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裂注浆技术在老煤仓地基加固中应用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北地区许多煤矿的煤仓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限于当时的技术发展,煤仓基础的设计上多采用整板基础,几十年后,由于实际产量远远超过当初设计的规模,导致煤仓不堪重负,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及下沉,严重威胁到煤矿的安全生产。本为以实际施工的项目为模板,论述了采取劈裂注浆技术以注浆帷幕方式对煤仓地基进行加固的施工工艺及方法,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仓 劈裂注浆 注浆帷幕 地基加固 压力注浆
  中图分类号:TD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014-02
  1 概述
  1.1 工程概况
  张小楼井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其煤仓建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储量2000余吨,由由三座直径为10.5 m、高约为20 m的圆仓,其南北并列组成,整板基础是最为基础形式,基础埋在在②层粉土与③层粉质粘土层间。该煤仓自发现倾斜以来,南仓倾斜侧相对沉降量达到242 mm,北仓196 mm,月沉降量高达11 mm,煤仓倾斜侧倾斜造成皮带廊出现危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煤仓倾斜侧的储煤场上堆煤的储存量远远的超狗了设计量的范围,地基附加应力值上也远远的超过了地基承载力,再加上煤仓基础所处粉土层土体渗透系数较大,含水量较高,造成煤仓倾斜侧超量沉降,从而带动煤仓向倾斜。
  1.2 工程地质概况
  (1)层杂填土:主要由煤矸石回填而成,厚约3.5 m。(2)层粉土:灰黄色,中密,含铁锈质,具振动水析现象,厚约1.1 m。(3)层粉质粘土:灰褐色,可塑,层状,土质不均,夹粘土薄层,厚约1.2 m。(4)层粉土:黄褐色,中-密实,具振动水析现象,厚约3.0 m。(5)层粉土(淤泥质):灰色,中-密实,具振动水析现象,土质不均,含有淤泥质粘土,厚约1.0 m。(6)层粘土:厚约2.0 m。
  2 加固方案
  2.1 劈裂注浆方案的确定
  我公司受矿方委托决定采用劈裂注浆技术对该煤仓进行加固,做法是在煤仓基础倾斜侧2 m处布置一排深搅桩,形成注浆帷幕,这样就可以防止在内测注浆使其浆液不会向外渗透现象,就不会影响到注浆在加固时候的效果。同时在止浆帷幕和煤仓基础之间布设两排垂直的注浆孔,运用梅花错位的方式来进行布置,其中内排穿透煤仓的基础底板,而外派则不用穿过煤仓的基础底板。进行劈裂压力注浆,施工时由外排到内排施工,间隔注浆。
  此法特点是深搅桩止水帷幕便于施工,受地面、地下条件限制小,形成帷幕效果也较好,垂直注浆孔施工便利,渗透均一,特别是劈裂注浆技术能在不同深度反复压力注浆,使浆液均匀的扩散到煤仓基础底板下,使底板与加固土体形成一体。
  2.2 止水帷幕及注浆孔设计
  为了在加固土体注浆时防止浆液向加固土体外侧跑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煤仓基础倾斜侧外2 m处布置一排深搅桩,桩径500 mm,桩间搭接150 mm,桩长约10 m,形成地下连续注浆帷幕,其作用还能阻挡外侧储煤仓堆煤的地基附加应力向煤仓基础底部扩散。在帷幕孔内侧,设两排注浆孔,排间距1600 mm,孔间距2000 mm,梅花错位布置,其中最内侧一排注浆孔设在煤仓底板基础上,穿透底板,孔深11 m左右,孔径74~108 mm,计31孔。
  3 注浆施工
  3.1 钻孔结构
  注浆钻孔均采用Φ108钻头开孔,下入6.0 mΦ90钢管作为护口管。为防止上部杂填物跑浆,护口管外壁用水泥浆封闭固管。下部用Φ74钻头钻进,直至孔底标高,再用Φ50劈裂注浆管压力注浆。
  3.2 施工原则
  按设计要求,施工好深搅桩止水帷幕,待注浆帷幕施工完7 d后再由外向内逐排施工注浆孔,注浆孔的施工孔位布置呈梅花状(见图1),注浆时间隔跳跃式进行,浆液同帷幕孔,水灰比先稀后稠,压力由低到高,但压力终压条件和帷幕孔有所不同,详见3.4终压条件控制。
  3.3 封孔
  劈裂注浆管安放到位后,用粘土掺少量水泥将钻孔孔口向下1 m范围内封死,注意要夯实,防止水泥浆外溢。
  3.4 终压终量控制
  注浆孔终止压力为0.8~1.0 MPa,注浆量在6~8 m3。实际注浆时根据地层及现场情况参数略有调整。初始注浆按设计控制,少数孔采取复注式注浆,压力控制在1.2 MPa,注浆量控制在10 m3以内。
  4 施工工艺及工程量
  4.1 施工工艺
  钻孔→下钢套管→安放劈裂注浆管→封孔→分段注浆。
  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钻机按正常的方法钻进成孔,保证孔径及垂直度。(2)下入劈裂注浆管并安放到位。(3)封孔,材料以粘土为主掺少量水泥,孔口向下1 m范围内要填实。(4)待封孔材料凝固5 d后自下而上分段注浆。(5)注浆次序:遵守逐渐加密原则,分两次以上加密。(6)注浆标准:不吃浆为止,压力一般小于1.2 MPa,吃浆量小于1~2 L/min即可终止。
  4.2 工程量
  全部工程自2011年7月15日开始,至9月8日竣工,历时55 d时间,现场投入施工钻机2台,注浆泵2台,吊车1台,水泥罐2个,共完成注浆孔37个,其中检查孔3个,实际注入水泥量379.4T。
  5 注浆效果评述
  5.1 注浆检查孔取样特征
