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内外兼修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87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艺术创作与书法家的学问、修养、文化、品位、格调密切相联。古今一流的大书家,或是文采飞扬、妙笔生花的诗人、文学家,或是广闻博见、知识渊深的硕学鸿儒。宋人在书法品评中重人品、胸次、学养、天趣。自古以来学问家的书法大都有书卷气。加强文化艺术修养离不开读书阅世。清朝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梁山舟答张苞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所讲的“天分”“多写”“品高”“多见”“学富”五要中,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 “品高”指思想品格、道德修养,“多见”和“学富”指的是人生阅历和文化艺术修养。
  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研究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家应该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旷世精品。打开书法史,历数众书家无不自幼熟习六艺经传,既是史册留名的大书法家,又是精通诗文的大诗人、大学者,他们学富五车,胸罗万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先驱。徐渭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愤世嫉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诗文、戏曲、书画无所不精。其草书纵横奇崛,满纸云烟,神韵超绝。他曾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愤恨、失意、狂放、苦闷等,完全是自己人生际遇、才情修养的真实流露和表达。
  书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反映其德行、品性和内心。一幅书法作品的格调、气势,或浑厚、大气,或甜俗、儒雅,或静穆、空灵,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心灵感应的精神力量,就是因为内在素养是书法创作与审美的重要前提。如何把思想、情感用书法线条来表达,是个人学养和能力的体现。试看颜真卿的《祭侄稿》、王羲之的《丧乱帖》、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就可以看出或感受到书家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书法家气质、修养、性格在书法作品中充分的外展和表达,直接或间接体现书法家的个人修为。
  书法家个人修为是自我坚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过程。在修为中,宜守静。就是要做一个身置闲处、内心安静的人。《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内心平和、安静,追求苏轼《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境界,不为外界所扰,不为名利所惑,始终坚守书法艺术这块净土。宜深悟。“静坐观心,真妄毕现”。夜深人静时,自我反省,从中得到大机趣,得到大彻悟,从中认识书法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书法与哲学、力学、音乐、养生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参透书法的人文精髓。宜修行。研习书法是一场修行,沉浸于书法之中,你不得不去面对苦乐参半的心路历程,抵住外在世界的种种诱惑,远离喧嚣,承受寂寞,自觉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从书法艺术中找到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重视书家内外兼修,也可说是要高扬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当然,书法艺术创作离不开客观物质条件。黑格尔曾说过:“在艺术创作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物质和精神、理性和感性相互结合的产物。当下,纸张、书法功用、研习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与古人比,我们有条件书写大件作品,由手中阅读玩赏册页小品变为在展厅里最丰富最吸引眼球的宏篇巨作,通过笔墨、形式、风格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技法和手段的进步,使新一代书家原汁原味地回归经典更加便捷、高效。有了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就某一书写内容进行集字创作成为可能,使古人在不同经典作品中同一笔划的表现方式的比较更加方便。在书法教学中使用了投影仪、幻灯片,经典作品得以数倍放大,可以一笔一画进行解读、品味和临习,对古人的精髓可以仔细揣摩和吸收。此外,由于古籍出版印刷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轻而易举便能拥有高精度仿真字帖经典,使长期沉寂于博物馆、图书馆、收藏家手里且老旧得模糊不堪的古人字帖得以“复活面世”,形成了书法比较研究方兴未艾、承袭传统蔚然成风的喜人局面。
  应该说,当下为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和优越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书法的推陈出新,也为后人摆脱大师影阴、淡化经典权威提供了勇气和力量。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书法如何进步?如何使书法保留古人的那份纯粹?如何脱离世俗化?是当今书法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当今各种思潮争先恐后的涌现,众多书家流于跟风随雾,人云亦云。如今展览中作品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伪二王”盛行,抄袭集字处处可见等等,更有些书家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出现了所谓“盲书”“脚书”“臂书”“口书”“头发书”“胡须书”“口手并书”“腕挂铁砣书”“倒书”等玩味书法、游戏书法的“怪现象”。这其实就涉及到书法的审美问题。书法审美,一如人之味物,贵在五味之辨。通常,具备不同审美素养的审美主体,面对具有不同审美内质的审美客体所生发的审美体味存在质的分歧。当你看到王羲之的行书作品,你是否能观察到他的平和、俊秀、典雅?当你观察徐渭的连绵大草,你是否能体会到他的愤愤不公、狂野不羁?当你品读弘一法师的雍容行楷,你是否能感受到他的平静、安详、肃穆?前贤书家精神世界的审美展现出了不同艺术效果。一定程度上说,审美是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
  书法艺术的深层审美,要将书家和创作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品读书家自身的师承关系、成长历程、人文环境等文化因素在作品中的延伸。一方面,为达到孔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书家需要遵从法则进行毕生的修炼;另一方面,为达到孙过庭所说的“如众星之列河汉”的大宇宙的自我超越,又需要书家自由自在地释放天性。书法创作,不论内容还是体势,不论守法还是创新,都应体现个性特点,融入文化内涵。没有思考和文化内涵的创作没有生命力,更没有历史价值。在当代艺术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书法审美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书法创作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突出对书家创作文化背景的考察。
  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时代在变迁,审美在转型。在书法审美中,传统与现代必须紧密结合,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彰显时代特征,使书法创作及审美符合并适应中国的文化传承。当代书法家应观照时代文化,建立新的价值标尺,回避当代书法创作中普遍的泛化、俗化、平庸化的创作模式,带着古代经典的“镣铐”起舞,实现与古人的对话和超越,构建自己独特的书法语言,力求融入并引领时代风气。
  随着人们精神需求、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社会物欲膨胀,书法家尤其需要独立思考、独善其身,需要思想的滋润、艺术的纯化。马克思说过:“如果你要欣赏艺术,那末,你应当是一个在艺术上有教养的人。”对于书法创作和审美来说,有无“教养”便成为评判创作和审美主体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
其他文献
“公司+中介+农户”模式是为解决我国合同农业中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分散化,农产机会主义行为难以有效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合同农业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如何对中介进行有效治理以
电力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电力本身的物理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够被有效的存储。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一种资产,它的价格将存在
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已经融入现代企业体系,在促进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资源,而港口则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历史的见证。港口的发展同时也构成了人口聚集与贸易集中的契机一一即城市的出现。港口城市在其
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考察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现象后发现,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一样,该地区的经济
学位
企业研究院是大型企业集团的专职研发机构,主要负责集团最新技术的研发,最近成果的深化,被誉为企业明日发展之引擎。目前,学者们对企业研究院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国家以及企业政策支