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贵天然 艺重自然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于根雕创作数十年,努力从自然风物的形态来感悟天然之美,借助植物的根部形态传递我的审美意识,通过根雕创作,达到物我同化以及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在一斧一凿的雕琢中,一直注重于利用天然根材的特殊性,力求因材施艺、妙手天成,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根雕艺术创作与审美观。以下就此谈谈自己的根雕创作上的认识,以求业界同仁指正、交流。
  一、“根”与“雕”的辨析
  根雕二字,首重前者,以“根”为本,因为根是客观存在的实物,是艺术创作的对象;“雕”是人工处理,代表着材质减少、内容丰富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根雕艺术创作就是根据天然材料、发现天然之美并倾注人文之美的实施过程。
  根雕创作实质上是为木材重新注入新生命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创作都能为木材塑造出新的生命,也不是仅把作品做得形象逼真就可以让木头“活”过来,只有保留了原木的天然形态,将自己的独特思想与艺术情感注入木头本身,让人工智力与天然材质达到浑然天成之境,这样的作品才属于真正的根雕艺术范畴。
  二、“识”的重要性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作为根雕创作者,首先’瞳得巧借天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材料。
  一般艺术家进行根雕创作,多是在用材上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优质树根,但有时候一些“异材”却不容易发现,但能出现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树瘤、根瘤是树木病态的组织,经过常年累月慢慢成长的,看起来扭扭曲曲、坑坑凹凹、结结疤疤,这是很丑的。一般说来,在桦木、枫木、橡木、松木、胡桃木等树干上,容易出现增长增粗结节,发生在这样的地方的木结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树瘤。很多时候,它们被人们熟视无睹,被当作“废物”所扔弃在路边、田舍,甚至被劈作木柴,但艺术家总能唤醒它们的“生命”。经过艺术家的相木、构思、倾注情感及价值观后,树木会变废为宝,成为极美的作品。因此可以说,这些千奇百怪的树木,是大自然在时间的雕琢里,谱写出的美丽的生命。
  三、“借”的必要性
  天然根雕材质,形体紛繁,要赋予这些大小形态不一的枯木残根以生命,关键是如何处理。至于是因材施艺、点石成金,还是因艺选材、巧夺天工,关键是取决于根据不同的对象与不同的需要,这决定了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会影响到技艺的传承发展方向。
  个人觉得,在根雕创作上,巧借天工,取大自然之美,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这是因为根艺的美,很大部分包含了大自然的美,根雕不能一味地完全改变根的形态,而要顺应自然之道,因势造形,因色取巧。将自然美与人工创造美完美结合起来,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人工雕刻的成分要把握好,雕刻太多会破坏自然之韵,雕刻太少,则缺少人情感的温度。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根的自然、质朴是具有独特性的,是不可复制的自然美。所以在借用根材的自然形态下,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更能体现根材的古朴与天然美。
  作为木雕创作者,我沉醉于木(根)雕那沧桑神奇的疙瘩,深邃的坑洞和绵延不绝的纹路肌理,糅合天然的“缺陷美”,那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自然留下无以伦比的美,作为雕刻者只要经过稍稍加工,便可突出其形态特点,提炼出其神韵。
  四、“惜”的必要性
  明代陶宗仪曾在《辍耕录》里,点评唐代画家李成时说道:“李成惜墨如金。”这源于李成画中用墨不重,往往是用轻淡的墨色显得如在烟雾中飘渺幽清。李成所画寒林,以渴笔画枯枝,树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画面上,仍然获得“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后来,惜墨如金的说法也被根雕艺术所沿用,成为一种美学标准之一,要求尽量减少对材质的损耗,在雕琢处理上下功夫。
  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意思是“少即是多”。这是一种建筑设计手法,要求作品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突出高贵、雅致的特质。从某种程度上,根雕作品创作也可以参照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不是越繁复越好,少就是多,少动刻刀,很多时候反而能出好的效果。因为笔者深知自然之美,在创作过程中也努力珍惜才智,不留遗憾。比如,我在雕刻《老子》之时,老子的衣袍是天然的木头褶皱纹路顺势而下,我只是稍稍动几刀,反而有种自然之美。我曾见过不少辜负自然之美的人,他们经常大刀阔斧地去除了天然树瘤、树皮,然而又没能创作出更好的效果,简直是暴殄天物,浪费资源。作为一个创作者,得学会尊重“自然”,凸显自然本身的特色。只有真诚地与自然对话,用最少的力气,呈现出最恰好的作品。
  结论
  客观世界里的自然物是极其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物所承载的自然美的赏读以及由此过程中所获得的启示,也是深邃而无限的。源于自然的树根之美愉悦了艺术家的身心,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灵感。艺术家在触摸根材之时寻找寄托灵魂的所在,探求生命价值的意义与绚丽多彩的特质。材贵天然,艺重自然。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尊重自然,巧借天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创意所长,以灵感雕琢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才是不浪费资源,尊重生命,尊重作品的表现。
