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淮麦26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确保一播全苗、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肥水运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内容,以为其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淮麦26;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089-01
淮麦26 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0903),2009—2010年在苏北种植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高产田块在9 000 kg/hm2以上,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淮安)新品种展示区、高产示范方中产量及综合抗性表现突出,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淮麦26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前期长势较慢,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株高90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剑叶适中、上冲,叶色深绿,蜡质较重。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幼苗生长健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稳健,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后期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高温,水肥利用率高,熟相好。
1.2抗病性与品质
该品种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梭条花叶病毒病。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5—2008年3年平均结果:容重807 g/L,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2.7%,稳定时间6.4 min;2008年容重826 g/L,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9.1 min。
1.3产量表现
2005—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3年平均产量7 830 kg/hm2,较对照淮麦18增产3.2%。2008—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11.5 kg/hm2,较对照淮麦18增产6.1%。
2高产栽培技术
淮麦26在江苏淮北地区产量8 250 kg/hm2以上,适宜穗粒结构630万~660 万穗/hm2,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5 g。其高产策略是采取适宜群体栽培技术,穗、粒、重并举,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大粒,形成科学合理的穗粒结构。做到前期促早发,中期保稳长,后期攻穗重。
2.1适期播种
淮麦26在淮北地区以10月5—15日播种易获得高产,播种过早,易造成越冬前拔节,播种过晚出现弱苗,个体生长量不足,有效分蘖期缩短。适期播种,壮苗越冬,使小麦的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
2.2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做好种子处理。播前晾晒提高发芽率,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白粉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二是精细整地。土壤要细、平,做到上虚下实。三是采用适宜的播種方式。如有条件可选择机条(撒)播。
2.3合理密植
大播量易获足穗,但易导致个体瘦弱,群体质量差,不利于达到大穗大粒重,同时易发生病虫害,易倒伏,抵抗能力差等,影响小麦产量。合理群体起点,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夺取高产,适期播种(以半精量播种)基本苗240万~270万株/hm2。粘壤土及肥量少时,基本苗适当略增。10月20日以后播种,一般迟播1 d则用种量增加3.75~7.50 kg/hm2。对11月初以后播种要按晚播独秆栽培处理(基本苗450万~525万株/hm2)。
2.4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播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做到内外三沟配套,确保沟系畅通,灌排方便,旱涝保收;二是对整地质量差、容易跑墒或墒情较差易造成小麦分蘖节裸露和吊根冻害的田块,要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做好冬前田间镇压工作,促进麦苗根系生长和安全越冬;三是稻草全量还田的田块,旋耕前要将稻草人工均匀撒在田间以提高出苗率。
2.5科学肥水运筹
在肥料运筹上,施足基肥,控制返青肥,重视拔节孕穗肥。要达到8 250 kg/hm2以上产量,需施纯氮285~315 kg/hm2、P2O5 135~150 kg/hm2、K2O 135~150 kg/hm2,氮肥运筹上,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磷、钾肥基肥∶追肥为5∶5。
2.6化学调控防倒伏
要科学利用生长调节剂控旺防倒伏。目前利用生长调节剂来控旺、促壮、防倒效果较为显著,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可用壮丰安60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也可在破口期用“劲丰”1 5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叶面喷雾,以降低穗下节间长度,使其株高降低,防止倒伏[1-2]。
2.7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般在小麦三叶期后和次年返青至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以冬前化除为主、春季化除为辅。禾本科杂草可用“麦极”等除草剂,阔叶杂草用“使它隆”等除草剂,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混配使用以上药剂。中后期要做好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抽穗扬花期要做好统防统治工作,扬花期遇雨要特别注意对赤霉病的防治[3-4]。
3参考文献
[1] 高化平.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淮麦20号[J].农家致富,2007(14):25.
[2] 石广跃,胡鹤亮,李必忠,等.淮麦20号特征特性及苏北高产群体动态指标[J].种子科技,2004(6):362.
[3] 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淮麦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3):88,110.
[4] 戴红,孟德龙,汪洪洋.淮麦20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3):24.
