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cpi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江阁是长平古镇里最老古的戏台,前有广场后有河,是长平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街上数千盏红灯笼点亮夜色,为古镇平添几分楚楚之姿。她拢了拢身上的披肩,倚在二楼的窗口,看着楼下的熙熙攘攘。广场上卖糖画的,捏面人的,面前围了一圈又一圈的小孩儿;还有卖酒糟丸子的,几张小桌子上都坐满了人,划着拳,和着歌,热热闹闹。
  年逾半百,她又回到了这里。古镇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仿佛逝去的只是流水,并不是时光。人群中,她好像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小女孩,端坐在戏台前面,因为一曲《花灯案》结缘汉剧,然后嚷着要跟着师傅学唱戏,追着剧团在长平街上跑了很久。一阵晚风吹过,挂在窗边的那个红灯笼忽地断了电,“啪”的一声把她的思绪拉回。
  夜太凉了。“红姑,梨落还是没有找到。”跟梨落住一个屋子的银杏忐忑地走进来,“我们把整个古镇都找遍了。约摸着,她是躲着我们呢。”
  “嗯。”她转了个身,看着眼前的银杏。银杏跟梨落都是一个时期进来的,从小就是眉眼分明的美人儿。如今,宽松的戏服也遮不住她们散发出来的光彩,哪怕不化妆,她们脸上也泛着微光,嫩得像水蜜桃。她微微地摇摇头,“你们先收拾好,按计划,明天演出结束后我们就离开。”这里,仍然不是她的终点。
  银杏有些紧张地盯着她,漂亮的小嘴动了动,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好。”
  “那明天……”
  “那明天的戏……”
  银杏已转身,却又还是回过头来,两人一同说出口。
  “嗯,明天的舞台就交给你了。”她郑重地交代着银杏。这个小姑娘越来越漂亮了,漂亮到甚至有点不认识她了。
  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她的眼里看到的更多是梨落。梨落本身嗓子好,嗓音清婉,表演声情并茂,韵味独特。小小年纪登台,就已经得到了太多的掌声。如果说梨落靠的是天赋吃这一行的饭,那么,银杏靠的就是勤勉。从唱腔到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银杏总是要比梨落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每一次演出,梨落依然是台柱子,而银杏,只能是她的替角。
  夜色越来越深,楼下渐渐安静下来,她却仍然没有睡意。于是,她认真地给自己化了一個妆,然后慢慢地把自己的戏服穿上去。从十来岁步入梨园开始,只要晚上睡不着,她就会一个人去舞台上唱一出戏。
  其实,昨晚梨落来找过她的,她想留住这个得意弟子。
  “红姑,我喜欢他。他说会一辈子对我好。”
  “红缨,我喜欢你。我会一辈子对你好的。”
  “红姑,你不能因为你没有结婚就不让我们结婚吧。”
  “红缨,你别走,你留下来,我们结婚。”
  “红姑,我不想当你的弟子了。我都唱了15年了,我不想唱下去了。”
  “红缨,在你心里,是我重要还是你的戏重要?”
  “哐当!吱——”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在唱戏的时候走神,还撞倒了旁边的架子。架子上表演的家当全部砸落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声音。她一个恍惚,晕倒在地板上。
  当她醒过来的时候,是银杏守护在她的床前。很快,一群医生护士围了过来,帮她进行各种检查。病床对面的电视上,正在重播前几年“牡丹杯”优秀文艺人才表彰大会。她眯着眼睛,好一会儿才看清,那个领奖的人是她啊。她还记得,当时主持人向观众介绍她:为艺术而生,把自己的一生许给了汉剧!
