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前提与保障。进行资源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广大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课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感召力的需要,主要包括影像资源库、教学案例库、文史资源库、网络资源库、教学活动资源库、革命传统教学基地、革命风范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合作,长期探索才能有所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内容;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前提与保障。自200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以来,广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师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倍感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不足。本文就此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进行初步研究,请各同仁批评指正。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在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加强“实践能力培育”的要求。很明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于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几年来,“纲要”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等的理解与把握,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途径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足,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既是落实《意见》精神的需要,又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要求。
2.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提升广大认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
尽管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上有了新的发展,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包含了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的现实解析能力、理论的阐述与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运用性与针对性。目前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尚有待提高。…因而,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在包含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实践资源开发能力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任务艰巨。所以,“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既是广大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与体现,也是培育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
3.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进一步增强课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感召力的需要
进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体系建设,首要目的在于开辟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现实通道,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实际,感受社会变革与变化,通过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感受,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认同感,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和接触社会实践的多重路径选择,能够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意识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意义重大而现实。
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创建,体现在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新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需要构建几个相互支撑的“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与现场教学基地,共同构成“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1.影像资源库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影视作为艺术手段与传播工具,所能承载的史实教育与思想传播的信息非传统教学资源能够相比。相对其他课程,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的“纲要”课程,其影像资源更为丰富,建立资源库也更为必要。影像资源库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关领袖人物、革命先烈或优秀人 物的影视纪录片,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在1925》、《恰同学少年》、《邓小平》、《刘少奇在安源》、《陈庚大将》、《焦裕禄》等等。第二类是体现或反映一些重大历史题材或事件的音像资源,如《鸦片战号》、《红河谷》、《长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八路军》、《新四军》、《开国大典》、《挺进中原》、《建国大业》、《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第三类是重大理论电视专题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航标》、《走向和谐》等等。第四类是教学名师或教学专家的专题教学片,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著名党史专家胡绳、张静如、金冲及等的相关音像教学资料等。
2.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在现代大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许多大学建立起了案例教学的网站,举办过案倒教学的比赛,还开发了许多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在线教学案例。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凯瑟琳·梅塞思对案例教学也推崇备至,在我国,案例教学也受欢迎。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素材也不断被挖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实践证明,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纲要”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汇编中国近现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题材的历史资料,发掘、收集、整理历史上的名人逸事。二是充分发掘丰富鲜活的现实生活资源,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初期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单位等都是重要资源。三是收集现有編辑出版的教学案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纲要”课程教学案例等。
3.文史资源库
由于“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寓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唯 物史观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等于历史史实当中,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许多诗词歌赋、对联锦句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许多革命先烈也以诗词等形式记录了革命的历程与壮烈的情怀。收集上述资料建立文史资源库,对于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很有帮助。主要可以收集林则徐、龚自珍、邓世昌、李大钊、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创写的诗词,收集古今思想性强、寓意隽永的对联或者影响较大的如曾国藩的相关家书,林觉民、秋谨和众多现代革命人物的书信等建立文史资料库。
4.网络资源库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构建“纲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能够产生三重效应:一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二是有利于教师随时补充、更新教学资源,保持教学资源的动态性、新颖性。三是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及时沟通思想政治动态。并且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上针对其中特定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评判,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资源库内容丰富,可以包括经典文献、重要历史事件回顾、重要历史人物事迹、革命老区的变迁、革命风范掌故、重要历史题材影视、师生互动平台等内容版块,在教师全方位引导下也便于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5.教学活动资源库
