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古诗词神奇魅力 育小学生学习能力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38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更是经典之作。本文以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本的特点为出发点,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为目的,结合部分诗歌教材来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及其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既是对传承古典文化的方式方法的探索,也是新时代教育目标的一个指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途径方法 学习能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也是一个蕴含深厚诗歌底蕴的文化之国。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留下了一页页美丽而永恒的篇章。自古以来,诗词在儿童的启蒙教学中一直备受重视,是极其重要的。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预习,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理念联系到实际诗歌教学中,就是教师需要一改旧有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诗词时,要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并给予学生提示和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其按照一定的学习规律制作一张预习表格,有计划、有方法地去探究,比如“诗题—作者—朝代—全文—注解—拓展”的步骤。如李商隐的《嫦娥》,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要了解作者、朝代、难理解的字词,最主要的是了解“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又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大提高学生查找资料、记忆诗文、理解诗意、感受情感的能力。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粗读课文时,要找出生字词,校正字音,根据工具书查明白它的音、形。细读课文时要根据注释,了解大意。在精读课文时,把握诗文中心,初步体验作者情感。
  二、激情导设,点燃诗情,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古诗教学是一种进入情境的教学,诗文是作者构建的情境。要想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就得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让学生与诗文直接对话。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就需要联系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中的环境来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带大家走入情境:“一千多年前,一位叫张继的读书人名落孙山,在回家的路上,宿在苏州城外江边的一艘小船上,因为心情愁闷,无法入眠,写下了这首传诵至今的《枫桥夜泊》。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那个秋天的夜晚,感受夜半钟声的孤寂与惆怅。”教师用淡淡哀愁的语言将诗词背后的故事缓缓道来,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容易把落月、啼乌、晚霜、江枫、渔火、钟声这些具体的意象联想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深切感受作者的孤寂和愁苦。
  三、反复吟读,品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阶段,记忆的加强,语感的培养,理解的深入,都离不开“读”。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手段,反复吟诵,对诗歌内涵的领悟会更加深刻,情感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能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每一首古诗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加之距离现在时代久远,我们很难界定诗人最初的创作意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文化底蕴和认识水平有限,但不代表他们的见解就是错误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家权威”,用自己的理解来替代学生的阅读收获。因此,重视朗读就要重视学生特有的朗读体验,让他们自由朗读,细细品味,把诗句读出声来,把诗情读到心里去,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
  诗歌具有音韵美的特点,特别是古典诗词。而这种文字形成的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让学生多读,反复读,多种形式读,在读中领会感受。教学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烟雨中”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诵读体味的:首先,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感悟语气尝试读;接着,提示读诗句的节奏,感知其结构对应关系,再去品读;之后,在了解诗作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们练读,齐读,跟着配乐读,个别诵读……诗中烟雨迷蒙的江南风景,厚重的历史感,学生们就在一次次朗读吟诵中渐渐感悟了。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借此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增强他们语言的感染力和思维的理解力。
  四、巧妙讲解,善用工具,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有时诗歌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逐字地讲解和翻译会大大降低诗歌的美感。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巧妙地讲解诗意,让学生理解诗意,而不是记忆诗的大意。
  学会把握关键字,从而深入理解诗句,要引导学生抓住“点睛”字词学习古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是一年春好时,诗人却还要在外漂泊不能回家。此诗句中的“绿”和“还”就含蕴深远,美景衬离愁,抓住这两个字,就可以感受诗人的满腹思乡之情。
  善于运用多媒体,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诗是兼具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产物,所以不妨大胆地配合音乐、绘画的教学。例如教学中教师配乐的深情范读,根据诗意出示的相关图画,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词句中的诗情画意,跨越历史品味诗歌的醇香。在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为了突破诗中的难点,我用PPT展示了一幅动态壮美图:波涛滚滚的黄河,耸立岸边的鹳雀楼,诗人登高望远,一轮红日依山将落,群山蜿蜒天际。诗人登高远眺,视野广阔,万里风光,尽收眼底。学生观图知景,马上就一目了然。然后再配以恰当的音乐反复朗诵品味,则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意味就清晰可辨了。由此可见,多媒体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与理解能力。
  五、适当拓展,激发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学生只有汲取传统文化沃土里的营养,才能茁壮成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经历有限,小学生往往不能欣赏诗人眼里的别样风景,不能倾听溪水的叮咚妙音,不能体悟诗人的复杂情绪……他们有时仅仅在背诵诗句,有口无心。若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催生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背诵就会像唱歌一样令人愉悦,那该多好!
