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虚拟的(下)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出生、爱情、死亡都不是真实的,各种痛苦与欢乐都不是真实的……甚至,我们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全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一个虚拟的产物。
  为某些科学难题提供终极解释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感到,无论科学怎么发达,都无法解决一些有关宇宙世界的终极问题,而一旦假设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问题。
   大爆炸理论说,我们的宇宙源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都是由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产生的。但爱寻根究底的人不免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场爆炸?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也有人说,宇宙诞生于无,或者干脆说,问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回答总是不能让人心服。而要是有人告诉你,我们这个世界是虚拟的,那事情似乎就都好理解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爆炸?——因为那个创造了虚拟世界的“大程序员”设置成这样的。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就好比电脑游戏里的一个人物问,“在玩游戏前,电脑桌面是什么样子的?”这种问题也只有那个“大程序员”才能回答。
   第二,为什么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物理规律如此简单?
   我们这个世界虽然从现象上看,是错综复杂的,但所遵从的基本规律却相对简单,充满了对称的美,无怪乎很多科学家坚信,“大自然爱简洁和美”。但为什么会如此呢?一般来说,这种问题是没法回答的。但要是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就好回答了:因为简单和美的东西人人爱,也最容易让人想到,那个“大程序员”在编程创造虚拟世界的时候,必定也为它设置了这样几条简洁优美的规则。
   第三,基本物理常数问题。
   统治我们宇宙的基本规律不仅简洁,而且有些物理常数非常微妙,只要变化一点点,就会导致分子、原子乃至宇宙的解体。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光速299792458m/s。可为什么光速非取这个值?凑个整,取300000000m/s岂不更好?过去的解释是,既然这些物理常数哪怕变化一点点,就可能导致生命和宇宙的解体,现在既然宇宙没解体,甚至还允许生命存在,那它们自然就只能取现在的值。这种回答诚然不错,但总让人感觉是在倒果为因。我们也可用“虚拟世界假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个“大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的时候,发现只有当把这些物理常数设成现在这些值,才能产生一个有生命的宇宙,于是在模拟的时候,都采用了这些值。
   第四,“虚拟世界假说”或许还能解答“大统一理论为何难产”的问题。
   统治宇宙的4种基本作用力中,目前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基本已经统一,唯有引力还“桀骜难驯”。考虑到前三种力是在非常小的空间尺度上实现统一的,有人猜测,要想把引力也统一进来,空间尺度必须还要小得多。在一个虚拟世界,最小的空间尺度相当于电脑像素;我们知道,像素是不能无限小下去的,否则太耗内存了,打开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往往非常慢,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假设在我们的虚拟世界里,空间最小尺度还没小到足够统一引力,那就可以解释大统一理论为何至今难产了。
   最后,“虚拟世界假说”甚至还能解答“外星人为何至今没找到”的难题。
   按天文学的看法,宇宙中存在很多行星,具备类似地球的适宜生命诞生的条件;但为何至今外星人还只是一个“神话”?这让人很困惑。现在我们用“虚拟世界假说”可以这样来回答:模拟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毕竟太耗内存了,那个“大程序员”或许觉得,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只安排一种智慧生命——即地球上的人类——就够了。所以,我们找不到外星人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难看出,这些解释中统统都离不开一个假设——存在一个“大程序员”,他扮演着“创世纪”中上帝的角色。
   “大程序员”只设了几个简单规则
   一些科学家相信,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那么这个“大程序员”跟《圣经》里的上帝并不一样,倒是跟自然神论中上帝的行为有些暗合。自然神论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上帝观,曾为牛顿、笛卡尔等科学家所信仰。自然神论说,上帝创造出宇宙萬物,立下几条简单规则之后,就“度假”去了,对于他所创造的世界再也不管不问,任其演化。
   对照我们宇宙的演化史,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我们的宇宙在大爆炸之后,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则不断演化,从光子到原子、分子,然后一直演化到星云、星系,再然后太阳系诞生、地球诞生,生命出现、人类诞生……所有这一切演变都是按照几个基本的物理规则来进行,所谓“大道至简”,宇宙规律的简洁性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大程序员”也许知道,事无巨细地模拟现实,既无可能也没必要。早在2001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就做过估算,试图看看模拟一个宇宙规模的虚拟世界需要多少资源。他估算了自大爆炸以来,我们的世界经历过的所有所谓的“操作”数(在电脑科学上,事物的任何一个变化可视作一个“操作”)。他发现,要还原这些事件,构建一个完美、精确到原子的虚拟宇宙,需要消耗的能量会超出宇宙的总能量;模拟现实世界的电脑必须比我们的宇宙还要大。所以他最后下结论,没有一个高级的智慧生命会愚蠢到花费力气来做这样的模拟。
   但是,如果把模拟限制在某一层面上,对模拟物以及环境做适当的简化,那么消耗的能量就会少得多,这样的模拟应该还是可行的。这类简化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例如,没有哪位电脑游戏的设计者会去模拟游戏中每个人肠胃的蠕动;还有,在计算两个天体的引力时,为了降低计算量,我们通常忽略它们的形状,直接当作两个质点来处理。那么,如果确实有个“大程序员”创造了我们这个虚拟世界,他也一定尽可能简化操作程序。
   “大程序员”会露馅吗?
