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日月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I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要去哪里?我带你,做你的眼睛。”
  小乌咬着我的裙摆,轻轻地拽。
  熟悉的安全感,像被太阳晒过的棉被,散发出好闻的味道。
  我踢了踢小烏。小乌辨识出了我的娇嗔,依旧固执地想为我引路。我能感觉到它的气味。我不明白,此时它不是该熟睡吗?
  我停下,小乌仿佛消失了,我也仿佛消失了。
  “该如何赶走小乌呢?”
  这真是棘手。
  刚学加法时,我总掰手指头,爸爸狠狠地打了我几个巴掌,也没赶走我。我变得更听话了。小乌也会这样吧?
  我一边苦苦思索,一边睁大看不见的双眼。
  “砰!”刚听到一声巨响,我就轻飘飘地飞了出去。小乌在我身边呜咽。
  在此之前,小乌不是只会汪汪叫吗?现在我分明听到小乌在低语,那句“我带你,做你的眼睛”在我耳边萦绕。不安与惶然,让我头痛欲裂。“这是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儿?爸妈呢?刚刚不是还扭成一团吗?”
  没有回答。记忆如迷雾扩散开来。
  苦夏漫长。她默默地侧身,打开古筝上的调音区,专注地转动弦钉。之后,她嫣然一笑:“七语,好了。”我回报她七月阳光的灿烂。她,亦师,亦友,我们以为今后都好了。我的义甲弹拨出了轻盈的叮咚。
  她说,古筝里不仅有柔,更有激昂之音,当你用心去弹,周围环绕金戈铁马。
  我出生的那天,院子里的桂花,第一次开放了。也是那天,爸爸看妈妈的眼神,格外温柔。
  再后来,小乌来了。
  它总是独自呆在角落里,落寞的样子。爸妈说它的品种,可以当导盲犬。它是流浪狗,呆在我家不走,爸妈说,这是跟咱家有缘。
  还能想起那时候的自己吗?是弹琴的时候,手指迅捷灵活?还是奔跑的时候,像一只鹿?现在,我茫然地摸索琴弦,笨拙地磕碰,愚蠢地跌倒。
  “七语,大人的事,你不懂。但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哦!”妈妈蹙起细细的眉毛。妈妈说的话,总是正确的,可这句话却错了。爸爸像换了一个人,他常常神思恍惚,又常常暴怒。爸爸在家,我蹑手蹑脚,但我的手指,老想去碰琴弦。“弹!弹!不弹,你过不得啊?”他抓住琴,使劲一扔,世界安静了。就如过后的某天,他把我扔进了黑暗。
  “七语,今晚上吃啥呢?吃你爸喜欢吃的水煮鱼,好不好?”“不嘛!我要吃不辣的,番茄烧牛肉!”“乖,七语,爸爸工作忙,难得在家好好吃顿饭,就依爸爸的口味哈!”“好嘛!”我牵着妈妈的手,撒着娇。
  是妈妈?是回忆里的妈妈。我伸出手,身边什么也没有。
  小乌低低嘶吼,似乎十分委屈。
  谁在逗小乌?“小妹妹,你的眼睛看不见吗?”有人在问我。
  清晨的公园,一对父女在散步。“爸爸,我想坐船。”“好啊,爸爸划船,你给我加油,好吗?”顺着声音的牵引,我眼前出现了曾经温柔的父亲。
  如今我置身闹市,有小乌,有众人,但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
  “呼哧呼哧……”小乌还跟着我。
  银瓶乍破水浆迸,远处传来跌宕起伏的《林冲奔夜》。哦!十级的考曲。日月浮现,天地默然,我沐浴在光辉里,独自欢喜。
其他文献
月色近乎苍白。铁轨上发出了刺耳的响声,远方有一道亮光逐渐逼来,越来越近。车厢里,他们面对面坐着,她看着他,而他看着窗外。她在寻找一个时机,一个可以说话的时机。他的眼睛似乎和夜色融为了一体,黑得深不见底。他把眼神收了回来,看着对面似乎在张望着什么的她。  她怯怯地问:“先生,我们要去哪里?”  “城里。”他回答道。  车厢里的灯光一闪一闪的,车在摇晃,灯也在摇晃。无尽的沉默,只剩火车“咔嚓咔嚓”的声
期刊
临江阁是长平古镇里最老古的戏台,前有广场后有河,是长平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街上数千盏红灯笼点亮夜色,为古镇平添几分楚楚之姿。她拢了拢身上的披肩,倚在二楼的窗口,看着楼下的熙熙攘攘。广场上卖糖画的,捏面人的,面前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小孩儿;还有卖酒糟丸子的,几张小桌子上都坐满了人,划着拳,和着歌,热热闹闹。  年逾半百,她又回到了这里。古镇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仿佛逝去的只是流水,
