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称“依靠教书谋生”为“舌耕”,也就是说教师是利用舌头说话进行劳动的,语言是教师劳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基本功,讲究语言艺术,使教学语言悠扬悦耳,每一席话语都宛如一泓清灵灵的泉水汩汩注入心田,沁人肺腑,使教学达到得心应手、运筹帷幄的熟练程度。
一、备朗读、诵悦声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阅读训练,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特殊的榜样作用。教师要使范读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做到抑扬顿挫,课前就要深入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基本内容,从而产生真情实感;还要反复放声朗读,细细体味,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停顿、重音、节奏、高低快慢等,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表义的活动,它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语言,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的理解。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语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课文的用词准确、造句生动、布局巧妙、情境感人。同时还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真情实感。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得法、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对这篇课文的朗读做了轻重缓急、高昂婉转、抑扬顿挫的技术处理,让学生边看彩图,边听我范读课文,使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其中对于重点段描写优美的句子,我是这样读的: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轻读“真静啊”,给人以静的感觉;用稍高而轻的声音读“真清啊”,给人略带惊奇的感觉;用洪亮饱满的声音读“真绿啊”,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如此读出几个“真”字,读好几个“啊”字,使学生走进优美的画卷之中,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悟“甲天下”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这种声情并茂的范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深切地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巧启迪、吐妙语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和臣的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果教师的话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识于生动的语言中,那么学生必定会热情高涨。因此,我也很注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时刻注意怎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之中。当学生由于学生紧张而思维压抑时,教师一席生动的讲解无疑像一剂空气清新剂,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准备继续教“低头思故乡”时,我发现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紧张,于是说道:“小朋友,过节可有意思了。还记得八月十五中秋节吗?那天夜晚,小朋友全家都团聚在一起过上了欢乐的团圆节,吃上了丰盛的团圆饭,一边欣赏优美的月景,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甜津津的月饼,心里甜蜜密的,真是又快乐又幸福啊!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位远居他乡的诗人,孤孤单单地站在凄清的月光下,没有一个人关心、陪伴他,他心情怎么样呢?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听了,兴趣盎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跃跃欲试、争先发言,深切理解诗人思故乡的原因,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学语言还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而要声情并茂,速度适中,做到抑扬顿挫,适当使用态势语言,保持学生情绪的稳定,充分利用语调的变化,把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牢牢吸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再创造,赋生命
知识是固定的,有些还是抽象的。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记忆与学习起来要相对困难些、费时些。为了使学生较快地学习知识,我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给所教的知识赋于生命。
识字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抽象,因为汉字的数量多,需要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能单独表达情节、意境,显得格外枯燥,这就给识字增加了不少困难,而识字又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识字。我对那些易错的字,以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课时,“祝福”一词的“礻”字旁,学生极易跟原来学的“袖、衫”的“衤”字旁混淆,于是我说:“祝福”都是“礻”字旁,是周总理祝傣族人民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跟衣服可没关系,万一小朋友不小心多加了一点,看来周总理只是在虚情假意祝傣族人们的衣服快快变大了。这样学生每写到这两个字时就会想起我说的话。又如“眼”字学生极易少掉一横,我特意将偏旁“目”写成“日”,马上有学生说少了一横,我故做惊讶之态说:“不得了,有人变成独眼龙了,谁来治一治?”这样不仅学生乐于学习,而且使知识形象生动。
教师优美的语言,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除了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语调亲切充满激情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拥有广阔、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备朗读、诵悦声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阅读训练,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特殊的榜样作用。教师要使范读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做到抑扬顿挫,课前就要深入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基本内容,从而产生真情实感;还要反复放声朗读,细细体味,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停顿、重音、节奏、高低快慢等,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表义的活动,它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语言,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的理解。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语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课文的用词准确、造句生动、布局巧妙、情境感人。同时还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真情实感。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得法、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对这篇课文的朗读做了轻重缓急、高昂婉转、抑扬顿挫的技术处理,让学生边看彩图,边听我范读课文,使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其中对于重点段描写优美的句子,我是这样读的: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轻读“真静啊”,给人以静的感觉;用稍高而轻的声音读“真清啊”,给人略带惊奇的感觉;用洪亮饱满的声音读“真绿啊”,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如此读出几个“真”字,读好几个“啊”字,使学生走进优美的画卷之中,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悟“甲天下”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这种声情并茂的范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深切地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巧启迪、吐妙语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和臣的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果教师的话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识于生动的语言中,那么学生必定会热情高涨。因此,我也很注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时刻注意怎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之中。当学生由于学生紧张而思维压抑时,教师一席生动的讲解无疑像一剂空气清新剂,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准备继续教“低头思故乡”时,我发现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紧张,于是说道:“小朋友,过节可有意思了。还记得八月十五中秋节吗?那天夜晚,小朋友全家都团聚在一起过上了欢乐的团圆节,吃上了丰盛的团圆饭,一边欣赏优美的月景,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甜津津的月饼,心里甜蜜密的,真是又快乐又幸福啊!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位远居他乡的诗人,孤孤单单地站在凄清的月光下,没有一个人关心、陪伴他,他心情怎么样呢?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听了,兴趣盎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跃跃欲试、争先发言,深切理解诗人思故乡的原因,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学语言还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而要声情并茂,速度适中,做到抑扬顿挫,适当使用态势语言,保持学生情绪的稳定,充分利用语调的变化,把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牢牢吸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再创造,赋生命
知识是固定的,有些还是抽象的。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记忆与学习起来要相对困难些、费时些。为了使学生较快地学习知识,我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给所教的知识赋于生命。
识字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抽象,因为汉字的数量多,需要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的汉字不能单独表达情节、意境,显得格外枯燥,这就给识字增加了不少困难,而识字又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识字。我对那些易错的字,以风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课时,“祝福”一词的“礻”字旁,学生极易跟原来学的“袖、衫”的“衤”字旁混淆,于是我说:“祝福”都是“礻”字旁,是周总理祝傣族人民生活幸福、身体健康,跟衣服可没关系,万一小朋友不小心多加了一点,看来周总理只是在虚情假意祝傣族人们的衣服快快变大了。这样学生每写到这两个字时就会想起我说的话。又如“眼”字学生极易少掉一横,我特意将偏旁“目”写成“日”,马上有学生说少了一横,我故做惊讶之态说:“不得了,有人变成独眼龙了,谁来治一治?”这样不仅学生乐于学习,而且使知识形象生动。
教师优美的语言,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除了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语调亲切充满激情外,还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拥有广阔、渊博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并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