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e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
  1.闲话苏州之“特”:清代159个府中的税老大;园林、苏绣、美女,天下扬名;9个园子位列世界遗产名录。
  2.亮出教学目标: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用语言将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
  3.分享阅读体验:好文章就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屏显学习方法——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
  【评析】比之只围绕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打圈圈的教学,将“说明之美”定为攻坚目标,显得境界高迥,灵气逼人,因为这不仅可涵容文本的类性特征,而且能深入揭示文本的篇性特征。
  仿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审美感悟,将好文章定性为“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眼),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引领学生细致体悟,更是匠心别具的切入,与夏丏尊先生称道的“寡兵御敌”智慧(围绕一个点,精心营构)极为神合。闲话苏州之特,是教者广博积淀的悄然绽放,看似随意,却在为唤醒学生对苏州的爱,进而迁移到对叶圣陶文字园林的爱积极蓄势。
  不过,举重若轻的背后,也暴露了内心的紧张——苏州之特的介绍皆出自教者之口,学生只是象征性地跑跑龙套;“三层学习法”也是迫不及待地亮出,而非学生体验丰满后的自然生成。
  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多悟悟呢?
  二、宏观:看整体结构
  1.点出第1自然段为课文的引子后,直接屏显第2自然段,师生齐读。提醒:读《苏州园林》,要有“散步的感觉,读慢一点会更好”;“这一段对阅读课文特别重要,因为这一段叶圣陶先生把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态度都表达出来了”。齐读。
  2.背诵屏幕中用红色标记的语句: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生背。师抽背。生齐背。)
  3.跳读,寻找关键句,思考第2自然段和全文的关系。
  4.讨论。学生发现第2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3、4、5、6自然段,全文的结构呈先总后分的特点,教者请学生说得再仔细点,学生总结如下:
  第一个“讲究”强调亭台轩榭的布局,第3自然段写的就是亭台轩榭的布局;第二个“讲究”强调假山池沼的配合,第4自然段写的就是假山池沼的配合;第三個“讲究”强调花草树木的映衬,第5自然段写的就是花草树木的映衬;第四个“讲究”强调近景远景的层次,第6自然段写的就是近景远景的层次。
  教者趁势追问:除了第3、4、5、6自然段,第7、8、9自然段为什么也要放在后面写?这三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讲究”写?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这样回答:
  因为第2自然段还写了一句“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所以作者就在第3、4、5、6自然段后用第7、8、9自然段补充了一些景物。
  教者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补充”一词,启悟第3、4、5、6自然段和第7、8、9自然段存在一个“由主到次的关系”。
  5.热情肯定学生体悟,屏显教者“宏观阅读诀窍”——2段提纲又挈领/佳句美词有担当/相呼相应分主次/清清爽爽好文章。让学生轻松、快乐地齐读。
  【评析】三次发问(第2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除了第3、4、5、6自然段,第7、8、9自然段为什么也要放在后面写呢?这三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不继续用“讲究”写呢??第7、8、9自然段与第3、4、5、6自然段在地位上呈什么关系?)紧紧盯住了文本结构上的精致呼应特点,也是“宏观把握文本结构”这一目标的具体展开。第一问“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第二问非常的细腻、漂亮——问倒了很多学生,乃至老师的感知难点、盲点;第三问借学生嘴里的“补充”,顺势启悟,一下子将整体把握推向了高潮,引而不发,颇为高妙。