期刊
老邹年龄不算大,六十出头,身体没毛病,他竟然在“满忆乐园”办妥了手续,准备择日搬过去。“满忆乐园”是半公半私的养老院,县城第一家。院长说,“满忆乐园”服务包你满意,伴你快乐地回忆人生。  扯淡!老邹心里暗骂。  对于逝去的大半生,老邹不堪回首,出生于自然灾害年代,成长于动乱时期,高中毕业上山下乡,返城工作低收入,恋爱提倡晚婚,结婚计划生育,育儿高消费,临退休下岗再就业。  老邹“再就业”是带孙子。
期刊
护士把第三张催费单放在床头柜上:“12床,你男人怎么还没来?”她伸出手,想看看那张单子,但马上又把手缩了回来,声音低得只有她自己才能听清:“他今天一定会来的。”  第四天了,她那黑瘦的男人仍不见踪影。过道里,又有几个人朝着她的方向指指点点。她的头垂得更低了。护士朝她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轻轻带上门。  那天,二姨在手术室门口大喊大叫:“切掉子宫就成了废人,还怎么生娃?”  “生娃?医生说她的命都不知
期刊
柳楚白是拄着一根长竹竿出门的。  那根长竹竿,原是柳楚白家里的晾衣竿,有两米多长,竖起来,竿头都快顶到了天花板上。  柳楚白看着那根竿头开裂的长竹竿,咧着嘴笑了笑。  柳楚白生病快两个月没出门了。有人说他是怄病的,也有人说他是装病。不管怎么说,一个快两个月没出门的人,总得有点不一样吧。  柳楚白住在文化馆的院子里,一出院门,就是新华正街。新华正街是一条商业街,人来车往,很是热闹。按照柳楚白的预想,
期刊
小柱子失踪了。  流言四起,各种揣测,纷纷扰扰。  若无冷眼一瞥,都瞎琢磨什么,赶紧报案,让警察来查案抓人。但,无论他说什么,没人听。  其实,小柱子不小,已经五十开外了。他是热河避暑山庄里的公公。清王朝的统治被辛亥革命的枪炮声震垮了,小柱子很迷茫,昨天还在奉旨为隆裕太后征集热河特产,怎么今天说散就散得人去楼空了呢?  小柱子站在慌张张、乱纷纷的山庄里发呆。在宫里,他的职务并不高,但位置却很重要—
期刊
周村姑妈和安桥姑妈是我父亲的两个姐姐。  姐妹俩一个嫁去了周村,一个嫁去了安桥。  我们就按照地名叫周村姑妈和安桥姑妈。  我奶奶在我父亲5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候,周村姑媽14岁。  周村姑妈从小就能干,也许是过早承担了家庭的重负,很少看见她脸上有笑意,村人暗中叫她冰美人。我周村姑妈是全村最美的姑娘,皮肤雪白,头发乌黑,樱桃小嘴,杏仁大眼,身材窈窕,性格里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拗劲。  做媒的踏破
期刊
曾经,南门口十字街,是庸城的主街,现在也是。那时的人,进了庸城,到过十字街,走过南门口,站到河边看了渡船,便算是真正上过街了。打渔鼓筒的老人,便在南门口和十字街交接口的拐弯处。  庸城的夏夜,蚊子总是很多,而南门口的人是不怕蚊子的,大人小孩都一样。  老人是晚上八点准时去打渔鼓筒的。老人个子不高,精瘦,穿着朴素,一双褪色的解放球鞋,两只裤脚经常一只高一只低地卷着,一只脚微踮,肚子往前挺起,脖子上挂
期刊
月光已经变淡了,这是早春的后半夜。  抛锚的车子一动不动地趴在沙石路上,像条慵懒的蛇。我甩了甩已经发麻的胳膊,把车子的引擎盖用力地往下砸,希望能砸出一条通天大道来。在车子里对付一宿勉强可行,但是我已经一整天没有吃过东西了,胃被酸水空磨的感觉不好受。  没办法,只好往前走走。把提醒避让的红色警示标识摆放好,我拖着困倦的步子,踩着凹凸不平的地面,往一百米之外的半山腰人家走去。  灯还亮着,大门紧闭。看
期刊
我是在离家二十几公里的镇中学上的初中,寄宿,每周回家一次。  每次返校,我必须带足在校要吃的咸菜,否则还不到周六,自带的咸菜就可能吃完,这时我只能去蹭同学的菜,如果同学的也不够,我多半就要吃白米饭了。  除了每周必带一两罐咸菜,我还时常要挑上几十斤大米去学校,换成面额三两或三斤的饭票,用于日常就餐。每次返校,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负重的长途跋涉。  从我家到学校,山路崎岖,途中穿过几处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