  在注浆工程即将完成之前,经过有关单位分析决定在三座煤仓之间底板上及帷幕外施工三个检查孔,取芯结果发现有如下情况:(1)0~3.6 m为杂填土,主要由煤矸石组成。(2)3.6~5.0 m为煤仓基础。(3)5.0 m处为煤仓基础底部,有纯水泥块取出,并有基础底部垫层毛石与水泥浆胶结在一起的岩芯取出。(4)5.0~6.60 m为粉质粘土,6.0 m左右发现有片状水泥。(5)7~8.50 m为粉土,发现有片状水泥样。(6)8.50~10.0 m为灰色粉土,发现有线状水泥样。
  5.2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对比
  注浆施工前勘察孔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注浆后的检查孔资料详见(表1)。
  通过上表可明显看出:通过注浆使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有所改变,如孔隙比减少,密度增大,含水量减少,塑性指标降低。土的力学性能指标也显著改善。如内聚力与摩擦角指标大大增加,而压缩系数降低,所有这些指标均表明地面压力注浆使煤仓倾斜侧及底板基础下各土层得到结构性加固,土层的抗变性能大大提高,从而阻止了煤仓的继续倾斜。
  5.3 经济效果分析
  煤仓地基的加固没有太好的直接有效地方法,如果遏制不住其倾斜的趋势,只有拆除重建,其费用将高达上千万元,并且将影响矿井的生产,间接损失更是无法计算;而整个注浆加固工程预算为50万元,实际施工总结算造价为约40万元,可以说以极小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4 结论
  通过对该煤仓倾斜劈裂注浆加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分析对比,取得了以下有价值的经验。
  (1)运用地面注浆方法对建筑物的倾斜进行加固处理,方法可行,优势明显;注浆止水帷幕效果较好,起到了止浆作用,避免了浪费;被加固土体孔隙比减少,密度增大,抗压抗剪强度指标提高。(2)工程实践证明,用劈裂注浆方法治理建筑物倾斜不仅具有施工条件好、安全性强,可操作性好等优点,更具有加固体固结防渗质量高,加固地基效果明显,不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S].
  [2]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3] JGJ 79-9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4] JGJ 94-20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其他文献
60年代以来,在澳洲,从降水估算径流量一直采用计算机对流域内的水量平衡进行模拟。过去两年中,计算机模拟有两大变化:一是从超渗产流到全流域规模内蓄满产流;二是考虑了局域
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
<正>为了更合理地确定谷坊、护岸工程、河床加固等防砂设施的规模、布局,不仅要考虑总产沙量,而且有必要推断其形态、位置、规模、粒度分布、发生时间.
如今随着燃煤用量的不断增长,煤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燃煤指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性。燃煤各项指标是电厂锅炉系统进行设计和选型的基本依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现而今,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原来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
针对建筑图中有大量墙线、窗线的特点,为了提高绘图速度,采用多线进行绘制,通过创建多线样式,选择对正方式和比例,利用多线编辑工具来进行编辑修改,最后以240墙、370墙为例,证明用多线绘制墙线更加方便快捷。
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作为其数据来源的前提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扫描矢量化在当今的数据采集里使用越来越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前期的数据采集使用了扫描矢量化软件GEOWAY,本文就其使用在土地测绘成图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与存在问题展开论述。
劳资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当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时,劳资关系的和谐度必然提高。传统劳资关系观认为劳资双方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双方的依存性,从而造
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的目的是:判断矿山开发工程与给定的地质环境是否相互协调。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帮助进行矿山的开发工程活动的规划。由于矿山的开发和
<正>我们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分析计算的工作中,植被的覆盖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因子,它是一个流域治理现状的重要标志.植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