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荧光的产麻痹性贝毒藻浓度监测研究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r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次数和面积持续增加,经济损失严重.根据赤潮的毒性特点,通常分为三类,分别为无毒赤潮、鱼毒性赤潮和有毒赤潮.其中有毒赤潮产生的毒素主要是麻痹性贝毒,其由于分布广,毒性强成为危害最大的生物毒素之一.根据麻痹性贝毒的摄入量不同,人类误食染毒的贝类后,身体各部位会出现刺痛或灼热的感觉,然后全身麻痹,严重者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近年来,多地出现人类误食染毒的贝类后死亡的事件.麻痹性贝毒的摄入量主要取决于产麻痹性贝毒藻的浓度,因此,对产麻痹性贝毒藻浓度的监测就显着尤为重要.提出了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产麻痹性贝毒藻定量分析模型.首先,利用F-4600荧光光度计采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imum)、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和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三种典型的产麻痹性贝毒藻类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获取藻类样本的三维荧光光谱等高线图,并进行图谱分析;然后,利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发射光谱数据建立产麻痹性贝毒藻三维荧光光谱的串行表示模型,提取新的特征;最后,将新的特征数据分别作为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PSO-LSS-VM)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的输入,建立产麻痹性贝毒藻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运用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的产麻痹性贝毒藻的定量分析模型普遍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当激发波长选择460和530 nm,发射波长选择650~750 nm作为PSO-LSSVM的输入数据,建立的产麻痹性贝毒藻的定量分析模型效果最好,结果显示Rc=0.9999,RMSEC=0.0171,Rp=0.9492,RMSEP=0.2910.这体现出三维荧光光谱结合PSO-LSSVM定量分析模型可有效地监测活体产麻痹性贝毒藻的浓度数值,为产麻痹性贝毒藻浓度检测提供了一种在线检测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近年来在各种领域的定性、定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元标定技术则是光谱分析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而环境条件、测量仪器或测量物质自身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多元标定模型不再适用于新样本的预测.重新标定和重新建模必然会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一种解决方案是标定迁移,将源域已有的标定模型扩展到目标域中,避免重复建模的代价.在化学计量学的相关文献中,绝大多数迁移方法都需要在两台仪器相同条件下都测量一组迁移标准样品,但在近红外光谱测量技术中,由于标准样品具有挥发等特性,使得构建仪器标定迁移方法的标准样品难
利用银川农气站2003—2020年葡萄生育期4—10月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和美域酒庄2019—2020年小气候监测站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同一区域立兰葡萄园2019年6月逐10 min叶面温度监测数据,以美域酒庄葡萄园为例,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葡萄生育期结露温度和结露日数、时长及结露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葡萄园葡萄生育期的结露温度呈“单峰型”月际分布,7月达到峰值,10月最低.近18 a来,葡萄生育期结露日数(时长)大致呈逐月递增趋势,9月最多(长),4月最少(短),且存在明显的年际
摸清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群体的遗传亲缘关系,对研究桉树杂交育种理论,开发优良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意在通过对比粗皮桉种源遗传差异与其光谱差异间的关系,探索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用于粗皮桉遗传亲缘关系分析的可行性.以粗皮桉天然种源材料为对象,每个种源采集8~12个家系叶样.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核苷酸序列差异计算种源间的遗传距离.同时,每个家系选择4~6片健康叶片烘至绝干后,将其粉碎装于透明自封口塑料袋.用手持式近红外仪Phazir Rx(1624)采集样品的NIRs
湖北江陵九店战国墓M 56出土墨为我国早期制墨原料和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出土至今一直未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关于墨类型、墨中添加剂及胶结物等信息尚未知.为此,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对江陵九店战国墨的形貌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红外光谱在1595 cm-1附近有烟炱C C骨架振动吸收峰,另有羧酸羰基C O(1716 cm-1)和醇类物质中C—O(1031和1092 cm-1)键的伸缩振动,以及
基于2002—2018年北京市采暖季天然气消耗量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社会统计年度资料,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北京地区采暖季天然气消耗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采暖季天然气消耗量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近17 a北京市采暖季天然气消耗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能够较好地分离出天然气的社会消耗量和气象消耗量,分别反映了天然气消耗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短期波动特征.(2)采暖季天然气的社会消耗量与GDP、集中供热面积和常住人
利用西安市2009年11月15日至2019年3月14日供暖期燃气负荷及气象观测逐日资料,分析西安市供暖期、节假日、双休日燃气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相关性显著的因子作为燃气负荷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供暖期日燃气负荷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近10 a西安市供暖期燃气用量逐年增加,且日燃气负荷呈单峰型波动变化,峰值出现在1月.供暖期燃气负荷具有双休日、节假日效应,其燃气负荷明显低于工作日,且节假日越长影响越明显.供暖期燃气负荷与前一日燃气负荷呈显著
聚醚醚酮(PEEK)由于其耐热、耐腐蚀、耐辐照、抗疲劳、电绝缘性等优良性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代替金属、陶瓷等传统材料而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PEEK已经成为5G热门材料.在PEEK材料实际应用中,温度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素.主要研究了PEEK太赫兹光谱以及温度对PEEK太赫兹光谱特性的影响.通过利用太赫兹透射光谱技术,同时结合控温装置,在温度从25~300℃均匀上升过程中,每间隔5℃测试得到PEEK片状样品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数据,利用光学参数提取算法可以得到PEEK的吸收系数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SORS)能够准确、快速、无损检测多层混浊介质样品深层生化构成信息.该研究通过搭建集成化逆向SORS光谱分析装置,在实现逆向SORS和背散射式拉曼光谱两种不同的光谱检测模式的基础上,检测与分析了不同空间偏移量(Δs)条件下双/三层组织模型内的深层拉曼光谱信息,并根据几何光学理论和投影测量原理,量化标定了 Δs与锥透镜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这为精确控制光谱检测条件提供了保障.为了验证该装置的检测能力,采用由羊肩胛骨/对乙酰氨基酚组成的双层模型和猪皮/硅橡胶/对乙酰氨基酚组成的三层模型,获得不
MgB2作为迄今为止超导转变温度最高的合金超导体,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相干长度长、晶界间不存在弱连接、上临界场很高、电-声散射时间短等特点,M Gb2超导薄膜在电子学领域有着广阔的的应用前景.拉曼光谱是研究电-声子相互作用和超导能带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已广泛用于分析M Gb2材料的电子、声子特征以及超导体能带结构,研究表明,样品质量、晶粒尺寸以及测试条件对M Gb2拉曼峰的峰位和峰形影响很大,其中拉曼光谱随温度的变化也是一个研究重点,但目前关于M Gb2变温拉曼光谱的研究,测试的温度范围相对较小,局限在83
基于逐小时地面常规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和日本葵花气象卫星数据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2月15—25日琼州海峡持续性海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海雾过程分为4个阶段、3种类型,即15—17日辐射雾、18—20日和24—25日平流雾、22日锋面雾.辐射雾期间,琼州海峡为均压型环流控制,夜间气温降低,水汽处于饱和状态,1000 m以下存在双层逆温结构,雾顶出现在第一逆温层底部.两次平流雾期间,琼州海峡为入海变性高压脊后部偏强的东到东南风控制,气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