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华校长的亲笔奖品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民国名家亲笔刻铜由于见于著录,被广为知晓,而成为收藏爱好者渴望一见的名品。例如姚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任上,为优秀毕业生亲笔书写的一批奖品墨盒。
  《铁笔铜墨》(范大鹏先生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第55页:
  1916年夏,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姚华从同古堂订制了约百个素面墨盒,这些墨盒分为边长约6厘米的正方形和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两种。闲暇之余,他便在校长室案头兴致盎然地在这些墨盒上摹写碑文石刻。期末时,这批由同古堂镌刻的墨盒被他亲手颁发给学生们:正方形的赠给毕业生,圆形的奖给各年级的优秀生……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杜鹏飞先生著,紫禁城出版社2016)第149页对此记载得更为详细:
  (1916年)夏,女子师范学校期末。订制铜墨盒89方,并亲自一一书写历代碑帖、造像题字、残简等内容,无一雷同,延请琉璃厂同古堂刻铜工匠细心刻就,作为奖品颁给30名优选的本科毕业生、30名讲习科毕业生和29名其他班级优秀学生。每盒还分别刻有“丙辰夏,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奖本科某某”,或“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奖讲习科某某”,或“丙辰夏,奖某某”等精美小字。……足见其作为校长之良苦用心。
  如上引二书所记,这批墨盒有拓片存世(图1,拓片书影),“墨盒已无缘见到”,“而实物是否还有留存在世,已不得而知了”。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常见有近人引韩愈这两句诗题跋在古器物的拓片上,以表达拓片尚有眼福而实物已无缘一见的遗憾之情。有制印名家也曾以“今无其器存其辞”为印文制成闲章,钤于拓片题跋之侧。墨盒晚近,有老拓片存世的原物多年后重现,虽不是常有但还是偶尔有的。
  日前,藏友悦铭轩主持一新得墨盒(图2)来共赏作拓,即是姚校长当年这批奖品中的一枚。也就是说,这枚盒的旧拓也有存世(图3,墨盒旧拓资料图片)。
  这件墨盒为正方形,尺寸不足6厘米,铜质精良,小巧可握。无底铭。盒面文字为:
  “体弘仁,蹈中庸,所临历,有休功。汉赵君碑。丙辰夏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奖本科生俞毓英。 姚华。”
  汉赵君碑即《汉圉令赵君碑》。刻于初平元年(190),原碑在河南南阳,大约在明代碑石就不存了,有拓本流传。“体弘仁,蹈中庸,所临历,有休功”是碑中的原句,姚华节临此四句,大意是说:“器量要弘大宽厚,行为要中规中矩,生活中所经历的都是一种磨练。”这是对毕业生的殷切希望。赵君碑是汉碑中的名品,但原石真拓也并不易见。姚华节临碑中辞句,对年轻学子也有金石学潜移默化的熏陶之功。
  在墨盒上摹写古文字,大约以清末陈寅生为滥觞。姚华等学者、艺术家在民国初年,在墨盒、镇尺等文具上书画并交由刻铜家完成,是其美术实用论理念的体现。在盒面上书写绘画,姚华是积极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親笔为毕业生书写奖品,可能就出自姚华本人的创意。这是当年最具底蕴的“文创”。这批奖品其意义非比寻常。姚华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任上是1914年2月到1917年1月,他前一任校长是胡雨人,后一任是杨荫榆。笔者曾经见到过杨荫榆赠款的学生奖品镇尺,已是和当时流行的普通礼品一样,文字是由店工完成的,与名家亲笔刻铜已不可同日而语。姚华任上,资料上也只见有丙辰夏这一届才有。可以说,这一届的获奖毕业生是有福了。当然,作为收藏爱好者,能亲眼目睹并上手摩挲百年前的姚华亲笔名品并制拓(图4,墨盒新拓)赏玩,也是平生嘉福,值得一记。
其他文献
摘要:董邦达虽布衣出生,但好古力学,诗文书画皆精。董氏绘画并无家学渊源,文献亦无记载师从何人,其所取之成就,应全在学古人上用功。但纵观其临仿对象,多以“南宗”画家为主。其艺术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师古之风的环境和参与编修《石渠宝笈》的经历都是影响其创作的因素。董氏能根据作品的用途区别而采用不同的技法及创作态度,因此产生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关键词:董邦达 山水画 长卷 风格 
期刊
说到抗战文献,从战事图档、战争遗址、遗物,到日记、回忆录、战史资料等等,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历史材料,都可以从中探寻与挖掘历史真相。但还有一类抗战文献,比之上述这些历史材料则隐而不彰,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充分的研究。譬如,抗战期间国际文化交流相关史料,就是这样不太引人注目的抗战文献之一。  应当说,“国际文化交流”是个宽泛的用词,小到报刊上的一则国际報道,大到两国外事活动的一份联合宣言,可能都