  其间还含蕴了等待的智慧:等待体验的成熟、思想的升华、个性的绽放。比如,当有学生发现四个讲究分别呼应第3、4、5、6自然段时,教者并未沾沾自喜地迅速收场,而是继续启发:“你的思维真敏锐!有同学似乎还不大明白,请你说得再仔细点。”于是,学生粗线条的概括,立刻化作了具体的演绎。杜威说:“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上的东西,而是活动本身具有的东西。”王老师静听学生细说,实际上就是放手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思考的悄然生长。
  美中不足的是,这种静听花开的等待做得并不彻底:宏观阅读的诀窍依然不是学生的体验生成;第2自然段的重要性及其与全文的关系也是变相的授知,而非体知;不整体阅读,一开始就让学生直奔2自然段,更非阅读的正道。
  三、中观:探段落奥妙
  1.出示学习任务:比较第3、5自然段的写法异同,提炼方法,破解说明文段落布局之谜,并留下悬念:如果脑筋动得好,会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
  2.齐读课文——女生齐读第3自然段,男生齐读第5自然段。
  3.屏显这两段,提示学生:可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
  4.讨论交流。
  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第2句——“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第5自然段中心句是第1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两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苏州园林和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
  第5自然段是对第3自然段所写“不讲究对称”的扩写。
  教者在这里肯定:发现这两段所写内容有呼应,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提炼。提醒学生,注意红色提示。于是,学生的思维被再次激活。
  5.出示总结的“说明文段落布局歌”,生读(两遍):比较是法宝/举例添劲道/议论点睛笔/分总藏奥妙。
  6.投影5张图片,让学生找出不是苏州园林的照片。学生找出横着的两张,判断理据是:皇家园林讲究对称,而苏州园林不是。教者趁机拓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皇家园林要展示帝王的威严,往往是添天下之盛,藏古今之奇。所以,皇家园林的风格一般园林是不可以比的。你们知道和坤吧?他在北京的府邸叫恭土府。和坤权势越来越大,钱也越来越多,就觉得自家的园林也应该和皇家的园林一样。皇家园林里有一个小蓬莱岛,他就在自家的园林里一也搞了一个小蓬莱岛;皇家园林里有一个乐寿堂,他也在自家的园林里搞了一个乐寿堂。最后,这些都成了他被皇帝杀头的理由。封建时代民间的园林是不能有皇家园林那种气派的,所以皇家园林在色彩上和民间私人园林也是不一样的。   7.要求學生再观察其他三幅图:先静静观察苏州园林的色彩,然后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口头作文,必须是说色彩。学生沉默,教者再次屏显“说明文段落布局歌”,学生齐读。
  8.师生交流。
  生1: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比较平淡,比较幽静;皇家园林给人的感觉比较富贵。教者提醒学生“平淡”这个词用得不是很准确,建议换一个词,学生换成“幽深”。师:“幽深”好像也不是指颜色。建议以“平淡”这个词为基础,把“平”字去掉再加一个字试一试。学生说出“淡雅”一词,教者肯定“比平淡好得多”。
  生2: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颐和园的则显得更加张扬。教者觉得未能尽意,建议同桌帮助加一个词语,将话说完整。同桌发言:“苏州园林的墙壁是黑白相间的,皇家园林的墙壁看起来比较高贵。”教者肯定:“你很了不起,一句话就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举出墙壁是举例子,同时还用了作比较。”
  生3:苏州园林的颜色是一种活泼的淡绿色,皇家园林的颜色是一种庄重的深绿色。苏州园林的淡绿色虽然比皇家园林的深绿色浅,但有一种优雅美,虽然没有皇家园林那么庄重,但那种不规则和那种——那种——
  (此处,学生思维卡壳,教者点拨:“优雅”用在皇家园林上更合适,并启发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更像什么画,皇家园林的色彩又更像什么画?学生的思维再度活跃。)
  生4:苏州园林的色彩像花鸟画,皇家园林的色彩更像山水画。教者委婉提醒:你对山水画了解多少?课后找几幅山水画看看,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然后想想你这个打比方的说明是不是很恰当,好吗?
  生5:皇家园林像工笔画,苏州园林更像水墨画。工笔画比较庄重,水墨画比较淡雅。教者高度赞许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说将同学们刚才说的话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说不定比叶圣陶先生写得还要有意思。叶圣陶先生是怎么写的呢?
