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0周不需要机械通气的RDS高危早产儿48例。根据INSURE技术使用的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24例)和补救性应用组(24例)。早期应用组患儿出生立即予气管插管,PS应用,拔管后继续予nCPAP呼吸支持。补救性应用组患儿出生予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如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或/和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才予气管插管,补救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拔管后继予nCPAP。比较2组患儿出生5 d内机械通气的比例、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气胸、肺炎、视网膜病变(ROP)、36周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的发生率。
结果2组患儿在机械通气需求、住院时间、病死率和气胸、BPD、ROP以及ICH发生率等并发症方面比较,补救性应用组[16.7%(4/24例)、(62.6±14.6) d、4.2%(1/24例)、4.2%(1/24例)、8.3%(2/24例)、12.5%(3/24例)、20.8%(5/24例)]和早期应用组[20.8%(5/24例)、(64.4±15.4) d、0(0例)、8.3%(2/24例)、50.0%(12/24例)、12.5%(3/24例)、8.3%(2/24例)、16.7%(4/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χ2=0.137、0.416、1.021、0.356、0.333、0.223、0.137,P均>0.05)。在出生罹患肺炎和住院费用方面,补救性应用组[20.8%(5/24例)、(5.1±0.8)万元]低于早期应用组[50.0%(12/24例)、(6.9±1.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t=2.641,P均<0.05)。
结论对于RDS高危早产儿,补救性应用INSURE技术,可适当降低医疗成本,减少罹患肺炎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