其他文献
新一代的中國年轻艺术家折射了中国的艺术现状,并在当代艺术世界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吕绍藩是其中的代表。  其大型公共雕塑近作《盛世之光》,是21世纪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典范。该作不仅反映了当代艺术,而且还表征了一座予人以光明的灯塔。它俨然是一个纪念碑式的象征性地标,其中蕴含着今日社交媒介与技术世界的文化背景。  这让我想起了意大利艺术家翁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156—01    电视作为当代受众面最广的大众传媒,以其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所独有的优势一直雄踞众媒体之首,吸引着受众的眼球。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的产品。电视节目怎样达到品位高、传播快、影响大,融理趣、情趣、奇趣于一体,关键之一是人,是采编、摄制等主创人员的综合素质。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奥运”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符号。“奥运”从一个体育活动的代名词,演变为展示国家实力。融合各族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国际平台。因此。今天的奥运会更象一场持续近两个月的PR(公共关系)show。而如今树立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森林公园,场馆及北京各城市节点的百件奥运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无疑已成为08中国奥运体系中表现自身形象,表达文化态度的重要砝码。  借助2008年奥运会的广泛影响,中国
山西是我国历代雕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现存最早的道教雕塑是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双座像(详见笔者前文),由发愿文得知像主是大阳县令焦采造,大阳县即令山西省平陆县,位于山西南端,邻近陕西和河南,这也是目前所知像主出自陕西境外的最早的道教造像。而现存于山西的最早道教造像是西魏蔡氏老君碑以及一些出自北朝后期的道教造像碑(详见笔者前文),也是出自芮城等晋南一代,显示出受影响于关中长安北
不久前,英国的工程师已经成功发明出了用空气储存能源的技术,只不过,他们为什么要发明出这样一种技术?   用来储存可再生能源   如今,人类所消耗的能源当中,至少已经有2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这一比例还将不斷扩大。另外,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也日趋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储存问题。   工程师可以随意地操控由煤炭和石油所产生的能源。当人们对电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意识与素养对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需的,并以金属焊接雕塑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现代金属雕塑的背景、历史、技法等方面讨论了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等问题。  关键词:现代;金属焊接雕塑;教学    在全球化日益成为主流的语境之下,文化的时代性已经让位于文化地域性,全球化的浪潮已经使以往历史的单一发展转为多元的共生发展,用当代性去代替现代性的理论思考与艺术实践已然成为显学,仍
2016年4月30日15:00,“诗性·介域——2016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藝术展研讨会”在北京二十二院街艺术区召开。在朱尚熹、宋伟光两位嘉宾主持下,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的数十位教师、职业艺术家参加了本次座谈,大家纷纷围绕“抽象雕塑”的相关议题,如抽象雕塑的艺术教学与个人创作、当代状况与未来发展等,做了学理上的梳理与探索。大家的精彩发言与热烈辩论,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将部分发言内容简要整理并刊发如下
内容摘要:河北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建构和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在未来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将使河北省的城市特征和文化特色更为明显和突出。河北省的城市雕塑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自身的城市区域性功能和性质定位,区域性文化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分析和确定雕塑的题材和主题,体现和反映总体的历史文化内涵、现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丰富多层的审美文化需要。  关键词:燕赵风骨:历史人文;雕
手机扫描的烦恼  你想喝咖啡,咖啡店的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正等着扫描支付码付款,或者你的智能手表总是试图连接邻居家而非你自己家的门锁,这些情况足够让人烦恼半天。  为了解决问题,Wi-Fi、蓝牙、Lora以及NFC等无线连接技术在持续改进。考虑到它们都是基于电磁波的数据传输方式,如今,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另辟蹊径,转向一个更加简单的解决方案——声音数据传输。这其中既有特玛捷娱乐、谷歌、暴雪等世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