   那么,在这样一种对现实“简化版”的模拟中,虚拟世界中的人能否发觉自己生活在虚拟中呢?    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家约翰·巴罗认为,在这样一种“简化版”的模拟中,如果虚拟世界中的人仔细探究周遭的环境,他们应该会发现某些粗制滥造的痕迹,根据这些痕迹,他们就可以了解到真相。
   更有甚者,计算机程序中必定包含某种不可预知的逻辑漏洞。这些漏洞虽然不会妨碍模拟系统长时间运行,但慢慢地会显现出一些缺陷。要是不加修补,最终这些缺陷产生的效应如同一场雪崩,导致“死机”。遇到这种情况,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程序员每发现一个缺陷,就立刻打上一个补丁。
   玩过电脑的人早已对这种解决方案习以为常。譬如,我们会定期收到系统的更新提示,以便修复程序设计者原先没有预料到的漏洞,或者防止新型电脑病毒入侵。模拟开始以后,模拟者也会采取这样的临时防护措施,虚拟世界的运行状态和法则都会时不时地被修正一下,或者添加一些新东西。那么,在我们的宇宙世界里,譬如说,某个物理学常数过去很长时间都是恒常不变的,可是突然之间被改动了一下,被科学家观测到,那说明,真可能有个“大程序员”在操纵着我们。
   有趣的是,就在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几周之前,有天文学家分析了来自遥远星系的光束,声称发现宇宙的一些“常数”可能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叫“精细结构”的基本物理学常数,比100亿年前增大了大约十万分之一——这是否暗示我们的宇宙真是一个“大程序员”设计的?
   有趣,但不能太当真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大程序员”露陷是一回事,虚拟世界中的人会不会往这方面想又是另一回事。
   举个例子。2011年有人宣布,他们在做中微子实验的时候,发现中微子的速度竟然比宇宙中的速度极限光速还快。可是过了几个月,他们承认是自己的实验出了差错。
   再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没提出来相对论之前,在牛顿力学里,速度是可以简单相加的。比如,水流相对岸的速度是1m/s,顺流而行的船相对水流的速度是0.1m/s,那么船相对岸的速度就是1.1m/s。可是人们后来发现,这个速度简单相加的原理,用到光上,就失效了。直到相对论提出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速度叠加遵循另一个更复杂的公式,此前的速度简单相加原理只是远低于光速情况下的一个近似。
   遇到这些情况,那些相信“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人,或许就会简单地以为“存在一个大程序员”,就不再深究了,这为我们偷懒提供了好借口。但如果当时科学家们不抵制这种想法,从自身找原因,科学恐怕就停滞不前,错误就永远发现不了了。这也是当前主流科学界虽认为“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这个想法很有趣,但又认为我们不能太当真的原因。
   不仅于此。如果我们真的是被虚拟出来的,我们不过是模拟者的玩具,或者我们所致力探索的“自然法则”只不过是模拟者自己的一些奇思妙想,那这就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即相信“自然法则”是大自然自身所固有的;这对于人类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谁都禁不住要问: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有什么意思?
   奇怪的构想还远未止息:虚拟出我们的人也可能是其他人的模拟产物——这可能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宇宙,而每个宇宙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基本物理法则……事情似乎越想越麻烦。
   在《黑客帝国》里,领导人类反抗母体控制的基地首领莫菲斯拿起一枚电池,对尼奥说:“母体是电脑生成的梦幻世界,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处于控制之下,以此将我们变成这个。”尼奥喊道:“不!我不相信!这不可能!”
   那么,你相信吗?假如你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给你一片蓝药丸和一片红药丸,你会选择吞下哪一片呢?
