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抑郁的中介作用

来源 :心理技术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auseA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探讨社区矫正人员的表达抑制、抑郁和社会适应三者间的关系,采用情绪调节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以及社会适应量表对漳州市269名矫正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5~40岁之间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40岁以上的社区矫正人员,女性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男性。已婚、未婚以及离异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状况一般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社区矫正人员。(2)社区矫正人员的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呈现负相关,与抑郁呈现显著正相关,社区矫正人员的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呈现显著负相关。(3)抑郁在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和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抑郁;社会适应
  分类号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8.003
  1 问题提出
  社区矫正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员置身于所处社区内执行而不是监狱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王佳权, 郑晓边, 2008)。社区矫正体现出的是人道主义关怀,自2009年实行之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罪刑相对较轻的犯罪人员在自己所处的社区范围内接受思想教育和行为矫正,处境好于监狱内服刑人员,不仅能够让社区矫正人员与社会接轨,而且也能让其意识到国家给与的改正机会 (曹华, 2015)。但社区矫正始终属于执行刑罚的一种方式,社区矫正人员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在矫正期间不能离开居住地,需要定期到相关单位接受矫正,提交思想汇报(金勇, 2012)。 此外, 我国居民对社区矫正概念的认知模糊,多数居民还不能理解这种矫正方式,容易对社区矫正人员产生排斥心理。社区矫正人员的家人对其不接纳和不理解,使得他们难以对家人和朋友表达自身情绪, 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许晓峰, 2012)。 有研究表明, 服刑人员、 劳教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更差,社会适应不良是多数罪犯重新犯罪的诱因,社区矫正人员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李光勇,  2013; 王佳权, 郑晓边, 2008)。 2016年12月30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宣传部等共同发布的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需要高度重视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会矫正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使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更好地融入社会正常生活(洪栖林, 2019; 李爽, 陈晓, 2013; 王佳权, 郑晓边, 2008)。
  社会适应是个体自我系统与社会情境系统交互作用,维持平衡和谐关系的过程,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 〖HJ2.2mm〗(陈建文, 王滔, 2003)。社会适应不良意味着社区矫正人员在人际关系、 工作、 生活等诸多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增加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因此以社区矫正人员为对象,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非常有必要。
  众多因素对社会适应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用来控制和改变与情绪有关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对个体的社会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且深刻的意义 (吕勇, 2020)。Gross认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社会互动效果 (Gross, 2015; Gross & John, 2003)。表达抑制策略是个体通过抑制情绪的外显反应来控制自身的消极情绪 (Gross, 2015)。情绪压制理论认为,抑制情绪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并不能有效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体验 (Langner, Epel, Matthews, Moskowitz, & Adler, 2012)。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只是在表层上控制了外部的情绪状态,心理不适感并未降低 (Gross, 2015)。个体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时对情境信息的敏感性减弱,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互动,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张鑫, 2018)。相关研究也发现,情绪表达的抑制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都具有消极影响 (何爽, 方平, 2010)。可见,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达抑制策略显著负向预测社会适应,即当个体频繁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影响到社会适应 (周晗昱, 2015)。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过程中,无法回避限制人身自由、社会负性评价等负性事件,对他人的信任感低,难以接纳帮扶人员给予的帮助。他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也无法客观认知他人,遇到事情时不敢向他人倾诉,常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压抑自身的情绪状态 (王成宇, 胡园晓, 2020)。负面的情绪调节方法对抑郁有消极的促进作用(黄燕琳, 2021),因此,他们容易出现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国内外研究均发现,表达抑制与抑郁呈现正相关,经常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抑郁水平更高 (李红娟, 2019; 王静, 2020; Aldao, Nolen-Hoeksema, & Schweizer)。
  此外,有研究发现 ,抑郁可能是预测社会适应不良的因素(宋晓屏, 2015),即抑郁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可能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单守勤, 2011),抑郁特质的个体在实际研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社会适应不良 (周晗昱, 2015)。据此,本研究拟对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表达抑制和抑郁的关系进行探究,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抑郁在表达抑制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治、健康教育、预防再犯罪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从漳州市芗城区、长泰区、龙海区三个地区的司法所中选取269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问卷测评,要求被试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答,确保回答的准确性。去除不识字人员及无效问卷,实际回收217份,有效率80.7%。其中男性为191人(88.9%), 女性为24人(11.1%), 经济一般及以上151人(69.6%),  经济较差66人(30.4%); 已婚163人(75.1%), 未婚38人(17.5%), 离婚16人(7.3%);被试年龄为18~69岁(38.64±10.71)。   2.2 研究工具