期刊
以前我与川蜀画家李昌彦艺友并不相识,2013年初冬他到苏州美术馆举办个展时,我和他亲切交往多天直到他离苏,但事后其人其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俩都从事花鸟画创作,所以情趣相契,他的佳作让人深刻印象,加之他为人爽直大方,所以能一见如故。  我认为一个画家的画格是人格的投影,不是单纯依赖造型、构图、设色等技巧来取悦,也不是以丑怪为美而欺世盗名,更不是以操作手段去哗众取宠。其主要核心应是画家本身的修养、
期刊
人类历史上的地域文明,长以其地显达者志之。高峰人物往往是地域文明最有力的注脚与标志。  关于湖南人才的显达(或称“人才现象”),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以“湘军”的杰出首领、清人曾国藩为标志,并以其人为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之前,湖南是“荆蛮山国”“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杨毓麟);之后,“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谭其骧)。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
期刊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唐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包括五代)。初唐时期,书法基本上是对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书法的延续,几乎为王羲之的书风所覆盖,这种书风的形成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倡导。而对初唐书法影响最大的除唐太宗外,还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初唐楷书四大家”,以及陆束之、孙过庭等人,他们各有风貌,开启了“唐书
期刊
前两日在嘉德拍下了三方古砚,却于倏忽间漏掉了一方端石梅枝砚。虽然,砚堂中那一树虬枝盘曲的墨梅或许已成为我此世永远的遗落,但是,砚边两侧的诗铭我却记下了。一侧是何昆玉的刻诗:“立马霜桥寒风摧,白发如雪难思归。问余故园何所忆,书斋窗下一枝梅。”另一侧,是英和的铭文:“报得东风第一枝。道光辛巳年元月得斯砚于金陵煦斋英和记。”  何昆玉是晚清时有名的篆刻家,广东人,年少时曾客居山东,在金石大师陈介祺堂前拜
期刊
摘要:部分学术文章和砚书专著在论述唐宋砚排序时,以及在论述端、歙、洮河和红丝砚的起始年代时,多错误地引用“柳公权论砚”加以佐证。究其根本原因,是许多古代砚文献就已引述错误。柳公权“评砚”的原文出自《旧唐书·柳公权传》,部分历史文献在引用时未尊重原文,从而造成错误和引发歧义。北宋吴淑《事类赋注》是“柳公权著《论砚》”与“柳公权论端砚”之误说的始作俑者。北宋朱长文《墨池编》省略掉“青州石末”中的“末”
期刊
还是在云洲古玩城,熟悉的店铺,熟悉的老板。这次我是带儿子一起来的,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引导和熏陶。带儿子看了看云洲六楼的钱币展,然后去曹哥那里去看看,一边寒暄,一边浏览橱窗里面有没有新摆出来的藏品。在放墨盒的橱窗靠里墙,斜立着一个墨盒,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个墨盒面上双钩几个大字“太平洋会议代表办事处”,字体端庄,直觉告诉我,这个盒子之前没有,是曹哥新收的吧。而且“太平洋会议”字眼,肯定不会是国内会
期刊
摘要:本文从“寻根”的视角,依据海峡两岸民俗美术的现象,研究其内在联系,探索中华民俗文化是如何“原生态”地以美术方式根植乡土,从而比较两种美术之异同,并认为“互补共荣”是传承与发展本土美术之路。  关键词:大陆民间美术台湾原住民美术民生显像审美现象比较  民间美术,即鲁迅意“生产者的艺术”,是普通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应用且有娱教功能的一种民俗美术形式。大陆民间美术与台湾原住民美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以齐白石印为切入点,顺藤摸瓜,提炼其五式五视五眼 之规律,并藉此作为研究的基础,由点至面全面铺开,按照其印至书,至画,再至诗文进行分析,挖掘书、画、印形式美在统一中发生与发展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普遍运用于诗、书、画、印之中进行梳理,搭建以“印”为主体,诗、书、画切入其中“三位一体形式美”综合平台仔细研究,着重对其书、画、印笔画形态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虚实疏密关系进行立体式探讨,进一步深入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