  古诗文语言凝练,思维灵动,意趣丰盈,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领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拓展体验,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开展创造性阅读,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学古诗《池上》时,可以让学生从诗中几个动词入手,产生联想与想象,从而感悟诗文情趣。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联系生活经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诗文中小娃的可爱与天真,感悟到了诗的情趣。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83.
  [2]杨红艳.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J].好家长,2014(35):98.
  [3]张印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创建教学美好未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106-107.
  [4]陈强兴.让孩子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亲密接触——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19.
其他文献
冬日里最向往热带的温度!而除了温度,你是否还想去追寻一些讲究品质的旅行态度?《安邸AD》精选几家不同国家和地区最时髦的酒店、商场、集市……希望为你的品质之旅带来启发。  马尔代夫 光脚假期  如果你试着用审视的眼光,细看这里的建筑和房间,你的目光应该不会停留太久——亚麻靠垫的颜色明快、粗藤灯具的线条随意,浅木色调子的房间除了特别开阔,并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惊艳或是过目难忘,连院子里的独享泳池也只是
期刊
摘要:微课,短小精悍,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喜欢。本文以微课《我的心爱之物》为例,讲述微课在传统习作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微课 传统习作教学 语言范本  微课“短、小、精”,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目标性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方法简单高效,过程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喜欢。最主要的是如果没有听懂可以重复学习,加上练习配套的相
期刊
自古以来,不分东西,花朵在人们生活中都是美与生命力的象征。中国宋代,“插花、挂画、焚香、点茶”被称为“生活四艺”,其花追求雅趣与哲学表达,是当时江南文人追求生活情趣的重要部分;而日本花道则以花入禅,借这美丽而短暂的形态来参悟人生况味与天地禅机,其花追求朴素的侘寂之美,是自我修行的重要手段;至于西洋插花,则直接奔放地表达着西方人对生命与美好事物的歌颂,其花在色彩、造型、体量上的追求,常似一曲创意的奏
期刊
想让家变得有情有调,除了在扭捏的背景音乐和挑逗味道的香氛上下功夫,浪漫的渲染怎么能少得了光?除了照明,光还可以为你的家增添更多能量。  有故事的顶面灯  棋格排布的照片灯箱为楼梯间开了“天窗”,伴着绛红色的墙面、精美的铁艺扶手与丝绒沙发,演绎出优雅慵懒的法式腔调。  ·别具一格的照片灯。灯具藏进天花板,透过艺术力极强的黑白照片装饰,光线被过滤得柔和又富有层次。想要将照片用作灯具底板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期刊
摘要:结合我校《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学生学会学习培育研究》的省级课题,在五年级四个班开展“知春”主题课程活动。这次实践活动覆盖语文、科学、美术、综合技能等方面,旨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前期充分的准备,在杏花公园开展活动,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这段实践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会学习 实践活动 评价反思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
期刊
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自己是个工作狂,远离电视、远离人群,经常会独自一人赤身裸体在卧室里工作……不用试图自行脑补啦,看看他在北京居然之家顶层设计的大师样板间,便能多少感觉到他对一个家的期许。  在这个130平方米的四方空间里,Starck以床为中心,将方正的空间斜划出几个不同区域,包括会客区、开放式厨房和餐桌,还有舒适的休闲区。这种划分照顾到人在居
期刊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背景下,利用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理念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以《小小桥梁工程》为例,依据“STEAM+创客”教育理念,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特征进行课程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课程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发散思维、创新创造、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本次教学实践也为“STEAM+创客”教育理念融
期刊
摘要:小学教师的发展中,支教经历可谓是磨炼人生、增长才干的好机会。教师是抱着高姿态的帮扶心理,还是潜心学习的态度,都将会有不同的收獲。面对支教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学生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应以端正的态度正视面临的挑战,抓住机遇增强适应性和耐受性。面对困难不抱怨,在探索和反思中践行教师终身学习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支教 农民工子弟小学 认识学生和自我 机遇与挑战 磨炼促成长  在我看来,支教是换一个学校
期刊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中小学书法教学担负着从最基础的层面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书法艺术的重任。采用多样化的书法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书法教育 审美视野 教学形式多样化 素质发展  目前,中国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对中国书法的弘扬,书法教育责无旁贷,特别是中小学书法教学担负着从最基础的层面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书法艺
期刊
摘要:如何利用微课教学,使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更加自觉主动,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微课主题、录制形式的选择,微课内容的呈现等方面工作的参与,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中华优秀的教育思想“教学相长”与现代科技“微课”在这一过程中碰撞升华。  关键词:微课 道德与法治 学生参与  微课时间短,不受场地的限制,微课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因此微课受到了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