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不能“剑走偏锋”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问题教学教师提问学生提问
  
  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二是“学生提问,自己解答”。其中,前者是传统的教学形式,后者则是当前的新课程着力提倡的教学形式,是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
  问题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激发其智慧潜能,培养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但是,在实际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却绝对化了问题教学法的第2种形式——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有这样的愿望和追求当然是好事,但不能走向极端、“剑走偏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时未必就是不可行的,不能全盘抛弃。
  诚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并“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时,是很难发现太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即使发现了一些问题,可能也都还是浅层次的、“皮毛”性质的问题,不太可能触及文本的“灵魂深处”。因为要想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一定“含金量”的问题,是非下一番工夫反复研读文本不可的,而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不太可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反复研读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的价值与研读的时间成正比。
  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段话道出了问题发现的完整的过程,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为什么古人都能够认识到的问题,今人却反而迷茫了呢?
  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实施有效,都是可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问题教学需要强调三种意识:
  一是“问题意识”
  人们常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学生”“没有问题不教学”,这是因为问题是教学存在的前提,一旦没有了问题,自然就没有了教师来“教”的必要,也就没有了学生去“学”的必要。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通过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引导,有时甚至可以“逼一逼”“压一压”,来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是“价值意识”
  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价值,在于它的思维含量。问题的根本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思维。教学的过程,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培养思维、养成品质的过程。所以,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在有些课堂上所见到的那些没有太多思维含量的、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脱节的“伪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独立体验,发现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学生确实达不到这一较高层次的要求,那么,采用传统的问题教学的形式,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发学生的思维,这又有什么不妥呢?因为不管由谁提出问题,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是“启发意识”
  问题教学的“启发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有一种意识,即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只要是有价值的问题,都应该留出一定的空间,有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不应该“不留余地”而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也不能过快地就自行解决问题,将问题简单演变为知识和结论;相反,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意义深远,这也正是新课程的目标和追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作用远远大于教师教学中的“结论呈现”,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总之,问题教学无须“剑走偏锋”,只要具备了“问题意识”“价值意识”“启发意识”,问题教学的目的即已达到,不一定非要苛求问题到底是由教师提出的还是由学生提出的,只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应该交还给学生,而不能是由教师“包办代替”。
其他文献
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高凌飚在2011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指出,综合素质评价需要设计怎样的标准一直使人感到困扰。他提出:第一,综合素质评价不要过细的标准。标准过细,很容易变成束缚学生、老师反思自己行为的枷锁,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地对照条文来做。第二,综合素质评价不要过分强调固定的视野。我们需要一个大体上的范围,确定评价视野所覆盖的大致领域,但是要有灵活性,不
期刊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模拟导游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9.039    初中地理学科既涉及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又涉及民族、建筑、宗教、园林、风俗、历史等人文资源,可谓包罗万象。要把这些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是最有效的办法。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师更多的是借助影像、图片、图表、音效等素材和多
期刊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實现。  国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支出
期刊
今年一开春,北流市委、市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全都与教育有关:开春第一件大事是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這让全市12000多名教职工乐开了怀;开春第一个剪彩项目是开工建设北流三中新校区,经过5个多月的建设,三中新校区已经初见雏形,今年秋季学期就可以招进第一批学生了;开春第一项民生工程就是开工建设六靖镇农村教师限价商品房,一期工程共推出了200套限价商品房,以超低价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教师之家。六靖镇沙
期刊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隐性文化建设例谈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6.012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细胞,是班级形象的名片、窗口,是班级精神风貌的缩影,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部分。“显性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余悦、贺雯等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上撰文指出,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创造力是一个包括创造目的、创造结果、创造中的认知和非认知因素等诸多复杂心理结构的系统,具有多个侧面。目前学校普遍从创造过程和创造产品两个方面来鉴别学生的创造行为,与创造力的多个侧面性相比显得过于单一,不利于儿童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在《
期刊
[关键词]教育公平哲学思考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 08.0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
期刊
本刊讯2月23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要大力整顿“占坑班”、“择校费”等问题。  王定华表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从根本上必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造薄弱学校,消除校际教育质量的差距。通过推进均衡发展,在很多地方已经看到明显的成效,缓解了义务教育的择校问题。但是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仍然是一个痼疾顽症
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颖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分数的领先并不一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不一定带来人生的幸福。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决定人生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识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花的时间越多,学得越好,而能力和素养是无法通过简单延长训练时间、增强训练强度而培养的。人力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到5%,能力和素养才是受用终身
期刊
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如今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创办以来,坚持以提高全县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己任,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高与培养英才相统一”作为素质教育总方略,整合办学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稳步发展,快速崛起,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年一个台阶,赢得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赏与认同。    坚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