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心肌淀粉样变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经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心肌淀粉样变的3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的特点。

结果

心肌淀粉样变患者发病年龄较晚,平均(54±11)岁,且多见于男性(20例,64.5%),血压基本正常。患者入院症状各异,以下肢水肿(13例,41.9%)、胸闷憋气(12例,38.7%)、腹痛腹泻(9例,29.0%)等表现多见。患者心电图以肢体导联低电压(20例,64.5%)、胸导R波递增不良(20例,64.5%)、假性病理性Q波(17例,54.8%)、ST–T改变(27例,87.1%)为主要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示31例患者左心房增大25例(80.6%),室间隔增厚22例(71%),心内膜下出现毛玻璃样改变12例(38.7%),心室限制性舒张功能减低24例(77.4%),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14例(45.2%),左心室射血分数<50% 10例(32.3%)。31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MRI心脏扫描和延迟增强扫描,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室壁和(或)室间隔增厚,3例出现房间隔增厚,4例伴有左心房增大,3例伴有右心房增大,MRI延迟强化示3例患者均出现心内膜弥漫性延迟强化和室间隔肥厚并延迟强化,其中1例伴房间隔延迟强化,2例出现心内膜下延迟强化,2例表现为室间隔和游离壁强化。

结论

临床上心肌淀粉样变患者主要以胸闷气促、下肢水肿等为临床表现,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导R波递增不良和假性病理性Q波,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壁增厚伴毛玻璃改变,心脏MRI提示延迟强化。在未进行病理活检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具有上述特征可高度怀疑心肌淀粉样变。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新发心房颤动犬模型,并探讨新发心房颤动与交感神经重构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比格犬分为4组,A组结扎左回旋支(n=6),B组结扎左回旋支、右房前支和右房中间支(n=6),C组结扎前室间支(n=6),D组为假手术组(n=6)。测定心肌梗死前、梗死后30 min、2 h和4 h的心房颤动诱发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有效不应期(ERP)、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