进行实践教学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适应“纲要”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有许多,关键在于活动主题的设计与选择。教学活动资源库的建立要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案,如红色影视展播、读革命文献活动月、老革命战士现身说法、突出历史使命与责任的各种主题演讲会、历史题材的辩论赛、班级红色歌曲联谊、红色故事会以及现场教学活动等,作为便于操作的活动资源库,还要设计好实践活动组织的方案以供选择。
6.革命传统教学基地
“纲要”课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程,记录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自由、和谐而浴血奋斗的历史,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传播的进程,课程蕴藏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源,而湖南与长沙全境到处留下了革命先烈进行革命活动的足迹,有许多红色教育资源,这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鲜活教材。为此,就要充分利用湖南和长沙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的地域优势,建设革命传统教学基地,使之成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势资源。比如长沙清水塘、秋收起义旧址(浏阳文家市)、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雷锋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等。
7.革命风范教学基地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许多革命家为后世竖起了一座座德行的丰碑,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毅力、不屈的斗志、宽广的胸襟化为航标,垂范后世,激励今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与标杆。湖南众多优秀革命家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风范,利用湖南作为伟人故里的教学资源来建立革命风范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伟人革命道德风范的教育,可使学生感同身受。韶山毛泽东故居、湘潭彭德怀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浏阳胡耀邦故居、长沙杨开慧故居、桑植贺龙故居、会同粟裕故居、醴陵左权故居、益阳周立波故居等可以怍为现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三、“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途径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需要任课教师、教研室(研究所)、学院(或系部)、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学校与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学院与教研室要积极投入与支持,任课教师要主动承担,几个方面共同配合长期探索才能有所成效。
1.更新观念是前提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更新以往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做法。具体来说,有四种现象需要克服:一是重理论教学资源的开发,轻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了搞好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在理论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了功夫,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却重视不足,对实践资源对理论教学的提升作用认识不够。二是重一般资源的收集利用,轻资源的开发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满足于对实践资源的简单收集工作,而对需要加工提升的资源却只做表面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的投入。三是重个人的努力,轻集体的协作。不少教师为了搞好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个人寸出了很多努力,忽视了大家的共同努力,结果收效甚微。因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任务很重,个人的努力往往顾此失彼。四是重指示,轻落实。在课程建设上从所在学院或系部到学校甚至上级主管部门,往往是下达了很多文件,结果却使课程资源建设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而没有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使资源体系建设无法落到实处。凡此种种,需要及时克服,认识到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组织领导是保证
成立“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小组是推进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保证。工作小组组长应该由课程负责人、课程资深专家担任或者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担任,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参加,因为任课教师直接参与资源体系建设,对资源的運用会更加得心应手。所在学院(或系部)也要成立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建设的领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要指派相关专家指导“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还可以请校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担任顾问。学院(或系部)以及所在学校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保证必须的建设经费。
3.分工合作是关键
由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任务重,内容庞大,各相关资源库内容也繁重,教学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工作小组的明确分工与所有人员相互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资源的特征将前面提到的“5+2”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分为收集性资源(影像、案例等)、开发性资源(网络、文史、活动)、基地建设(传统、风范等)三大类,每类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工。分工的总体原则是人人参与,汇集个人智慧,形成集体成果。关键必须认识到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把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好。
4.整理更新是手段
与其他课程不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可供收集的相对较少,需要加工整理的多,随着相关新历史资料的公开,需要更新的也很多。因而,加工整理、更新是“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手段。笔者认为,“5+2”“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收集性资源需要经常更新,开发性资源需要加工整理。新的资源数据、新的人文掌故、新的回忆性资源等等需要随时更新到资源体系中去,这些新的资源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而,用心收集这些资源,及时动态地更新资源,扩充资源量,是保持资源体系建设时效性的有效手段。而对一些初步的原始性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进行加工整理,对其中一些资源还要进行整合、提炼,有些还要进行新的创造。总之,实践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需要有时效性、时代性、创造性。
5.有效维护是保障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的周期长、任务重、涉及面广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进行有效地维护是成功建设的保障。维护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维护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经常化,使资源体系建设不至于出现中断,这就要求进行经常性投入,或者长期以项目化形式进行资助。二是维护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转。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成果,最终都应实现网络化,也就是除教学基地外,其他资源形式都可以以网络形式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将课程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网络呈现给学生,既便于内容及时更新,又便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行在线联系与测试。三是维护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特别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非常必要与这些部门维持良好的关系,以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6(1)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陈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54-61.