  9.生读屏显文字——
  (比较总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举例分说)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议论点睛)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0.兑现诺言,讲有趣的故事:乾隆年间,有一个诗人叫汪脘。有一次,他和一群人聚在一起各自说自己的家乡好。这群人中有广东人、湖北人、四川人,也有苏州人,汪脘就是苏州人。说自己家乡的独特时,广东人说了大象,湖北人说了木材,四川人说了猴子。汪脘一直没有说话.最后大家都问他苏州什么比较独特。同学们猜一猜,汪脘是怎么说的?他说:“我们苏州啊,专产状元。”清朝一共出过114个状元,光江苏就有49位,其中苏州好像是出了25位。苏州产状元,孩子们,这很吓人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苏州这个地方什么发达呢?
  生:教育发达。
  生:文化发达。
  生:这也是苏州有如此好的园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评析】从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结构特点等方面比较第3、5自然段的异同点,比单纯地识别说明文的类性特征,挑战更大,但也更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类性特征和篇性特征的体知,更能磨砺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从5幅图中挑出非苏州园林图片,是对理解文本内容的灵动检测,而从风格、色彩上指出皇家园林与一般园林的差别,则是醍醐灌顶般的文化点睛。让学生从色彩上比较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异同,口头作文,并最终导向对叶圣陶精彩分析的认知,将解读就是解写的理念贯彻得水乳交融。从盛产状元的历史现象中见出教育、文化的发达,并觉得这是苏州园林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更是高屋建瓴的发现,彻底盘活了看似游离课堂的放松材料。
  “比较”是本环节的轴心,层层深入,不断刷新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将说明类文本上成思维的舞蹈,审美的戏剧,情感的揽胜,令人惊奇!倘若第3、5自然段的写法比较不是教者划定,而由学生自我探究获得,那简直是巧夺天工!另,本文体现的是“成年人、文化人的趣味”,引入游乐园、动物园的比较,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寻求自然之趣的角度,将苏州园林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进行比较,是否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苏州园林本质上是“万物皆备于我”的私家园林(garden),而非满足于大众观赏的人民公园(park),这种差别是否也可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
  当然,一节课承载的思想、知识容量有限,不必面面俱到。可是,如果精心设计,加入了这些维度的比较,是否可以上得更饱满,更开阔,更灵动?
  四、微观:赏语言特色
  1.导入:读《苏州园林》,年龄越大越喜欢读,为什么呢?因为叶圣陶作品的语言,哪怕是说明文的语言,都写得相当漂亮!有同学也许不这么认为,那我就给人家一点帮助。
  2.屏显叶圣陶原话和教者习作,请学生比较优劣。
  原文: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习作: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有的是重峦叠嶂,有的是几座小山栽种着竹子花木,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阅历很丰富,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并且深知其中趣味,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记苏州城市,只觉得自己在爬山。
  3.师生交流。
  生1:第二句王老师用的是“有的是”,叶圣陶先生用的是“或者是”,叶圣陶先生的表达更好一点。教者提示学生说出理由。
  生2:“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比“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更准确。因为假山的堆叠既包含技术也包含艺术,所以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者称许:说得有道理,我很服气,我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
  生3:老师最后写的是“只觉得自己在爬山”,叶圣陶先生写的是“只觉得身在山间”。“爬山”一般都会感觉有点累,“身在山间”往往是在欣赏美景,有一种闲适的感觉。教者夸赞:你的发言真精彩!“欣赏”“闲适”,你真是一个有哲学审美高度的女孩。还有吗?我那么辛苦,我写的可比叶圣陶先生的长多了!   生4:葉圣陶先生在最后写的是“忘却苏州城市”,您写的是“忘记苏州城市”,从表现的情感程度上讲,“忘却”比“忘记”要强一点,我觉得他是被美景所吸引了,己经完全忘却城市,忘记好像表达不出他己经被园林美景吸引的意思。教者激赞:你还知道语言表达有程度深浅方面的区别,太牛了!你的发言有理论高度,真的很好!还有吗?
  生5:叶圣陶先生的语言精练简洁,王老师的语言则稍微有些繁琐。教者故意反驳:我可不这么认为,什么叫“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同学们看看课文下面的注释,我是为了让读者好理解,才把“”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置换了,这样读者读的时候就一目了然了,这多好啊!难道你们不同意?
