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是由相关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学与教的方式会更加丰富、灵活。各学科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新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可以综合运用。
1.在活动中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来实现的。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角色游戏、看录像、讨论交流等。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例如,课前准备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应引入活动环节,如表演欣赏、动手制作、讨论交流、游戏娱乐、成果展示等活动;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
2.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学习,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或研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家乡的变化》这一课时,上课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开展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家乡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物品、旧房屋照片、家乡生活变化等材料。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如日记、图片、采访录音等)进行整理,以备课上交流。在课上,分小组讨论,课前的资料按照衣、食、住、行和其他情况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展示;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进行“为家乡献计策”等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二、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
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时,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后去请教科学老师。
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又如《我的祖国多辽阔》,教材一方面通过呈现中国行政区图和相关文字资料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域,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地图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引导学生通过对祖国东西时差、南北温差的感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材将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进行了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整合相关内容,从而整体实现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这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认知和体验、地理知识和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要求。
三、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如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要求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因此,我们可以安排“走进家乡名胜古迹”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广泛阅读与家乡名胜古迹有关的书籍,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流传着的美丽传说、故事;搜集有关资料,并利用节假日走访身边的一些名胜。通过分组搜集资料、考察走访、分析研究、汇报交流,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寻求资源,获得答案。在内容上,“走进家乡名胜古迹”这项专题研究是《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的拓展和延伸;从情感上,“走进家乡的名胜古迹”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的铺垫与升华。
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是由相关学科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其学与教的方式会更加丰富、灵活。各学科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新的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可以综合运用。
1.在活动中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来实现的。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角色游戏、看录像、讨论交流等。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例如,课前准备活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应引入活动环节,如表演欣赏、动手制作、讨论交流、游戏娱乐、成果展示等活动;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参观游览、社区服务等。
2.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学习,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或研究。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家乡的变化》这一课时,上课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开展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有关家乡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物品、旧房屋照片、家乡生活变化等材料。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各种形式(如日记、图片、采访录音等)进行整理,以备课上交流。在课上,分小组讨论,课前的资料按照衣、食、住、行和其他情况进行分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展示;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进行“为家乡献计策”等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二、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
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时,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后去请教科学老师。
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又如《我的祖国多辽阔》,教材一方面通过呈现中国行政区图和相关文字资料的方式介绍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域,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地图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四幅小图和主持人的话,引导学生通过对祖国东西时差、南北温差的感知,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材将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进行了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有机整合相关内容,从而整体实现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这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认知和体验、地理知识和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要求。
三、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如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要求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因此,我们可以安排“走进家乡名胜古迹”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广泛阅读与家乡名胜古迹有关的书籍,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流传着的美丽传说、故事;搜集有关资料,并利用节假日走访身边的一些名胜。通过分组搜集资料、考察走访、分析研究、汇报交流,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寻求资源,获得答案。在内容上,“走进家乡名胜古迹”这项专题研究是《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的拓展和延伸;从情感上,“走进家乡的名胜古迹”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的铺垫与升华。
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既可以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