[4]柳礼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79.(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内容;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前提与保障。自2005年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以来,广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师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倍感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不足。本文就此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进行初步研究,请各同仁批评指正。
一、“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在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加强“实践能力培育”的要求。很明显,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于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几年来,“纲要”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近现代革命进程等的理解与把握,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途径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足,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既是落实《意见》精神的需要,又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要求。
2.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提升广大认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
尽管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上有了新的发展,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包含了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理论的现实解析能力、理论的阐述与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运用性与针对性。目前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尚有待提高。…因而,广大“纲要”课程教师在包含社会实践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实践资源开发能力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任务艰巨。所以,“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既是广大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需要与体现,也是培育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需要。
3.构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是进一步增强课程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实践感召力的需要
进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体系建设,首要目的在于开辟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现实通道,促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实际,感受社会变革与变化,通过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感受,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认同感,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和接触社会实践的多重路径选择,能够适应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意识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意义重大而现实。
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创建,体现在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新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需要构建几个相互支撑的“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与现场教学基地,共同构成“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1.影像资源库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影视作为艺术手段与传播工具,所能承载的史实教育与思想传播的信息非传统教学资源能够相比。相对其他课程,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的“纲要”课程,其影像资源更为丰富,建立资源库也更为必要。影像资源库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有关领袖人物、革命先烈或优秀人 物的影视纪录片,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在1925》、《恰同学少年》、《邓小平》、《刘少奇在安源》、《陈庚大将》、《焦裕禄》等等。第二类是体现或反映一些重大历史题材或事件的音像资源,如《鸦片战号》、《红河谷》、《长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西安事变》、《皖南事变》、《八路军》、《新四军》、《开国大典》、《挺进中原》、《建国大业》、《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第三类是重大理论电视专题片,如《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航标》、《走向和谐》等等。第四类是教学名师或教学专家的专题教学片,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关著名党史专家胡绳、张静如、金冲及等的相关音像教学资料等。
2.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在现代大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挪威等西方国家,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许多大学建立起了案例教学的网站,举办过案倒教学的比赛,还开发了许多适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在线教学案例。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凯瑟琳·梅塞思对案例教学也推崇备至,在我国,案例教学也受欢迎。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素材也不断被挖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实践证明,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纲要”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汇编中国近现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题材的历史资料,发掘、收集、整理历史上的名人逸事。二是充分发掘丰富鲜活的现实生活资源,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初期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单位等都是重要资源。三是收集现有編辑出版的教学案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纲要”课程教学案例等。
3.文史资源库
由于“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寓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唯 物史观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等于历史史实当中,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许多诗词歌赋、对联锦句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许多革命先烈也以诗词等形式记录了革命的历程与壮烈的情怀。收集上述资料建立文史资源库,对于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很有帮助。主要可以收集林则徐、龚自珍、邓世昌、李大钊、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创写的诗词,收集古今思想性强、寓意隽永的对联或者影响较大的如曾国藩的相关家书,林觉民、秋谨和众多现代革命人物的书信等建立文史资料库。
4.网络资源库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构建“纲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能够产生三重效应:一是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二是有利于教师随时补充、更新教学资源,保持教学资源的动态性、新颖性。三是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及时沟通思想政治动态。并且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上针对其中特定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及时进行评判,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资源库内容丰富,可以包括经典文献、重要历史事件回顾、重要历史人物事迹、革命老区的变迁、革命风范掌故、重要历史题材影视、师生互动平台等内容版块,在教师全方位引导下也便于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5.教学活动资源库