  生6:我感觉叶圣陶先生写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更有诗意。教者追问:这种诗意来源于什么呢?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生答:因为这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4.教者点睛:其实“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不仅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它本身还是文言语言。刚刚有同学说这句有诗意,为什么会有诗意呢?因为它有文言味。孩子们,你们又做了一件很难的事,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不太会注意。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为什么漂亮啊?老师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5.生读屏显文字: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
  6.提醒学生再读《苏州园林》或叶圣陶先生其他作品时,一定要结合作品语言方面的这些特点去体会。
  7.赏读相关语句。
  ①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教者点拨:要读出感情来。这句是不是有文言范儿?是不是有画面感?再读一遍。
  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教者点拨:这段文字要带着一种赞美的语气读,要像导游一样富含情感,还要读慢一点,再读一遍。
  ③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教者点拨:“即使”这个关联词的运用漂亮极了!来,试着背下来。读课文也好,读其他文学作品也好,一定要一边读一边品。
  ④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学生读的语气不对,教者提醒应该是赞美的语气。生深情齐读。
  8.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读安静闲适的语言,一定要传达出安静闲适的感觉。同学们,这就是叶圣陶先生作品的语言。现在,请同学们回头看第2自然段,同样是有文言范儿,同样是充满音韵美,这段该怎么读?生齐读。
  【评析】以自作文字陪衬,引导学生体悟叶圣陶说明文字准确严谨的表现力、典雅端庄的文言范,颇有“陌生化”之效,既增加了审美和思辨的时长,也更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叶圣陶说明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模拟学生心理的质疑,更是将审美体验和思辨推向了深入,令人有欲罢不能之感。
  对文中其他精彩语句的赏读,旨在体悟文字从容流转的音韵美、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气定神闲的情感流,这是基于文本篇性开掘的跨体阅读、创造阅读。或许是为了追求教学中的扶放结合、详略分明吧,此时节奏偏快,且都是教者在赏,并未实现昆体良所说的“节制教师力量,俯就学生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平淡似水的文字中发现如许亮色,依然让人有置身七宝楼台的阅读惊奇。
  五、拓展延伸
  1.和学生一起回忆所学:①从宏观角度看《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②从中观角度探《苏州园林》的段落奥妙。③从微观角度赏《苏州园林》的语言特色。
  2.布置作业: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是不是己经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种慢慢开窍的感觉了呢?苏州园林有很多著名的园子,如“网师园”和“拙政园”。同学们猜一猜,园林的主人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是今天这节课的课后拓展阅读作业。
  3.总结。
  生读屏显文字——
  务必使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
  讲究整体结构的统筹布局
  讲究段落之间的变化呼应
  讲究片段内部的起承转合
  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典雅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师:《苏州园林》的写作,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叶圣陶先生而言,《苏州园林》的文字就是他自己的园林。
  【评析】“三观”学习法和苏州园林特色的结尾再奏,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爱莲说》《故都的秋》等篇中的呼应式结构——不如此,所强调的情思就无法淋漓呈现,自有一种荡气回肠之美。
  难以苟同的是作业布置。为什么不让学生就文本的结构呼应之美、段落布局之美、语言雅洁之美,写上一些赏析文字呢?或将之与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进行比较,既深化所学,又能将言语表现落到实处?拓展阅读“网师园”和“拙政园”名称由来,对苏州学生没有必要,对外地学生也毫无挑战,且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何必呢?