其他文献
Make Things Look All Right——the Change of Hypocritical Modernity and Nationalism  by He Liping    内容摘要:现代主义潮流在中国日渐衰微。一些标榜前卫的、追求国际语言的艺术家陡然之间改换门庭,成了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倡导者和捍卫者。作品从一堆西方现代主义语言符号一下子变成了充满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组合。他
[引言]:2006年11月24日——27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中国《雕塑》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在成都胜利召开。  全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著名雕塑家、国学大师钱绍武,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著名美术教育家李绵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潘绍棠,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交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陶艺与本土文化间的文脉逐渐被割断,在不少地区陶艺的创作逐渐退出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历史舞台,而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手工艺被孤立于当代艺术创作之外,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一西方化误区,使得古老悠久的陶瓷媒介在理论上失去了它保存创作活力的逻辑。”一方面西方的审美系统和文化价值主导着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某些地域文化方式逐渐成为了被保护的遗产,失去了其生存的生命力和精神价值,从1999年开始
也许关于轮回最为人知的证据,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前世回忆的方法就是催眠回溯术了。  对于这种富有争议的技术其操作如下:研究对象首先会被催眠,然后会被要求回到过去,从现在的时间点被带回儿时,然后自我描述所看到的和所体验到的一切。  被催眠者会回忆起有关前世的非常特殊和精确的私人细节,例如全名、曾经的居住地、职业、配偶姓名和家人姓名,以及一些其他有关所谓“前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经常被证实和历史、文化、
9月下旬,正是稻香风凉的初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副理事长范伟民应韩国造型艺术学会会长林玉洙之邀,赴韩国参加2009清州国际工艺双年展开幕式并考察韩国当代工艺。  该双年展自1999年开始举办,至此为第六届。展览由清州市政府主办并出资,目的在于提高清州作为工艺品城市的全球知名度,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通过工艺文化,建立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系统。即便在垒球受甲型H1N1流感威胁,韩国政府
雕塑家蒂娜·荷西·普德斯一直以来迷恋于创造与现世相对独立的空间。她常常通过条状物的变化和组合构造“空”的立体结构,这使得她的作品充满漫游式的随意和轻松。然而,因为“空”的存在,从她作品的体内涌动出不可名状的情绪,与外部的能量进行着对流,这则使之流露出神秘莫测的梦幻色彩和危险气息,似乎潜侠着某种不甚明了的力量。  不规则形态的条状物,或者被直接粘连成某种面目模糊的形状,或者被蒂娜卷曲成一个个圆圈,继
研究表明,蟑螂几乎“百毒不侵”。蟑螂在地球上的出現时间大概是在2.35亿年前。在蟑螂存活的数亿年时间里,它们遇到过各种毒物。这些遭遇被存储在它们的DNA中。蟑螂DNA的长度在昆虫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蝗虫,超过了人类的DNA长度。积累的进化经验帮助蟑螂能够将可食用物质与有毒物质区分开来。另外,它们体内可产生大量的蛋白质解毒剂,可以作为各种毒物的“解药”。蟑螂的抗辐射能力也极高,即使在核爆炸环境中,蟑螂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缓慢,不易被觉察,所以常使人们形成冰川静止不动的错觉。   冰川分布在年平均气温0℃以下、气候寒冷的两极地区或海拔很高的高山地区。这些地区以固体降水为主,降下的雪花在地面上积累起来,越积越厚。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融化,因受周围低温影响,马上又凝结成冰;有些则在重压的作用下,压紧凝结,形成冰。这些冰随着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增加,最终成为冰川冰。冰川冰继续发展,当重力大于地面摩擦力時便会发
有这样一支特制钢笔:笔头设 计完美,刺入皮肤,受害者不会察 觉。发明者吹嘘,它是一件完美的暗 杀工具,受害者只会觉得皮肤被蹭 了一下,下一个瞬间便丢了性 命——因为墨水囊中装满了有毒物 质。  如果要在水下进行刺杀行动,人们可 能会用一只做了手脚的海贝,把它放在对 方经常潜水的区域,待他靠近观赏,贝壳内 的炸弹就会引爆。又或者,可以直接送他一 件感染了真菌的潜水服。  这并非好莱坞谍战电影中的狗血
Making Sculptures in Sunny and Crisp Autumn——Record of International Sculpture Creation in Gaoyang, Korea   by Wenji  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向西北方向驱车而行,约40分钟距离,到达了京畿道的高阳市。  高阳市是一座新兴城市,是首尔的卫星城,人口不到100万,历史不足10年。堪称世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