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课堂上抓住教学契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设计导入语和主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突破重点和难点,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备课时要做的准备。换而言之,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也就是非预设性问题常常会不期而遇。
   碰到这种意外,我们老师们应该正视它,通过引导、解决问题,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让学生们感到有趣、新鲜、生动,从而更加乐于学习。
   令人难堪的是,由于教师的时常“越位”,在课堂中往往无法保证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样的课看似给予了学生发言与选择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是假民主、假自由,这样的课也就只是“假主体性课堂”。
   就从一则案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位老师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出现了这样的意外。老师要求同学们自由朗读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这一段文字,并且问道:“哪位同学来说说最打动你的字、词、句在哪,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跟大家一起分享。”结果课堂出人意料的沉寂,没有人举手。本来流畅的课堂好像突然遭遇了一块礁石,在这里阻塞了。这时老师就点名起来回答。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位学生说: “老师,我还没想好。”第二位学生干脆说:“老师,这段文字中好像没有打动我的字词。”这个“反调”一唱,原本沉寂的课堂更加沉闷了。老师继续引导:“哦,是吗?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结果第三位学生站起来后依然答道:“没什么感受,觉得写的挺平常的,没那么感人。”等到第四位学生时,张口就答道:“因为是朱自清写的,当然是好的喽。”
   学生这样回答,这不是捣乱吗?牛头不对马嘴,还给老师出了个难题。怎么办?
   这位老师马上使自己冷静下来,再仔细看看这一段文字,的确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字眼,全是平实的叙述。但是透过朴实的文字去体会其中蕴涵的父子深情,正是她这堂课要达成的一个情感目标。只是没想到这样深深打动我们老师的朴实的文字因为时代的距离,阅历的局限,我们的一部分学生竟然这样难以在情感上引发共鸣。
   “平实的文字是不是就不能打动人了?”老师在头脑中快速搜寻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展示生动画面的例子,她马上想到了前一课学的《阿长与〈山海经〉》,于是提醒学生:“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的文字也很朴实,里面对长妈妈的描写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呢?”夏马上举手:“鲁迅对长妈妈睡姿的描写给我印象很深刻,伸开双脚双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因为刚学过,大部分同学不仅记得而且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下面马上有同学回应。我反问道:“这个‘大’字也很普通,也很平实啊!它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的睡姿,也写出了阿长那种率真、外向的个性”,学生答道。“这么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能够这么具体地忆起阿长的睡姿呢?”“因为他对阿长怀有深厚的情感。”最后我作总结:“是啊,鲁迅先生正是借用了‘大’这么一个普通的字眼来寄托对阿长的怀念。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字它就不再普通了。”
   片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了。于是,师生一起很自然地分析了“攀”“倾”等,最后也在和谐而热烈地气氛中结束了这难忘的一课。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师是很机智的。课堂本来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一个对话场所,需要合理的预设,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存在不同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反映有时也是多元的。因此,后半节课老师就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教学契机,把学生情感的火花点燃了,以平实的文字为载体,一次次地使他们流露了真情感受。尊重学生体验,做平等者的首席,课堂会焕发新的生机。
   在谈到走进课堂的时候,于漪老师这样形容——“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敢于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妥善的解决,以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思维为基础,以师生平等的对话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那么我想,我们这些平凡的老师也能创造出像于老师一样的课堂。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学校不断推进课堂改革,提出了“学、展、点、练”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每一周都有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探索,创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情智语文”教学,它包括四个环节,即:“诵、煮、论、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这种备课模式感受颇深。   一、“诵”,调动了语文教师的激情   “诵”就是诵文本。文本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与课本有关的拓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造成教师不重视古诗赏析、学生缺乏兴趣等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层体验。而只要能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使赏析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把握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当今,
期刊
两年来,我县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式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老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教学以其学练结合,稳重实效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使学案教学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就要做到“三级”备课。   众所周知,教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高效的前提是高效备课,这就要求教
期刊
翻阅学生平时的作文和应试作文,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形成了“模式化”文章。如要记一件好人好事,不是送盲人过马路,就是给邻居老奶奶扫院子,要么就是拾金不昧,再则就是为班级做好事……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模式化”这一问题,让学生的作文更加亮丽?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我做了如下探讨:   第一,练习多向思维   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图省事,找《作文选》,看人家写什么,然后模仿或照搬,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思维定
期刊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题材上的选取,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宗教是一种终极关切。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著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
期刊
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又像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能舞动学生的每个季节,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一份馥郁的芬芳。  ——题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所教的每届学生,除了极有天赋的以外,很少有学生对作文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大多认为写作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针对以上情况,我汲取一些前辈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自己十几年来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
期刊
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就应该让中学生写写诗歌。我们知道,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其实,不仅平时可以让中学生写诗,就是
期刊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可见题目之重要。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那么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使人赏心悦目,博得老师的好感呢?   一、利用修辞方法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如:   1.《我渴望老师的阳光》   2.《家是避风港》   3.《海棠依旧?绿肥红瘦?》
期刊
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着实熠熠生辉。他被冠以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称号,“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便是他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位跨世纪作家尽管生活于20世纪的时光十分短暂,但他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内心独白,作品中的异化及黑色幽默都与20世纪兴盛的西方现代小说惊人地相似。正如人们从但丁的《神曲》里看到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曙
期刊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等任务。研究课堂的有效教学,应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不言而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接近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实践并探索着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每一节课的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