  【总评】
  对说明类文本进行适体教学,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从文本中“理”出来即可,很多老师正是这么想的。
  难的是如何“理”?能否理出文本的篇性、作者的说明之美,进而上出教者的创造之美,学生的发现之美?这是真正的难!缘于此,很多老师一提说明类文本就心有余悸。硬着头皮去上,只能讲得味同嚼蜡,连自己都觉着恶心,而将语文课上成建筑学、绘画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课的,更是比比皆是。
  在这一塌糊涂的窘境中,王君老师能上出说明文的生机,上出自我的创造光芒,何其珍贵!   与按图索骥般的适体教学不同,王老师已上升到“法”,乃至“道”的高度。宏观:看整体结构;中观:探段落奥妙;微观:赏语言特色——这适合《苏州园林》的教学,也适合其他说明类文本的教学。既涵容了说明类文本的类性,却又远不仅此——比如看整体结构,就不纯是了解说明顺序,还涉及了呼应之美、剪裁策略等。如何看,如何探,如何赏,也各有章法,且均是贴紧作者言语表现匠心的个性化总结——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应用知識”和“创造知识”,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什么叫“体不远人”。
  体不远人,因为王老师还密切关注了文本的篇性。区分同一文类文本的篇性,不亚于数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难度之大,令人望而胆寒。因之,篇性开掘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不毛之地。可喜的是,本课教学中,王老师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如对叶圣陶语言基于精准、简练之上的文言范、音韵美、画面感、闲适风的捕捉,这需要怎样的生命融合,怎样的审美爆发力!
  谈到审美爆发力,是因为王老师和谐地统一了适体阅读与跨体阅读。很多老师死守适体阅读,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对文本中的跨体创造视而不见——如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郁达夫散文中的诗性,叶圣陶说明文字中的文学性,因为无法灵动地跨体阅读,也就永远地和创造性阅读失之交臂了。王老师没有,她的教学既有科学的读解,更有审美的升华,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审美的视野下进行科学读解的。比如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教学,她不是肤浅地停留在找到、说出的层面上,而是继续挺进,让学生体悟其间的表现之力,表现之巧,表现之美,因而上出了新意,上出了深意,也上出了诗意。
  王老师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还体现在课程知识的丰富性上。一般的老师,通常只会在教材知识上兜圈;优秀的教师,会进一步考虑如何让自我的生命阅历与体验进入课堂;杰出的老师境界更高,会将学生的生命经历、体验和思考多方激活,源源不断地引入课堂,从而形成花团锦簇的教学胜景。王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教师!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学生层面的课程知识特别新鲜、闪亮,如对“忘却”与“忘记”的情感强度的区分,对“只觉得身在山间”和“只觉得自己在爬山”的心境比较,对生产状元的历史、教育文化的发达,以及苏州园林美好之间深层联系的发现……这种奇观的出现,是真正的语文之美,是教者的个性创造之美!
  令人感动的是,在说明类文本的教学中,王老师并没有忘却引领学生走向言语表现和创造。如以“色彩”为切入点口头作文,比较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故意为自己冗长、俗白的文字辩护,诱发学生体味叶圣陶言语表现的精约和醇永,将说明类文本上得活色生香,韵味无穷。
  尽管从整体上看,教者的预设大于生成,学生的创造性容量还不是特别大,与同单元中其他说明类文本,或者不同类文本间的打通做得还不够自觉,但毕竟有了生机盎然的突破。相信在王老师等一大批杰出语文同仁的努力下,说明类文本教学的春天会早日来临!