  〖BT3〗2.2.1 社会适应量表
  社会适应量表是刘朝莹 (2005)根据劳教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编制而成的,共26个项目,有5个测谎项目和1个检测项目。第1题为检测项目,6、11、13、21、25为测谎项目,量表共分为5个维度: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工作适应、遵守法规、人际满意、人际信任。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每个维度可以单独计分,各个维度得分相加,得分越高则说明该人员的适应水平越高。因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社区矫正人员,因此把原量表中的“解教”改为“解矫”。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BT3〗2.2.2 情绪调节量表
  情绪调节量表由我国王力(2007)翻译修订,共10个项目,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分问卷。本研究选取其中的表达抑制分问卷,共4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说明越频繁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在本研究中表达抑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2.2.3 健康问卷抑郁症状量表
  健康问卷抑郁症状量表为9个项目(卞崔冬, 2009),采用5点计分法,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询问被试两周内的状态,项目有四个选项,分别为没有、有几天、一半天数以上、几乎每天。采用4级评分,总分0~21分,量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抑郁症状越高。具体的评分方式为:0~4分为没有抑郁,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分以上为重度抑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本次研究的所有题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3个,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变异量为16.94%,低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研究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严重。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等,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性别,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龄和经济状况在社会适应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25~40岁之间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40岁以上的社会适应得分,女性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男性。已婚、未婚以及离异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状况一般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经济状况较差的社区矫正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68.71±10.11),劳教人员社会适应得分(61.22±10.80),由此可见,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状况显著高于刘朝莹(2005)所研究的劳教人员的社会适应得分(t=8.90,p<0.001)。
  为探究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抑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用Pe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适应量表与表达抑制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呈现显著负相关(p<0.001),表达抑制量表与抑郁量表得分呈现正相关(p<0.05),详细结果见表3。此外,社区矫正人员的性别、年龄和经济状况与研究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在后续的分析中将其作为控制变量。
  基于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抑郁和社会适应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是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性别、年龄以及经济状况作为控制变量,使用宏程序Process,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检验抑郁在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表达抑制、抑郁负向预测社会适应(β=-0.27,t=-4.56,p<0.001;β=-0.39,t=-6.62,p<0.001),表达抑制正向预测抑郁(β=0.14,t=2.00,p<0.05);其中,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的效应量以及95%的置信区间见表3。
  由表4可知,表达抑制→社会适应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40,-0.15), 不包括0,表明直接效应显著,其效应值为0.27;当引入中介变量抑郁时,表达抑制→抑郁→社会适应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为(-0.10,-0.01),不包含0, 说明中介效应显著, 其效应值为0.05; 表达抑制→社会适应的总效应置信区间为(-0.45,-0.20),不包含0,说明总效应显著,其效应值为0.33。由以上结果可知,社区矫正人员抑郁在表达抑制和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間接效应量占总效应量的15.15%,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4 讨论
  4.1 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的人口学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25~40岁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总分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社区矫正人员,25~40岁社区矫正人员属于成年早期的群体,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而40岁以上的社区矫正人员处于成年中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家庭结构,容易在精神支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洪栖林, 2019)。从中可以看出年轻的社区矫正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社区矫正的管制过程中也需要多加重视年纪大的群体。女性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得分高于男性。女性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 (杨玲等, 2016)。所以在社区矫正时女性更可能获得外界帮助,领悟更多支持,对社区管理人员敌意低,社会适应情况较好。但由于社会对男性的普遍要求是坚强、刚毅,他们在面对社区矫正带来的心理压力时,更倾向于隐藏自身的情绪,选择自己内部消化,担心被他人看不起,内心冲突带来的影响使其较难融入社会当中。因此,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可能也需要对男性群体多加关注。