进行实践教学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适应“纲要”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有许多,关键在于活动主题的设计与选择。教学活动资源库的建立要求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案,如红色影视展播、读革命文献活动月、老革命战士现身说法、突出历史使命与责任的各种主题演讲会、历史题材的辩论赛、班级红色歌曲联谊、红色故事会以及现场教学活动等,作为便于操作的活动资源库,还要设计好实践活动组织的方案以供选择。
6.革命传统教学基地
“纲要”课程展现了近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程,记录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民主、自由、和谐而浴血奋斗的历史,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传播的进程,课程蕴藏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源,而湖南与长沙全境到处留下了革命先烈进行革命活动的足迹,有许多红色教育资源,这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鲜活教材。为此,就要充分利用湖南和长沙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的地域优势,建设革命传统教学基地,使之成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势资源。比如长沙清水塘、秋收起义旧址(浏阳文家市)、新民学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雷锋纪念馆、平江起义纪念馆等。
7.革命风范教学基地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许多革命家为后世竖起了一座座德行的丰碑,其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毅力、不屈的斗志、宽广的胸襟化为航标,垂范后世,激励今人,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楷模与标杆。湖南众多优秀革命家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风范,利用湖南作为伟人故里的教学资源来建立革命风范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伟人革命道德风范的教育,可使学生感同身受。韶山毛泽东故居、湘潭彭德怀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浏阳胡耀邦故居、长沙杨开慧故居、桑植贺龙故居、会同粟裕故居、醴陵左权故居、益阳周立波故居等可以怍为现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三、“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途径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需要任课教师、教研室(研究所)、学院(或系部)、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学校与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学院与教研室要积极投入与支持,任课教师要主动承担,几个方面共同配合长期探索才能有所成效。
1.更新观念是前提
“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更新以往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做法。具体来说,有四种现象需要克服:一是重理论教学资源的开发,轻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了搞好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在理论教学资源的开发上下足了功夫,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却重视不足,对实践资源对理论教学的提升作用认识不够。二是重一般资源的收集利用,轻资源的开发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满足于对实践资源的简单收集工作,而对需要加工提升的资源却只做表面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的投入。三是重个人的努力,轻集体的协作。不少教师为了搞好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个人寸出了很多努力,忽视了大家的共同努力,结果收效甚微。因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任务很重,个人的努力往往顾此失彼。四是重指示,轻落实。在课程建设上从所在学院或系部到学校甚至上级主管部门,往往是下达了很多文件,结果却使课程资源建设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而没有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使资源体系建设无法落到实处。凡此种种,需要及时克服,认识到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组织领导是保证
成立“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小组是推进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保证。工作小组组长应该由课程负责人、课程资深专家担任或者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担任,所有任课教师都应参加,因为任课教师直接参与资源体系建设,对资源的運用会更加得心应手。所在学院(或系部)也要成立相应的课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建设的领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要指派相关专家指导“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还可以请校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担任顾问。学院(或系部)以及所在学校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保证必须的建设经费。
3.分工合作是关键
由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任务重,内容庞大,各相关资源库内容也繁重,教学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与相关管理部门协调,工作小组的明确分工与所有人员相互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资源的特征将前面提到的“5+2”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分为收集性资源(影像、案例等)、开发性资源(网络、文史、活动)、基地建设(传统、风范等)三大类,每类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工。分工的总体原则是人人参与,汇集个人智慧,形成集体成果。关键必须认识到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把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好。
4.整理更新是手段
与其他课程不同,“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可供收集的相对较少,需要加工整理的多,随着相关新历史资料的公开,需要更新的也很多。因而,加工整理、更新是“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手段。笔者认为,“5+2”“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收集性资源需要经常更新,开发性资源需要加工整理。新的资源数据、新的人文掌故、新的回忆性资源等等需要随时更新到资源体系中去,这些新的资源也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而,用心收集这些资源,及时动态地更新资源,扩充资源量,是保持资源体系建设时效性的有效手段。而对一些初步的原始性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进行加工整理,对其中一些资源还要进行整合、提炼,有些还要进行新的创造。总之,实践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需要有时效性、时代性、创造性。
5.有效维护是保障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的周期长、任务重、涉及面广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中,进行有效地维护是成功建设的保障。维护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维护课程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经常化,使资源体系建设不至于出现中断,这就要求进行经常性投入,或者长期以项目化形式进行资助。二是维护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转。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成果,最终都应实现网络化,也就是除教学基地外,其他资源形式都可以以网络形式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将课程资源数字化,通过数字网络呈现给学生,既便于内容及时更新,又便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行在线联系与测试。三是维护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特别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非常必要与这些部门维持良好的关系,以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1999-06—16(1)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陈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54-61.
[4]柳礼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79.(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