  [作者通联:云南大理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折纸飞机也能比赛?近日,钦州市外国语学校举办了第五届科技节,在折纸飞机直线距离比赛现场,随着一声“比赛开始”的口令,承载着同学们对科学创造无限追求的白色纸飞机,齐刷刷地在校园上空飞了起来。  按照比赛规则,同学们只能用赛前学校统一分发的两张标准A4纸制作飞机模型。每个选手有两次投掷的机会,获奖结果以两次成绩中最好的成绩为准。比赛开始,选手们有的助跑、有的跳跃,均使出了浑身解数,希望自己的飞机可以飞
冬季或雨季里最大的麻烦在于,衣服洗了不容易晾干,怎么办呢?日本Thanko公司的这款衣架可以帮你解决问题,它相当于一个暖风机,可以挂在晾衣杆上使用。暖风机的下部有左右两个出风口,刚好可以接入自带的通风臂,将自己变成一个衣架——用它来挂洗好的衣服,小到内裤大到外套,都可以在若干分钟内烘干!除了用来晾衣服的通风臂,还配备有通风管,对接后能用来烘鞋,非常实用。
我有个坏毛病——丢三落四,这让我常常找不到东西。有一次我想扫地,却找不到扫把,想晾衣服,又找不到晾衣杆。当时,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这两个东西有一个相同的部件,如果利用这个相同的部件,是不是能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  这个相同的部件就是杆子,它们合二为一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还可以减少购买工具的成本。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对这个想法很是赞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这个发明作品,并延
母亲的背影,在我小的时候和现在,是不同的。  小时候,每次我跟母亲出门,她总是走在我前面,不管我走得多快,都会被她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她总会停下来,转过身子,叫我走快一点。那时,我看到的她的背影,是充满活力的,是高大而挺拔的。  现在,我很少同她出门了。我总是自顾自地,要么独自出门,要么她出去时,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即便偶尔跟她出去,也都是习惯走在她前面,很少再看得见她的背影了。  直到那一天。 
六、增量法  例题 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質量m的关系如图a所示,求:(1)量杯的质量;(2)该液体的密度。  分析:在图b中找出量杯里前后两次液体的质量增加量(△m)和体积增加量(△V),这是因为向量杯中加了同一种液体后引起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故液体密度可由密度公式的延伸表达式求得;当量杯中液体体积为0,即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此时对应的质量就为量杯的质量。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叹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痕迹。而我却跋山涉水,在历史里淘金沥沙,寻找它的真谛:  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追寻那灼灼其华的桃花;  赤日炎炎的夏天,我追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硕果累累的秋天,我追寻那犹傲霜枝的金菊;  寒风凛冽的冬天,我追寻独傲霜雪、犹有暗香的雪梅。  也许,生命本是一场追求,成长的足迹浸没了追寻的汗水。  儿时,爸妈在田
小时候的我,虽然是个女孩,但爬树、打架、掏鸟窝、捉田鼠……什么疯事都干过,十足一个“混世小魔王”。家人对此也无可奈何。每次我回到家,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衣服也没几回是彻底干净的。所以家人们总是得特别操心我。  有一次,我又受伤回到家,这一回,母亲大发雷霆,给了我严重的警告,说我要是再这样,她便把我锁起来,不再让我出门了。我当时很是害怕,于是便安分了几天。几天后,我以为事情过去了,老毛病又犯了,便
这是由英国设计師Julian Melchiorri打造出的一款会呼吸的吊灯,它由70片形状各异的玻璃花瓣组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好像花朵从含苞待放到盛开,但它却不会凋谢。之所以说这盏吊灯会呼吸,是因为花瓣里装着绿藻溶液,靠日光、LED灯光以及滴入的养分生长,平时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与活动中的人们形成完美的“互补”。
自行车头盔锁  自行车失窃,是最常见、最频发的盗窃事件之一。为了设计出可靠的防盗机关,设计师伤透了脑筋。这个头盔锁看起来似乎很有效果哦。它用头盔的形来限制自行车轮子的行动,防止小偷强制性地盗走车辆,既结实又方便。简单的二合一设计,也减轻了自行车的负担。但是要小心哦,丢了钥匙,你就得抬着自行车回家了。    型逆向打印机  一般的打印机都是用油墨打印出字体或图形,这台新型逆向打印机却正好相反。这是类
祖母百日祭的前四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月光透过云层,沿屋檐的瓦楞洒下一片清晖,四合院里静阒无声。祖母端坐在堂屋的火炕上,没有风,烛光一动不动,照着她身上穿着的青布棉袄,愈发显得干净整齐,像她刚刚60岁时那样。她指着陪嫁箱子跟我说话,说要把它送给我,还说只能送我箱子了,里面原先装着的带珠环的凤冠、绣工精致的嫁衣,以及一些首饰在她19岁入党后就全部上交给了党,箱子也就成了空的。说到“党”时,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