经济一般的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得分高于经济较差的社区矫正人员,这可能是因为个人的经济状况满足不了自身需要时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状况;经济状况较低的社区矫正人员不仅要面对来自邻里的异样眼光,而且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考虑经济问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偏低。因此在社区矫正的管理过程中也需要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家庭贫困的群体给与一定帮扶。此外,本研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高于劳教人员的社会适应,可能是因为社区矫正采用的是更为人性化的管理,社区矫正人员能接触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解矫后的生活也能更快地适应,这也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4.2 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抑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与表达抑制、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采用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 (周晗昱等, 2015)。社区矫正人员这类特殊群体越常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看待问题时,越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与正常群体有相似之处 (何爽, 方平, 2010)。但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状况明显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抑郁作为消极的情绪状况,在个体社会适应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来说,抑郁水平越高,可能越难重新面对生活,越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4.3 抑郁在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抑郁在社区矫正人员表达抑制与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表达抑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社会适应,而且还可以通过抑郁间接影响社会适应。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常用非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方式,容易造成社会互动不良,影响到社会适应 (Genet, Malooly, & Siemer, 2013)。个体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使得情绪处于压抑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出现抑郁倾向(季婷婷, 2018)。抑郁倾向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问题(周晗昱, 2015),具体表现为抑郁倾向的个体看待事件容易使用消极的角度,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对自身的角色认知有偏差 (钱淑红, 张克峰, 段一鑫, 2020)。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抑郁状况普遍高于常模群体 (许晓峰, 2012)。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人员的表达抑制和抑郁倾向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密切,改变社区矫正人员使用表达抑制看待问题和改善其抑郁状况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不仅应该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更应该重视表达抑制、抑郁对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适应的不良影响,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再犯罪。
  4.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为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适应问题、预防再犯罪问题提供一定启示,但研究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本研究只选取了漳州市的社区矫正人员,今后的研究中需扩大样本。其次,本研究只采用了问卷的方式调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考虑用更客观的指标来衡量。最后,研究采用横断法考察,难以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变化,此后的研究中也将进一步尝试使用纵向法探究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卞崔冬, 何筱衍, 钱洁, 吴文源, 李春波 (2009).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30(5), 136-140.
  曹华, 杨玲, 李玲, 王玉花 (2015). 社区服刑人员的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5), 45-48.
  陈建文, 王滔 (2003). 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4), 90-94.
  单守勤, 张文广, 郑曙峰, 侯方高, 于磊, 薛蓓蕾, 周锡芳 (2011). 针灸加光疗缓解潜艇艇员抑郁障碍及提高社会适应度的研究. 中国疗养医学, 20(9), 778-779.
  何爽, 方平 (2010). 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研究进展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5(Z1), 34-38.
  洪栖林 (2019). 社区矫正人员时间洞察力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黄燕琳, 祖霄鹏, 刘钰瑞, 陶然, 陈立军 (2021). 特战队员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的关系: 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20), 1-9.
  季婷婷, 杨威, 杨潇潇 (2018).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骨肿瘤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5(1), 122-124.
  金勇 (2012).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解读. 中国检察官(3), 8-13.
  李光勇 (2013).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与预防——基于上海市三个区的问卷调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5), 148-157.
  李红娟, 李洁, 徐海婷, 张启录, 高家民, 宋纪英, 陈景旭 (2019). 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3(1), 47-51.
  李爽, 陈晓 (2013). 青少年劳教人员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7), 1021-1024.
  刘朝莹 (2005). 劳教人员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中国上海.
  钱淑红, 张克峰, 段一鑫 (2020).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与冲动性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4(11), 945-949.
  宋晓屏 (2015). 适应不良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报告. 社会心理科学, 30(Z1), 67-72.
  王成宇, 胡园晓 (2020). 社区矫正人员艺术干预的心理辅导对策. 中外企业家,(12), 237.
