广开去,将互助帮扶的精神传播开去。”这是2013年广东画院采风写生“龙川行”,原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当时的所思所感。
  “广东画院对乡村的艺术文化扶贫,可能不像其他一些艺术乡建项目那样效果直接,对乡村的活化体现不在‘表’,而在‘里’,它可能是更深刻更底层的思想交流。画家去乡村采风写生,感受乡村的脉动而进行创作,继而作品在全国各地展出,让乡村以艺术的方式到更广大的平台去展现,这可能引来更大的互动。这种艺术乡建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是不断发酵的过程。”林蓝说。
  艺术家进入乡村,拉动了当地消费,吸引了优秀团队、渠道资源主动投身传统产业或特色文化,有力带动文创业态发展,让乡村价值得到有效彰显,让村民对自己的家园增添了更多认同和热爱。比如广东画院的写生路线之——广东惠州龙门县,素有“中国现代民问绘画画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美誉,吸引众多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师生走进村落写生创作。经过多年积淀和作品传播,农民画的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也与日俱增。2009年引资1.5亿元兴建的龙门农民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农民画带上了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也吸引到众多民间企业的投资。通过产业化道路的不断探索,龙门农民画已基本形成了集创作、收藏、展示、销售、交流、研究、培养和培训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其他文献
《收藏·拍卖》:今季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在广东崇正拍卖市场现身,这批文献书画的实际市场反映如何?  许习文:市场反应很好,这批岭南文献全部成交,而且普遍溢价较高。以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估价才6万-8万元,但最后成交是20.7万元,说明在买家心里,它值这个价甚至高于这个价。  《收藏·拍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市场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如
期刊
近期,画廊主贾廷峰与艺术家谷文达之问的一桩公案在艺术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据贾廷峰所言,2020年7月11日他送拍了一件盖有谷文达印章的小幅作品,并以3万元人民币落槌;2020年8月1日,谷文达认定此件拍品是伪作。贾廷峰求证于作品来源、谷文达前妻,得到的答复是:“这是一件真品。”  此文不展开此事,毕竟我等旁观者不知个中细节,只是以此作为引子思考一个问題:作品真伪是否应该艺术家说了算?事实上这并不是
期刊
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  伴随耳边响起阿拉伯语,仿佛将置身那个属于《一千零一夜》的魔幻世界中。带着沉思,终于抵达了阿布扎比,在阿拉伯语中, ??? ??? ( Abu Dhabi),其名字的含义很简单:“羚羊之父”。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首都,同时也作为七大酋长国中最大的一个国家,带有“父”字的称呼一点也不为过。  粗略翻过阿布扎比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沙漠部落,石油资源的
期刊
细思艺术之于我们的生活,有点像猫与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当你想热情拥抱它的时候,会觉得它有种拒人千里、高高在上的疏离;当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与它相安无事时,它又不经意地出现在你身边,用小尾巴撩一撩你。  这让人不由得要去思考,是不是我们没有掌握艺术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一直以来,我们走近艺术的方式无外乎去博物馆、美术馆里,欣赏殿堂级的作品;或在课堂中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抑或
期刊
随着“最后一次,成交!”的落槌声,忐忑半年的心得以放下。中国书画、二十世纪及现当代艺术、瓷器工艺品三驾马车高歌猛进,驱散了今年弥漫于艺术品市场的阴霾。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各大拍卖行都不得不把春季拍卖押后,北京直到8月份才开始陆续启动春季拍卖。跟前几年积极模仿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国际范儿”不同,这一季的北京拍卖从专场设置和拍品征集都非常的“本土”。没有欧美日韩的流量抢占C位,也没有旅外华人艺术家
期刊
在疫情的影响下,为了生存,今年上半年拍卖企业纷纷加大了经营方式的创新力度。在这期间,香港苏富比尝试了一种被称为“绝密竞投”的拍卖方法,即类似于“暗标”的竞价方式。  所谓“暗标”,也叫招标式拍卖。其通常方式是让竞买人将自己心仪拍卖品的出价写在出价单上,密封后交由拍卖方统一开标,最后由拍卖师按照价高者得原则挑出最高价来宣布成交,最高出价单上填写的价格就是最后的成交价。比如,开标比出的最高出价为100
期刊
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带入乡村,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是艺术激活乡村的重要手段。近年,各类在乡村举办的展会、艺术节不断涌现,但坚持下来或广受认可的寥寥无几。除了模式上的生搬硬套,没有真正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人文环境,甚至脱离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关键因素。  相比大城市,乡村更为偏僻,参观成本自然更高,要吸引人们前往在乡村举办的艺术展会、艺术节,更高水平的策划是必需的。因此,将艺术展会、艺术节引入乡村
期刊
隋唐之始,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吸收中华文化,已经逐渐汉化了的佛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东渐日本,與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相融合,进而形成了近似而又不同于中国漆木造像的日本佛造像。受唐风影响甚深的日本造像在模仿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乏一些优秀佛师和优秀作品,且一直秉承到现今。中日佛像文化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再深入去挖掘和探究,从中能找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也印证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差异。
期刊
从零散走向系统  “‘原生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现象,这是作为二十世纪文化的标志着美学、社会和制度的偏离和破碎的重要阶段之一。毫无疑问,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终结。”  —— 约翰· 梅泽尔斯  原生艺术”(Artbrut)这个词从字面上来看,已经看到其中诞生于自然的语义。“原生艺术”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JeanDubuffet)提出。其时,杜布菲在瑞士交流,他被精神病
期刊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商朝灭亡之后,甲骨文渐渐不为人知。  1899年,王襄、王懿荣等学者先后在天津和北京见到了古董商从河南带来的甲骨片,认识到其上所刻为古代文字,并有意识地加以购藏。其后,又有刘鹗、罗振玉等人大力搜购、著录,甲骨文遂渐为学界所知。经过大批优秀学者的艰辛探索、潜心研究,甲骨学逐渐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国际性的显学。  甲骨文见证殷商占卜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