关键词淮麦26;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089-01
淮麦26 200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麦200903),2009—2010年在苏北种植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高产田块在9 000 kg/hm2以上,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淮安)新品种展示区、高产示范方中产量及综合抗性表现突出,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淮麦26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前期长势较慢,分蘖力强,成穗数多。株高90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紧凑,剑叶适中、上冲,叶色深绿,蜡质较重。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幼苗生长健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生长稳健,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后期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高温,水肥利用率高,熟相好。
1.2抗病性与品质
该品种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梭条花叶病毒病。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005—2008年3年平均结果:容重807 g/L,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2.7%,稳定时间6.4 min;2008年容重826 g/L,粗蛋白含量14.7%,湿面筋含量32.2%,稳定时间9.1 min。
1.3产量表现
2005—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3年平均产量7 830 kg/hm2,较对照淮麦18增产3.2%。2008—200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711.5 kg/hm2,较对照淮麦18增产6.1%。
2高产栽培技术
淮麦26在江苏淮北地区产量8 250 kg/hm2以上,适宜穗粒结构630万~660 万穗/hm2,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2~45 g。其高产策略是采取适宜群体栽培技术,穗、粒、重并举,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大粒,形成科学合理的穗粒结构。做到前期促早发,中期保稳长,后期攻穗重。
2.1适期播种
淮麦26在淮北地区以10月5—15日播种易获得高产,播种过早,易造成越冬前拔节,播种过晚出现弱苗,个体生长量不足,有效分蘖期缩短。适期播种,壮苗越冬,使小麦的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
2.2确保一播全苗
一是做好种子处理。播前晾晒提高发芽率,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白粉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二是精细整地。土壤要细、平,做到上虚下实。三是采用适宜的播種方式。如有条件可选择机条(撒)播。
2.3合理密植
大播量易获足穗,但易导致个体瘦弱,群体质量差,不利于达到大穗大粒重,同时易发生病虫害,易倒伏,抵抗能力差等,影响小麦产量。合理群体起点,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夺取高产,适期播种(以半精量播种)基本苗240万~270万株/hm2。粘壤土及肥量少时,基本苗适当略增。10月20日以后播种,一般迟播1 d则用种量增加3.75~7.50 kg/hm2。对11月初以后播种要按晚播独秆栽培处理(基本苗450万~525万株/hm2)。
2.4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播后及时进行机械开沟,做到内外三沟配套,确保沟系畅通,灌排方便,旱涝保收;二是对整地质量差、容易跑墒或墒情较差易造成小麦分蘖节裸露和吊根冻害的田块,要采取机械或人工措施做好冬前田间镇压工作,促进麦苗根系生长和安全越冬;三是稻草全量还田的田块,旋耕前要将稻草人工均匀撒在田间以提高出苗率。
2.5科学肥水运筹
在肥料运筹上,施足基肥,控制返青肥,重视拔节孕穗肥。要达到8 250 kg/hm2以上产量,需施纯氮285~315 kg/hm2、P2O5 135~150 kg/hm2、K2O 135~150 kg/hm2,氮肥运筹上,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为5∶1∶4,磷、钾肥基肥∶追肥为5∶5。
2.6化学调控防倒伏
要科学利用生长调节剂控旺防倒伏。目前利用生长调节剂来控旺、促壮、防倒效果较为显著,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可用壮丰安600 mL/hm2对水750 kg/hm2均匀喷雾。也可在破口期用“劲丰”1 5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叶面喷雾,以降低穗下节间长度,使其株高降低,防止倒伏[1-2]。
2.7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一般在小麦三叶期后和次年返青至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以冬前化除为主、春季化除为辅。禾本科杂草可用“麦极”等除草剂,阔叶杂草用“使它隆”等除草剂,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可混配使用以上药剂。中后期要做好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抽穗扬花期要做好统防统治工作,扬花期遇雨要特别注意对赤霉病的防治[3-4]。
3参考文献
[1] 高化平.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淮麦20号[J].农家致富,2007(14):25.
[2] 石广跃,胡鹤亮,李必忠,等.淮麦20号特征特性及苏北高产群体动态指标[J].种子科技,2004(6):362.
[3] 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等.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淮麦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江苏农业科学,2008(3):88,110.
[4] 戴红,孟德龙,汪洪洋.淮麦20的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