  王佳权, 郑晓边 (2008). 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应对方式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 473-475.
  王静 (2020).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抑郁的关系: 情绪调节策略和宽恕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大学.
  王力, 柳恒超, 李中权, 杜卫 (2007). 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6), 503-505.
其他文献
“德”是西周思想的核心符号。对此学界存在两种流行解释:一是沿着“德者得也”的传统训诂,将其解释为得自天命者;二是基于“以德受命”的思想,将其看作受天命之依据。此二者存在一定的张力:后者更能反映周人所言“德”之义;前者之所以流行,既有传统训诂的影响,也与西周“德”之话语的歧义性有关。考察“德”与“得天命”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把握西周“德”观念,也便于发现“德”在后世所发生的重大转型。在“以德受命”思想中,有所得是目的,“德”只是一个工具,体现的是周人的功利诉求;而在孔子、老子的改造下,“德”成为价值,有所得乃
庄子对语言的警醒很可能来自对政治暴力的深刻体认。如何走出言说的困境,消解语言中权力结构生成的可能性,并对权力进行批判与劝谏,成为庄子的思考重点。有见于语言之于政治的重要性,庄子试图通过创造性的言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与政治主张。从这个角度看,谬悠之说与荒唐之言的书写方式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抵抗,展现了庄子对政治的批判与主动疏离。更深层的是,庄子试图通过言说策略的再发明,消除语言中暗藏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并以一种滑稽乱俗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上帝存在证明是笛卡尔实现由我思转向外部世界的关键,但其论证可能存在的循环嫌疑,一直使得他的认识论陷入需要或者不需要上帝的争论。尽管存在不同版本的为其辩护的解释,但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使得此类辩护亦处于被质疑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第三沉思中上帝存在证明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从符合论真理观、知性自身的可靠性及认知秩序与存在秩序的区分三个角度出发,尝试为笛卡尔进行辩护。
摘 要 在多级计分协变量认知诊断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可同时纳入连续协变量信息和多类别协变量信息的多级计分认知诊断模型GPDM-C,实现了其DINA形态的GPDINA-C的MCMC参数估计。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GPDINA-C拥有较好的属性/模式判准精度和参数估计能力,相较于未纳入协变量信息的GPDINA,GPDINA-C有更好的模型表现,在参数估计精度上有较大优势。实证研究的结果同样表明,GPDIN
京都学派与欧洲虚无主义之间关系的讨论,以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一书为代表。阿部正雄接其后,援引海德格尔的尼采论,继续追问尼采虚无主义的问题,并借此开出东西方哲学与宗教对话的平台。阿部的“空-非佛非魔”的宗教哲学,在他自身“人生顿挫→学问知识下的人生省察→宗教知识下的实存重构→宗教体验下的实存显露”的过程中形成。在阿部看来,“意识的转换”已不再是哲学知识与宗教体验的主流,反而是“存在的转换”才能真正带出智与悲的宗教哲学。欧陆哲学从“意识哲学”转向“存在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田边元与西谷启治对此转向的哲学回应
摘 要 已有关于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原始文献28篇,独立效应值35个,包含15715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主效应检验发现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32);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年龄、自尊测量工具及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可显著调节自尊与亲社會行为的关系,但性别与文化背景对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是司法鉴定中与法学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鉴定,其中涉及的法学问题多样且复杂.笔者试从法学的角度给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作以下定义: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人综合各种证
期刊
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槃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
在政党文化的构建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仪式的运用。政党文化借助政治仪式这一“介质”来实现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而政治仪式又将从政治生态环境中所吸纳的积极性生态因子择机反馈给政党文化,推进政党文化自身的调适和变革。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举办的抗日纪念仪式为例,政治仪式就在观念文化上承载着创新和发展、在行为文化上发挥着动员和指引、在心理文化上建构着记忆和精神、在形象文化上担负着展示和提升等功能价值。
近年来,随着法医鉴定行业的日趋规范,各省市纷纷出台有关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执业指引文件,其中多个省市如广东省的指引中关于涉及精神损伤(伤残)的鉴定,明确规定“关于道路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