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体”。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力求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儿童的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而一日生活不仅是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也是幼儿在园各方面发展必须经历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的含义。
.一日生活中要贯穿、渗透课程目标
幼儿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将幼儿的一日生活整合到课程当中,并能根据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特点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例如,在“有趣的旋转”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旋转现象。散步时,带领幼儿观察被风吹得不停打转的树叶和班级门口旋转的风车;玩大型器械之前,尝试让孩子发现哪些器械是可以旋转的,它们是怎么转的;等等。其实,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并能在一日生活中灵活地逐步渗透目标,就可以延伸并拓展幼儿的经验,还能更好地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2.一日生活是課程内容的来源
正如陈鹤琴所言:“所有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我们知道,幼儿的生长、发展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因为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内容。由于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在一日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着。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蕴藏和暗含着各种教育契机,也可以说幼儿园的课程“完全根据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中开展,也从生活中结束,不像一般的限于教材的活动”。作为教师,不能将课程、教育仅仅局限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而应该把教育意义延展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力求做到生活教育化。
3.一日生活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基于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特别强调了幼儿在生活中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这些特点要求幼儿教师把教育寓于生活中,紧密结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组织与实施课程,关照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力求做到教育生活化,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到生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全方位地发展。具体来说,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养成;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离不开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正是在丰富多彩、动静交替的一日活动中逐步成长的。例如,有的教师会为大班幼儿制作一张喝水量统计表,孩子每天喝水过后做上标记。一周下来,教师利用过渡环节在班级进行喝水量统计,一方面,督促了孩子们喝水;另一方面,每周开展的统计活动实际上蕴含了数、计数、比较、排序等数学知识,随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加大统计方法的难度。案例中的教师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蕴含在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喝水活动中,真正做到了教育的生活化。
总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对幼儿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所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现场,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追随他们的兴趣,科学、灵活地组织与安排一日活动,将各项教育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日生活中要贯穿、渗透课程目标
幼儿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将幼儿的一日生活整合到课程当中,并能根据一日生活各环节的特点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例如,在“有趣的旋转”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旋转现象。散步时,带领幼儿观察被风吹得不停打转的树叶和班级门口旋转的风车;玩大型器械之前,尝试让孩子发现哪些器械是可以旋转的,它们是怎么转的;等等。其实,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并能在一日生活中灵活地逐步渗透目标,就可以延伸并拓展幼儿的经验,还能更好地挖掘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2.一日生活是課程内容的来源
正如陈鹤琴所言:“所有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我们知道,幼儿的生长、发展与生活密不可分,这是因为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内容。由于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在一日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着。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蕴藏和暗含着各种教育契机,也可以说幼儿园的课程“完全根据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中开展,也从生活中结束,不像一般的限于教材的活动”。作为教师,不能将课程、教育仅仅局限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而应该把教育意义延展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力求做到生活教育化。
3.一日生活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指南》基于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特别强调了幼儿在生活中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这些特点要求幼儿教师把教育寓于生活中,紧密结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组织与实施课程,关照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力求做到教育生活化,将孩子的学习融入到生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全方位地发展。具体来说,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需要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养成;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也离不开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正是在丰富多彩、动静交替的一日活动中逐步成长的。例如,有的教师会为大班幼儿制作一张喝水量统计表,孩子每天喝水过后做上标记。一周下来,教师利用过渡环节在班级进行喝水量统计,一方面,督促了孩子们喝水;另一方面,每周开展的统计活动实际上蕴含了数、计数、比较、排序等数学知识,随着孩子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加大统计方法的难度。案例中的教师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蕴含在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喝水活动中,真正做到了教育的生活化。
总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对幼儿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所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要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现场,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追随他们的兴趣,科学、灵活地组织与安排一日活动,将各项教育内容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