  其实,她想了那么多年,到底是他重要还是戏重要,她还是没有想明白。
  而梨落干脆利落的样子,让她突然松了一口气,但愿她是真的想明白了。
其他文献
“喂,你怎么在树上?”一个说。  “干吗说我?你不也在树上嘛。”另一个说。  两个人彼此看了看,“是啊,我俩怎么跑到树上来了?”  “不可能是爬上来的。”一个指着另一个怯怯地说,“看,你只剩一条腿了。”  另一个惊奇地看着自己的腿,“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啊。”  “我也是。”  “呀,才发现,你缺了一只胳膊。”  两个人摸了摸脑袋,“还好,脑袋还在。”  然后是沉默,如同敌人每次进攻前片刻的沉默
期刊
老板还是同意了张大力换灯泡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电工爬上工棚旁边的电杆把碘钨灯卸下来换成了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的节能灯。  到了晚上,灯亮了,白花花的光照着工棚的蓝色彩钢瓦,其余的光泼在工地上。张大力住在工棚里,工棚建在场地中央,工棚四周没有墙,就是四根柱子撑起一个屋顶。工棚里摆了一张床,张大力向右侧身躺在床上,他枕着胳膊看着工棚外面停放的道路施工车辆。  空气中弥漫着施工机械散发出来的柴油和机油的
期刊
仲春的阳光洒在李老太的腿上、脸上、头发上,也洒在了李老太身边的凌霄花藤上,李老太的胸前留下模模糊糊的花藤影子。  李老太微眯着眼睛,看到远处晃晃悠悠地飘过来一个人。李老太觉得是她的四儿子来看她了,她想站起来,腿却像是被凌霄藤缠住了一般,动不了劲儿。等她终于站起来想看清楚来人的时候,那人已经没有了踪影。李老太鼓荡起来的心情立马打了蔫。  李老太的大儿子生病去世了,二儿子三儿子轮流照顾,两个女儿每个星
期刊
表哥迎娶豆荚,是在腊月里。  那时表哥已经三十岁,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本来论条件,姑妈是看不上豆荚的。豆荚是乡村赤脚医生,既没编制,又没城市户口,说到底,就是个农民。及至见到豆荚,姑妈觉得她真是人如其名。豆荚小小的个子,紧致饱满,套上绿毛衣,就是一枚鼓棱棱的豆荚。豆荚红红的圆脸就像小太阳,一进门,姑妈孤儿寡母的家,温度都升高了好几度。  不过我知道,豆荚肯定不符合表哥的审美。  表哥是小学语
期刊
大嵩卫城出了南城门,就是海。海里很丰富,清早起来去海边稍一转悠,就会捡到潮上岸来的鱼鳖虾蟹之类,人们就会叹息说:这是犯了错,让龙王爷给赶出来了。  柳如意从衙门里出来后,就很不开心,呆在家里生闷气。老婆看着心烦,说:你去钓鱼吧,钓钓鱼,心里就不烦了!  柳如意一想,也好。  坐在礁石上,甩竿、收竿,别人能钓上鱼来,柳如意却偏偏钓不着,愈发气闷,心想:老子钓最后一竿,再钓不着鱼,老子就跳海,死了算了
期刊
闹市一角,有一卖日杂的店铺,外号瞎话铺。瞎话即谎话。石头老实巴交,嘴笨舌拙,半天说一句话,却是石头砸石头,实(石)打实(石)。叫他说半句瞎话,打死也不会。他跟瞎话铺搁邻,隔三岔五走进瞎话铺,买些日杂用品。  一日,石头走进瞎话铺,要买一盒洋火点火做饭。伙计从货架上取出一盒递给他,说:“这洋火,刚从海外进口过来,一擦就着,好用得很,你真是幸运。”这正合石头心意,买洋火的钱,本来没有,恰好大舅来了,从
期刊
离地头还有七八步的时候,他感觉锄头被硌了一下。他倒提锄头,直起腰,发现刃上硌了一个豁口。  这冀野河内之地,砂石倒不少,可今天的豁口不像砂石硌的。他俯下身子,用手扒了扒,发现半截锈迹斑斑的青铜戈。沉甸甸的青铜戈掂在手上,他浑身一阵颤抖,耳中响起兵器叮叮当当的碰撞声,勇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  时候已是正午。他知道,妻子正在来地头大槐树下给他送午饭的路上。同时飘进眼中的,是一辆驿车出现在通往晋国国都的
期刊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二十四节气歌,立春只会这几句,往下的总也记不住,索性便不记了,只把这几句记得滚瓜烂熟。  立春是立春那天生的,所以父亲给她起名立春,说是贱名好养活。家乡人把立春称作打春。  父亲很爱立春,整天把她扛在肩头,他管那叫骑梗梗。后来,立春才知道那应该叫举高高。  大一点的立春成了父亲的跟班,她整天跟在父亲身后要这要那。她说:“天上的月亮好圆啊,你可不可
期刊
他发微信给她说,到楼下了。  此时,她刚刚把床上的人照顾好,定定地看了他一眼。五年了,当初英俊洒脱的他,正无奈地躺在床上,身体胖得像个气球,除了简单的几句模糊不清的话语,精彩的过往已经慢慢地消失在记忆里。  她推开六楼阳台的玻璃窗,欠出了半个身子。楼下那辆黑色的轿车,正安静地停在不远处的小街等着她。夜如海,灯如幻,映在车顶,也荡在她心上。  你等一下。她回复说。  她开始细细打扮起来。镜中的自己,
期刊
月色近乎苍白。铁轨上发出了刺耳的响声,远方有一道亮光逐渐逼来,越来越近。车厢里,他们面对面坐着,她看着他,而他看着窗外。她在寻找一个时机,一个可以说话的时机。他的眼睛似乎和夜色融为了一体,黑得深不见底。他把眼神收了回来,看着对面似乎在张望着什么的她。  她怯怯地问:“先生,我们要去哪里?”  “城里。”他回答道。  车厢里的灯光一闪一闪的,车在摇晃,灯也在摇晃。无尽的沉默,只剩火车“咔嚓咔嚓”的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